•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原创内容] 陶短房:神木**被贬不必担心人去政息

阅读数:1271  |   回复数:0
samba站长 发表于 2010-9-22 13:14:1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是连接“民”与“政”的桥梁,郭宝成调任**,可以推动**、法制进程,用**与法制捍卫改革成果。  据《都市快报》报道,因推行全县免费医疗改革而名声大噪的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神木县委**郭宝成在谈及自己被调任榆林市**常委会副主任时坦言,这“实际上是被贬”,并认为“被贬”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改革争议大,领导意见不一。
  作为一个普通人,郭宝成关注自己政治前途无可厚非,但坦率地说,商鞅、晁错、王安石、马基雅维里的时代早已过去,今天的改革先驱固然未必名利双收,却也不用像先贤那样,时刻担心身败名裂的灭顶之灾。郭宝成仍然能出现在世博论坛,面对中外记者和观众侃侃而谈自己对“被贬”的看法,和对神木改革的担忧,本身已能说明一些问题。
  作为改革的弄潮儿,郭宝成产生这种“被贬”的感觉自然事出有因,却很难引起公众的共鸣。撇开行政级别不提,在现代社会里,**常委会这样的**部门、立法机构,在确保改革成果,推动改革深化发展方面,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相较于“县衙门”,由**代表产生的**常委会,显然更能体察和反映民间、社会的诉求,和他们对改革的要求、反馈,这对于一个有志于改革的领导干部而言,可谓责任重大,工作重要,将“实缺县长”看得比“**图章”高一等,把调职视作“贬官”,似乎不免带有一丝过时的“父母官意识”。
  从古至今,社会、民众,甚至包括许多清醒的改革者本人,更关注的不是改革者自身的命运,不是“人亡”(亡的本意不是死,而是“走”),而是当人事发生变动后,会否导致“政息”,令改革成果付诸东流。商鞅虽死而秦国新法延续下去,商鞅变法就被视作成功的新政;王安石隐退而北宋新政就此变质,王安石变法就被看成失败的革新。在当代社会,人们已不必为改革者的前途抱太多担忧,而对改革本身能否延续并持续发展、深入下去,自然就更加关注。
  已“无官一身轻”的郭宝成理应相信,凡是符合民众利益和意愿的改革,就应该能够延续和发展下去,改革成果能否保留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是民众、社会所真正期盼和需要的。
  退一步讲,倘若神木各项改革的存亡,仍要系于郭宝成一身之进退,那就说明在神木这个地方,**和法制的土壤尚不深厚,改革的社会基础、民众基础仍有待加强,这种“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的过时政治生活形态本身,同样需要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是连接“民”与“政”的桥梁,郭宝成既然调任**,不妨参与推动**、法制进程,用**与法制捍卫改革成果。
  不仅如此,俗话说“树老生妖”,一个改革者如果长期呆在一个地方,思想观念会日趋陈旧,原本的“维新”很容易变成“维旧”。历史上的拿破仑就从时代的推动者,变成了迷恋皇权的复古迷,曾经积极投身辛亥革命、推动山西新政建设的阎锡山,则从锐意革新的革命家,蜕变为恋栈守财的军阀土皇帝。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改革者,适时跳出“一亩三分地”,开阔眼界,更新头脑和知识,对人对己对地方,有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愿郭宝成本人和舆论,都更多地关注神木改革之存亡进退,通过社会共同监督,让“神木免费医疗”这块金字招牌,不至于暗淡下去。
  □陶短房(学者)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