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早八点] 新政 | 影响7.4亿人的政策:你家的小区将不再有围墙!

阅读数:1396  |   回复数:1
低调小小娇。 发表于 2016-2-23 08:50:3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论坛小小娇 于 2016-2-23 08:51 编辑


道路越来越宽,为什么出趟门越来越累?商圈越来越多,为什么逛个街越来越难?我们的城市是不是“生病了”?

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中国城市准确把脉。这也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意见》通过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实招”和“时间表”,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路线图”,将影响74916万中国城镇常住人口。

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等。

住宅小区单位内道路公共化



《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政策解读

未来小区是什么样?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宏观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表示,这是国家层面对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的规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据程世东介绍,西方国家城市发展一直是小街区,路网密,不会像我们一些城市经常出现交通毛细血管堵塞的情况,“我们国家受历史文化影响,每个街区很大,几百米甚至一公里才有一个小街道,路网密度小,毛细血管不畅,给交通带来一系列问题,也让出行不方便,比如一个主干路有上百米,行动不便的人一个红绿灯很难过去”。


根据文件要求,路网基配的比例将更合理,即主干路最少,次干路多些,毛细血管支路最多。

程世东表示,很多年前专家学者就在倡导,但由于阻力较大一直没能成功推行。一是在文化理念方面,影响城市规划和人们的理解,这是问题根源;二是土地在出让方面,应该小块出让,不是大块出让;三是治安、管理等方面,“大院封闭的管理给人感觉更安全,需要的安保和物业也会比较少,如果打开后会遇到很大阻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指出,封闭小区一个个楼盘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不关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现代城市应该是开放的,以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特征。

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意见》提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杨保军认为,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让行人穿过去,接下来是自行车,管理也要跟上,“现在物业管大门,未来是管大楼。每栋楼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开放了”。

背景阅读


什么是街区式社区?

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城市“街区”是相当重要的空间,甚至比住宅本身还重要。它们规模不大,尺度相近,是构成城市或村镇的基本细胞。

花园式社区是当前我国居住区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就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纯粹的住宅小区。一般都有封闭的围墙,实行封闭管理。现在很多商品房住宅楼盘都采用了这一模式。花园式的社区环境优美,安静,对于居住休息非常适宜,当然,缺点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社区的区分。


街区式社区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的与街道的结合性强的社区。里面的设施有:银行,超市,商业街,餐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生活比较便利。还有功能齐全的独立会所、儿童游戏场、广场等。街区式社区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丰富,与商业和各种城市活动结合紧密等优点。当它运用在中国城市的居住区中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安全问题,噪生干扰问题等。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2 无聊无聊
神木小胡同 发表于 2016-2-23 09:38:0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去单位不用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