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麟州] [原创散文]怀念鲁迅

阅读数:2112  |   回复数:2
余一卒 发表于 2014-3-5 12:56:4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怀念鲁迅
□余一卒
一、忘却
先生并不希望我们如此长久地记着他,如此长久地读着他的文章。我也希望不违先生之愿,忘记他,忘记他的文章,可是我总是想起他,当我站在新时代的荆棘中。
我知道,更多的人已经忘记他,忘记了他的文章。这些人似乎是遵照了先生的愿望,却并不令我欢欣。先生所希望的,是他欲揭出而引起疗救希望的那些病痛早日消失,他用来揭出病痛的文章也便没有必要存在,没有必要被记住。可是我分明看见,病痛仍在,人们却已忘却疗救的希望。
近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逐出了中小学课本,这让我十分痛心。
社会已脆弱到害怕批判了,社会中的人也缺少了批判的意识。许是做医生太累,便都心安理得地做起病人来,大家都做了病人,久而久之便会忘记自己在生病,也便不需要什么疗救的希望了?
我多么希望从这病人中走出几个医生来,时不时地提醒大家仍病着,至于那疗救的方子,我尚不敢奢望。
二、第四种梦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却了。
很喜欢先生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
先生年轻的时候,二十世纪初,全中国的进步青年都在做梦,后来很多人都“大抵忘却了”。梦最害怕遇着清醒的人,先生恰恰是经常清醒着,所以他的梦醒了,当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梦醒之后,他就去北京抄碑,打算过平淡的日子。可是新的年轻人又开始做新的梦。钱玄同来找他一起去做,但先生毕竟过了做梦的年纪,他只是冷静地看着年轻人们做梦,在一旁守护。
钱玄同请先生出山时,先生说了一个铁屋子的比喻,也是我时常会想起的。一群人在无门无窗的铁屋子里熟睡着,若没有人打扰,他们便就这样安安稳稳死去,现在钱玄同叫他去把这些人喊醒,先生却觉得喊醒他们,他们无力冲破铁屋,却要忍受死前的痛苦。钱玄同说,我们只要喊醒了他们,便有一丝希望,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应该去喊。先生反思了一下觉得钱说得有道理,便开始了他的呐喊。——倘非众人不读先生,我也不必讲这故事。
现在“中国梦”的呼声很高,我很怀疑中国在做着何种梦。铁屋子外的梦还是屋子里面的梦。铁屋子外的人做着唤醒屋里人的梦,铁屋子里的人却不在乎梦的是什么,只要不醒来就行。倘还有第三种梦,那便是屋子里的人醒来后的梦,冲出屋子。依我看,现在的人多属屋子里醒来的人,但他们做的却是第四种梦,再睡回去,安然地死去。
三、走下神坛
中国的文学从来都离不开政治,中国的文人也从来躲不过被政治利用。
先生不是自己要上神坛,是政治把他摆上去的,到了新时代,众人又高呼着要把他拉下来,这本是好事情,但他们不仅要把先生拉下神坛,还想把他踩在脚下,这一干人认为旧时代当作好的,新时代就一定是坏的,旧时代在神坛上的,新时代就应该让他下地狱。以我之心揣测,他们的居心与将先生放上神坛的人们是没有不同的。
被放上神坛和被踩在脚下,想必都不是先生所愿意的。
如何让先生真正走下神坛还原本真?以我之见,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先生的文章,认识一下先生本人,莫要听那一干人的吼叫。去读一读先生怀着怎样一颗炽爱之心,去读一读先生有怎样一身铮铮硬骨。
我以为,眼下正是先生走下神坛的最好时代,倘没有那一干人的居心叵测。先生从成为“鲁迅”的第一天起,便已经在一个“坛”上,这个坛虽没有神坛高,终究与先生所关心的民众隔着些距离。先生成为鲁迅,即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的时候,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里。但新文化运动本身就只是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而先生所要唤醒的阿Q们并没有能力接触,甚至连仰望都仰望不到。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教育没有普及,他们的书能读到、能读懂的人并不多。先生要唤醒民众,但听得到他呐喊的民众并不多。虽然先生说了,铁屋子里的人不可能一下子都被喊醒,他所希望做的,是先唤醒几个睡得不那么死的。睡得不那么死的,也就是那些能读到先生文字的知识分子们。但这些先醒过来的人的呼喊,依旧不能为阿Q般的民众们听到,直到先生去世,他也没有看到这一幕。
那个时代,阿Q们根本不可能听到先生的呐喊,即便听到了,也听不懂。他们提倡白话文,提倡“人的文学”,希望文学到大众中去,唤醒大众,但那时的普通民众,要么没文化,什么书也不读,有点文化的,也多去读鸳鸯蝴蝶派了。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困在一个“坛”上,向坛下的民众呼喊,声音自然会被这距离消减。后来,延安文艺来了,从赵树理那里,文学到民众中去了,但终究没有先生那样的深刻。如果说这是一个过渡,此后的深刻性应该慢慢增加,让民众逐步接受,但事实没有那样发展。
今天,全民普及教育,文化水平全面提高的年代,正是先生最有可能走下神坛的年代,可是,在很多人都能读到、能读懂先生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人愿意去读了。大家仍然喜欢鸳鸯蝴蝶派——今天的网络文学,大概便是新的鸳鸯蝴蝶吧。
阳光之下很少真正的新事物,今天的社会问题,大都“古已有之”,先生所要揭出的病痛,今天依然是病痛,但今天缺少先生那样揭出病痛的人,我便希望大家出来,把先生的旗子再竖起来,呐喊几声,让众人不要忘记先生,不要忘记先生的文字。
2013年7月13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千山 发表于 2014-3-16 14:14:1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谈鲁迅的文人已经很少了,难得见到一篇!足见作者所站的高度已经不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余一卒 发表于 2014-3-20 09:14:0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千山 发表于 2014-3-16 14:14
谈鲁迅的文人已经很少了,难得见到一篇!足见作者所站的高度已经不低!

深爱鲁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