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导致了“空巢家庭”和“空巢村庄”出现。那么,年轻一代何以会让老人“空巢”?据调查显示,近80%的人都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然而总是因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无法实现。老人们孤独守望背后的“无奈”和年轻人孝老爱亲的“力不从心”的矛盾要如何调和?面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作为年轻一代,应如何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予以心灵孤独的慰藉。 值此重阳节,本报记者特别走访我县部分空巢老人,通过讲述老人心中的愿望,唤起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重视度。 在我县解家堡办事处白家畔村,独居老人杨改英是位典型的“空巢老人”,在前往老人家中的路上,记者最多听闻的便是乡亲们对杨改英老人的坚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钦佩和赞扬。 73 岁了杨改英原本是高家堡镇人,18 岁出嫁来到解家堡乡白家畔村,与年龄大她7 岁的王狗尧结婚,育有5 个子女,虽然过得辛苦,却也是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一家。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杨改英的苦日子总算要熬到头了,孰不知,命运却和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玩笑”带来的不是“假欢喜”,而是是沉痛,是接二连三面对丈夫儿子和两个女儿相继离开的悲楚。 杨改英所背负的沉痛有多沉重,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至今说起,老人仍是心痛万分,泪流满面。可是这些,她都默默的一个人承受下来,眼泪流干了,心也变得坚强了许多。 尽管承受了如此多,但为了这个家,她从没后悔过。如今说起老伴,她依旧是一脸自豪,“老伴年轻时是村支书,也是陕北防护林护林员,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植树造林……”说到这,老人突然放声大哭了起来,老伴的走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哭着说“老天太不公了”。后来,生活中所有的担子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可老人并没有放弃生活,她和儿媳们一起苦辛经营着家庭,日子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现在,二儿子一家都生活在县城,大二媳妇外出打工,供孙子上大学,老人独居在村里,“我在老家种点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给孩子带到城里吃,闲来没事的时候就出去和村里的乡亲拉拉家常,日子过得挺好。”杨改英乐呵呵地说。子女们一年里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回家陪老人吃顿饭,或一起生活几天。老人告诉记者,每次能见一下儿女,对她来说,时间也容易打发一点,但是开心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 如今杨改英也已年过七旬,步入老年,又是老人节了,杨改英告诉记者,这辈子承受最多的苦楚就是亲人子女的离去,现在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上帝善待自己的孩子,恳求孩子们平平安安的,不要再有悲剧发生,能安安稳稳地过个晚年。 后记:为孩子上学,或者为了工作,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老家进成打拼,而一些不愿意生活在城里或是子女家庭条件困难的老人就只能在农村独居。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条件有限,几乎没有能够提供给老人活动的场所,年纪大点身体不好的一般都是待在自家,或在村子和邻居聊聊天来消磨日子,有些身体不错的老人依旧在务农,种植蔬菜、玉米、杂粮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渴望晚年生活更精彩 家住钟楼西大街70 岁的张玉林老人是记者所见到的心态最好的独居老人,读书看报、聚会喝茶、锻炼身体,张玉林的晚年生活可谓是有滋有味。 退休前,张玉林有份不错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日子过得忙碌有序。“老伴走得早,儿女们又忙,我也习惯一个人过日子了。”张玉林告诉记者,刚退休那会自己也迷茫过,突然间不用上班了,一下子闲下来觉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打发空闲时间。后来跟着朋友一起加入了健身队,每天锻炼身体,聚会喝茶,在家里做做家务,读读书报,日子过得越来越充实了。 现在张玉林每天都会出去锻炼身体,跑步、做体操、打乒乓球,有时候他还会去参加社区组织的社交活动、各项比赛。他觉得只有自己的身体好,子女们才会放心自己,他不想让孩子们牵挂自己。“身子骨还算硬朗,还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再说,锻炼身体有益身心健康,防御老年抑郁症。”对于即将到来的老年节,张玉林表达了两个心愿:“一是儿子和女儿能回来和我吃顿团圆饭,二是希望政府能关注我们这些老人,组织活动进社区,丰富老年生活,让老年人快乐起来,都能老有所乐。” 采访中,张玉林的儿子张宁也恰巧回来,谈及作为子女对父亲的照顾,张宁惭愧地说其实也是个”不孝子“。“母亲走得早,父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我和妹妹,又当爹又当娘一手把我和妹妹拉扯大长大。但是父亲没有让我们受一点点苦。他供我们上学,毕业后张罗着给我成家,现在我儿子都上初中了。”他说,工作越来越忙,妻子又在外地,基本没有好好陪伴在父亲身边。即使在家,他也很少和父亲沟通交流。“父亲每天和老年锻炼队在一起,忙着自己的‘事业’,我总觉得父亲过得很充实,其实有家人的陪伴才是父亲最想要的。”张宁说,以后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多陪陪父亲,和他聊天谈心一起生活,平时也会有意让父亲帮自己做一些小事,让父亲觉得对子女有作用、有存在的价值,生活得更加舒心。 后记:老人与老朋友聊天,锻炼身体,多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合理安排时间,不仅有益身心健康,更能有效防御老年抑郁症。每个老年人都应该像张玉林一样老有所乐,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精神寄托。即使退休了、老了,仍要走出去,融入集体中去。这样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又结识了许多老朋友,即使儿女不在身边,也不会觉得孤独,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像年轻人一样: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希望孩子们常回来看看 在铧山路社区工作人员闫翠莲的带领下,记者在气象一路8 排的巷口见到了79 岁的张东英老人,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巷口的石头上,由于听力不好,她很少和人打招呼。在我们反复说明来意后,张东英起身热情邀请我们进屋。 一双在旧年代缠足的小脚,走得颤颤巍巍,一面领路,一面还不时回头说,“前边不远就到家了。”脸上尽是遮不住的笑意。“老人一个人生活久了,难免孤独,每次社区工作人员来看望,她都高兴地合不拢嘴。”闫翠莲说。 不一会,我们来到张东英老人家中。这是一个约莫十多平米的屋子,屋内有一支破旧的铁床很显眼,除了留出一部分睡觉的地方,床上堆满了各种杂物。床边有张桌子,摆放着一个热水壶、一个电锅,几个碗。 “40 年前张东英的老伴就去世了,留下她和这个家,那时儿女还小,吃了不少苦,现在孙子都十几岁了。”在闫翠莲口中,记者对张东英老人有了大概的了解。“一个人过日子习惯了,儿女子孙都有自己的事,我也不想麻烦他们。家里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时常觉得很孤单,很想念老伴,多亏社区工作人员常来看我,和我拉拉家常,过年过节还给我送点吃的,让我心里很温暖。” 老人告诉记者,老伴去世后她为了撑起整个家,当保姆、打扫街道卫生、捡破烂,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终于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了,可为了不给孩子们添加负担,她依旧一个人过日子。 记者了解到,张东英老人的四个儿女都住得比较远,只有体弱多病的小儿子在身边,自己还要时常照顾着。日常生活中,就连衣服、被褥老人也坚持自己洗,每次洗完衣服,污水处理是老人最发愁的事,因为屋内没有下水管道,只能一盆一盆地端着倒在楼下院里的下水道。近几年,老人不在外边干活了,基本依靠低保等社会保险来维系生活,人也渐渐没有以前勤快了,洗衣服、被褥的次数少了,就连蔬菜、水果都很少买,有时做一次饭分成好几顿吃。 问及老人最大的心愿时,张东英笑着说,自己老了,没什么要求,就希望儿女子孙能健康快乐些,尽量抽时间多回家看看她,和她聊聊天,就心满意足了。 后记:一次简单的聊天却给我无限震撼,张东英老人是无数父母中的一个,辛苦操持了一辈子,虽然嘴上说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自己一个人能过好,但是,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看看。曾经我们依靠的父母如今已老,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在此重阳节来临之际,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有个安乐、幸福的晚年,希望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 盼儿孙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77 岁的王文华与73 岁的老伴师翠琴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读书练字,把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位老人相识于1994 年,属于再婚家庭。王文华告诉记者:“相识之前我俩的原配都已去世,师翠琴1991 年在清涧老家的丝绸厂退休后,经常来神木亲戚家做客,我们是偶然经人介绍认识,在后来的相处中发现俩人志趣相投,这不,一晃在一起的时光已有二十个年头。” “小事件中显大爱。”记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由于年迈,王文华的听力不是很好,师翠琴总是耐心地再给老伴重复一遍问话。当记者问及一些问题时,师翠琴也总是谦虚的笑着说,老伴比我文凭高,让他回答。 尽管儿女不在身边,王文华和师翠琴相互扶持、陪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早吃完早餐后,一起出去散步,顺道去市场买好当天所需的蔬菜和日用品。然后安排两个小时的看书时间。《老年报》、各类期刊杂志都会涉猎,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王文华说,“读书使人明智,老年人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与时俱进。” 不仅坚持读书,王文华和师翠琴还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练习书法能使人精神放松,对身体起到调节作用,可推迟或延缓脑的老化,从而养心愈疾,畅达延年。”王文华在一边练习写字,师翠琴则在一边静静地坐着看。“儿女在外工作忙,平常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总得想着让自己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些,坚持锻炼,养好身体,这样才能让儿女安心工作,不因为我们的事分心。” 记者在谈话中得知,王文华和师翠琴两方共有六个儿女,都有各自独立的事业,孙辈们也都在外求学。“ 一直以来,只有我们两人互相照顾,目前各方面都很好,每次和儿女打电话都希望他们不要挂念。到了节假日,儿孙们都会回来看望我们,看着他们个个身体健康,事业、学业顺利,我和老伴就觉很幸福、很满足。” 谈及最大的愿望,王文华这位老党员虽言语朴实,但字字恳切:“望儿孙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老一辈深刻感受到我国经济由贫穷到富裕的巨大变化,今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离不开‘人才兴国’战略,希望儿孙们崇德修学、遵纪守法、团结同事,兢兢业业干好工作,为党和国家的振兴出一份力。” 后记:无论是希望儿女常伴左右,还是盼望子女事业有成,无一不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关爱。父母为了让子女能够安心在外工作,他们开始变得像孩子一样,在家乖乖听话,尽管心中有无限思念,仍是为了“不麻烦”孩子们,独自过好生活。作为子女,即使有千难万阻,即便是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说着他们很好,千万不要忽略,儿女在身边,父母才是最好。 全家人吃顿团圆饭就知足了 在神木镇继业路社区圪垯沟,记者见到了李能华老人。还未到李能华家中,记者便听闻了李能华家备受街坊邻居羡慕的事儿。 原来,李能华有两女两子,大儿子是包工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小儿子读完博士后,已在深圳定居了,女儿们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儿女们都出息了,就是离我们老俩口太远了。”李能华说。 李能华是花石崖镇大坪村人,是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原本想着守着自己的几亩山地过日子,但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全家人搬到搬到县城来。为了解决儿子的学费和一家人的生计,老人不得不靠收废品来赚钱,这一收就是14 年。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儿子读到博士后,成了全村学历最高的人。 “上年纪了,腿脚虽不利索了,身体还可以,在医院检查问题不大。”李能华说,在小儿子考上大学一年后,大儿媳得了尿毒症,三年后去世了,治病时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自己和老伴现在住在大儿子后来买的房子里,自从儿媳去世后,儿子一直在外包工做生意,很少回家了,两个孙子也有他和老伴看着长大,现在也有了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了。“去年,关节炎又犯了,破烂也收不成了,就‘退休’在家了,这不,每天没事干,像数着过日子一样。”李能华无奈地说。 虽然没了“工作”,但日子过得还蛮好,“每个月差不多可以领450元的养老保险,外加儿女们给的生活费,足够了。”李能华说,唯一缺憾的是,儿女不在身边,尤其是小儿子,离得太远,年龄越大就越想孩子们了。言语间,李能华老人的眼角有了一丝湿润。 对于即将到来的老人节,李能华表达了他最大的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看看,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知足了。”李大爷说,父母都能理解儿女在外要忙工作,忙其他事情,但是,人上年纪了,总是不由得挂念,所以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内心真实的想法。 后记:这次重阳节正好在国庆假期之前,儿女们纷纷商量回家看望二位老 人,一个月前,李能华从接到电话那刻起,他和老伴就开始数着过日子了,每过一天就在日历画上个圈圈,眼瞧着国庆越来越近了,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全家人吃顿团圆饭”这样的心愿总算能圆了。 来源:神木新闻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