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河是黄河右岸支流,居窟野河与佳芦河(佳芦河属于黄河干流水系,位于陕西省佳县,并与黄河汇合。)之间,处于神木县西南,与榆林、佳县搭界。汉代名圁水,亦名吐浑河,元代下游曾改名无定河,明代始称秃尾河。由于源出沙漠区,且支流稀少,故得“秃尾”之名。 古老民族吐谷浑 我国民族众多,故事也多,吐谷浑族是传奇之一,与秃尾河关系重大,说来话长。 ![]() 资料记载,吐谷浑先祖属古代东胡人鲜卑族慕容部。东汉后期,匈奴族向中亚西迁,原居于东北和蒙古草原的鲜卑人便成批南移。三世纪初,慕容部莫护跋率其部入居辽西,建国于棘城之北(今辽宁锦州附近)。西晋时,莫护跋之孙涉归又向东北迁到辽河中游约今彰武、铁岭一带。涉归之子慕容廆时又迁回棘城,而吐谷浑是慕容廆庶兄。父死,廆继位。一次,廆部与吐谷浑部的马匹相斗,廆发怒:先父已分给了你部落,你怎么不离得远远的,让马匹在这里斗!吐谷浑回答:马是畜生,争斗是它的常性,你怎么迁怒到人身上?若嫌弃我,我将到离你万里以外的地方去!当即率领族众西去,来到了今河套北的阴山脚下。此地距棘城虽没万里也有2000余里。 二十多年后,西晋永嘉之乱,吐谷浑族又向西南行2000多里,越陇山、渡洮水,在青海东部的达坂山麓“群羌之故地”建立了国家。 公元663年,吐谷浑国被其南方新兴强国吐蕃灭掉。战后,吐谷浑族分为两部 :一部留居青海,宋元以后融进蒙古、藏族等血统和文化,成了今日达坂山麓的土族。另一部则北上归顺了当时朝廷,朝廷将其安置在灵州,封其为“青海国王”,这部吐谷浑族逐渐汉化。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谷浑大酋长慕容道奴率数千帐降唐。唐封道奴为“云中郡公”,将其部安置在“河南”,即河套以南。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吐谷浑族羁糜州有“宁朔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以东,想来道奴所部应居于此州, 而秃尾河就在宁朔州与云中郡治之间。 《宋史.夏国传》载,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鄜延总管谋取西夏所据横山,率军在米脂一带筑城,又命河东路在“荒堆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葭芦川”筑城,各相距20余公里。巧的是秃尾河入黄河处距葭芦寨(今佳县城)正好40余公里,又北宋开光县在今佳县城北50公里之柳树会村,村东一架山梁,按地理位置,应是开光岭。 由此推出,秃尾河就是吐谷浑慕容道奴部落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用方言叫它“退河”,说是“太弯曲,有时候觉得它像退着流” ,真正的名字则是秃尾河。从地图上看,这河的尾巴伸进了辽阔的毛乌素沙漠,无影无踪。史料记载,应叫其为吐浑河,秃尾是吐浑的音转。而在古代,人们习惯以居住该地的氏族名命名地方名,吐谷浑族,则是秃尾河的主人。吐谷浑,“谷”念yù,“浑”念hún。当地人把“尾巴”叫“yǐ巴”,“尾”字念yǐ;“吐谷”二字很容易念成“秃尾”,而浑字又与河字音近,于是吐谷浑河就成了秃尾河。 千年流水秃尾河 秃尾河源于榆林市神木县锦界的宫泊海子,《水经注》中称其为“诸饮水”,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易名,而“秃尾河”这一名,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秃尾河集水面积达3294平方公里,经高家堡城南流5公里至夹道,向南流2.5公里合四字川,又南流2.5公里合李家滩水,再南流12公里经三角岭合开荒川,继续南流0.5公里经奇文石、虎头峁、伏智寺,再南流8公里经龙岩寺,又南流2.5公里经古靖川堡,继续南流5公里合盐沟水,改为东流7.5公里经回龙山,再东南流10公里至惠岩,入黄河,全长140公里。其主要支流有各丑沟、河子沟、青草沟、枣稍沟、黑龙沟、青杨树沟、青水沟、团团沟、喇嘛沟、红柳沟、洞川沟、则里沟、乔岔滩沟、刘家畔沟、芦家铺沟、跃邦沟、高新庄沟等,流域面积包括锦界、大保当、高家堡、花石崖、万镇等乡镇,覆盖163个村,计2370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为4亿立方米,弯道比较多,自然景观独特,风光秀丽。在河的两岸,有多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和文化的根基之深厚,可见一斑。 ![]() 秃尾河自然景观奇特。河东“人立石”,高约7米,立于峻岭之前,极肖人形。河口的“西顾石”,立于山岭之上,高7米,形似石牛,头北转西。“赤脚石”在开荒黑龙潭龙王庙前,石长1米,深尺许状,似琴青色横悬大棘上,击之若磬,余音可定。“奇文石”在虎头峁下,崖下生成奇文,或如云,或如车,或如横桥,或如长梯,或如龙凤龟蛇,或如古柏老松,或如楼阁宫殿,高50米有余。 此外,秃尾河还是一处佛道圣地。相传,龙岩寺昔时有青龙现身,故得此名。是沿秃尾河道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迄今800余年。明清以来,屡加修葺,寺僧曾达80多人。葭州官府曾于本寺特设僧官、税厅,统管葭北各地僧道教务和庙会。还有金佛寺,金佛崖,唐时曾有金佛出现,明代凿金佛寺,至今香火不断。再是伏智寺,伏智寺在虎头石下,始建于明代,至今留有开寺住持的面壁石窟。凤凰山也是秃尾河一景,东临黄河,近岭凿壁穿穴,陟路极其险峻,上有玉帝庙、真武庙,相传昔有凤凰经宿此地,现在香火不断。入黄河口的惠岩寺更是奇特,它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后多次修葺,内置石刻像六尊,窟外有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除过这些名胜,秃尾河的两岸寺庙石窟多处,残破不堪,但历史悠久,具备一定的价值。 比起汹涌的黄河,秃尾河称不上大江大河,但它常年不息的流动,也给两岸的人民带去了无数福祉。灌溉饮水,恩泽两岸乡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