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3-2-15 16:43:2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过小年

古代习俗中,正月初一至初八,各占一物:初一为鸡,初二为犬,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
初七为人,即人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本来初七是小年,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神木人已经习惯在初六过小年。

小年,神木人过得很隆重,几乎和过大年没什么区别。

油糕粉汤、豆面、炖肉,佳肴丰盛。不过,据说新婚女婿第一年必须要带着妻子到老丈人家过小年,至于原因为何,就不得而知。也许为了让新婚的妻子回娘家聚聚,也许为了拉近与岳父一家的关系。

闹秧歌
每到正月初七、初八,村里的人就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推举出几个执事的人。这些人都热心闹秧歌,他们有的准备办秧歌的道具,有的挨家挨户集资筹款,有的外出买软米、黄油等专办伙食,大家都是白尽义务,不挣一分钱的。



正月十五那天吃完早饭,村里人听到“咚咚”的锣鼓声,便从四面八方走来,在个宽大的院子里集合了。负责组织秧歌的人给参加秧歌活动的人每人发一套衣服。参加秧歌活动的大多是成年男女和青少年。他们领到衣服后,互相在脸上擦点红或抹点黑,装扮成各式各样的角色。秧歌队里最主要的是伞头,他的服装与众不同,头上戴一顶礼帽,身上穿一件青色的袍子,左手举着一把大红伞,右手套着一只响环。他是秧歌队里排头第一人,秧歌队里的一切行动都由他来指挥。只要他把响环一摇,大伙便要看他要做什么。这时,锣鼓打起来了,响环摇起来了,一会儿大伙就摆开了“一”字长蛇阵,随着伞头扭动起来了。锣鼓一停下来,伞头首先领唱,唱时锣鼓还要间断地伴奏。伞头唱道:

转磨道,
转磨道,
一脚踏开个银子窖。
我问银子有多少?
二十四个骡子驮不了。
哎嘿哟,
二十四个骡子驮不了。



伞头唱完,锣鼓打了阵儿再停下来,其他人就要接着唱。这些唱词有的是以前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即兴脱口编成的:

南面上来一对鹅,
飞来飞去无处落。
一落落到房檐上,
儿中状元女登科。
哎嘿哟,
儿中状元女登科。

唱到此处,主家听了乐不可支,从屋里拿出两条香烟、两瓶烧酒,双手高举递给了秧歌队。这时负责收集的人接过礼物,高声喊道:

“多谢老主家——恭喜发财!”

秧歌队离开这个大院,就挨门逐户到每家院内转一转,临近每家大门,锣鼓打得紧了,秧歌也扭得欢了。这时主家在院内放开了千响鞭炮,还夹杂着双响牛腿炮。此刻看到的是秧歌队最热烈最激动的场面:伞头不停地摇着响环,变换着各种步伐,扭开了花排子。主家则把每个窑洞的门窗敞开,好像秧歌队给他家带来了喜气福气,全要纳入其中。之后,女主人提一篮酒枣给秧歌队每人抓一把,男主人则把最好的香烟拿出来,给每人手里递一支。锣鼓停了,伞头唱道:

走了一家又一家,
这是一家好人家。
前院骡子后院马,
祖祖辈辈享荣华。
哎嘿哟,
祖祖辈辈享荣华。
伞头唱完,接着有人唱道:
天泰地泰三阳泰,
老主家长两根好胡采。
金胡采来银胡采,
发达富贵当老财。
这时众人齐声唱道:
哎嘿哟,
发达富贵当老财。
唱到这里,老主家眉飞色舞,急忙回到家中,把一坛陈年老酒也抱出来了,放在门前,高声喊道:“后生们,歇一歇,来喝碗酒吧!”这时秧歌队里的又一人唱道:

抬头见喜喜见喜,
老主家的媳妇肚挺起。
生下娃娃做大官,
这班秧歌再贺喜。
哎嘿哟,
这班秧歌再贺喜。



这歌词唱得老主家的媳妇脸红心喜,忙从家里搬出一张桌子,把下酒菜也端出来了。这时伞头叫停了锣鼓,休息一阵。一伙好酒之徒便向酒坛菜桌跟前围拢过来,吆三喝四地划起拳来。为了表达对主家的敬意,伞头组织了四个能扭能唱的队员,在院当中给老主家奉献一场专场表演。锣鼓又响起来了,四个队员装扮成两男两女,男的打着腰鼓,女的挥着扇子,先是段“踢场子”,接着便唱起了《小放牛》中的“四大对”“偏私小对”,还有二人台《五哥放羊》《连成拜年》等。这时除了喝酒划拳的人以外,其他队员和村里看热闹的男女老少都围拢过来,形成了一个自然的露天舞台。因为时间关系,这种专场表演并非家家如此,全天也只有一两家得到这样的优待。一要选择在富裕人家,二要有个宽敞的场地,三要主人在村里有名望。因此,能得到这样的秧歌专场表演的人家,自然是一种荣耀。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撒荞面》,简单平实,一如农村人的朴实。你瞧那老婆子的扮相,你看那老头子的神态,你听那夫妻俩的逗趣故事,一准能把你逗得笑哈哈。

“张忙乱李忙乱,忙乱不过那些庄稼汉。起五更睡半夜,半夜还吃了早起的饭。拉上牛扛上犁,霎时就来到那个大南滩。大牛套在上钩里,小牛套在上钩外。鞭子一甩哗哗响,阵阵黄土扬半天。嗨,我歇一歇、喘一喘,见老婆子来送饭。头不梳脸不洗,越看越像愣二鬼来,愣二鬼……”

你听,是不是特别有农村人憨厚的味道,你再听,那老夫妻俩的对话,更是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到了农村人生活的不易和简单的快乐。

“叫一声老婆子”
“哎”
“拿出咱的犁儿来”
“拿出咱的犁儿,老汉你要干甚了”
“拿出犁儿子耕荞面”
“耕完荞面你是几时回来呀”
……

简简单单的几句务农话语,勾起了农村人多少辛酸回忆,也为“年”留下了多少值得提及的往事!“咚”一声,锣鼓声戛然而止,撒荞面的老婆子、老汉直起老腰,迈开步子,一溜烟地撤出了院子,带起一阵黄土,朝下一户人家风一样地远去了,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笑声,此起彼落。

白天排门子,晚上聚会。在晚会开场前,一位秧歌队的元老手持一根擀杖开始“打场子”,一边手持擀杖转圈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从三皇五帝一直念叨到现在,从天、地、人和神、佛、道到民间传说无所不涉,仿佛一段充满泥土芬芳通俗易懂的快板书,经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打场子”完毕后,开始“坐水船”,由一个年轻姑娘或小伙子装扮成小媳妇的模样坐在船上,在船头的平台上用花裤、笤帚、小绣鞋装扮成两条酷似姑娘盘腿坐姿的双腿,“金莲”微露,妙趣横生。据说已婚未孕的媳妇如果偷揣了“小金莲”,准能开怀生育,而且是“小子”。更为有趣的是在水船后边跟着一位装扮成大肚孕妇的青年,手拿梆子,一脸麻子,拧臀扭腰,挤眉弄眼,丑态百出,惹人发笑。按锣鼓的节奏和固定的造型路线奔跑在场子里,两个装成老艄公的男队员搬水船,转一会儿便在火塔旁唱一会儿,直至把四角的火塔转遍。如此往复不已,直至深夜。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2 无聊无聊
折翠萍 发表于 2023-8-20 15:12: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红火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