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百合 于 2010-9-28 11:05 编辑 人若无心 ------潘向黎小说《穿心莲》读后 人有时候是需要隐匿自己的。我的这种逃遁的情结常常很强烈。很多时候,会期盼着能像那些可以冬眠的动物一样,把世界赶开,把自己藏起来。我没有办法像动物那样,在寒冷来临时选择休眠这样的方式来度过一切。人类会说一切皆有可能,那么凡事就不是毫无办法了。我的休眠,常常会用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手里有一本书,恰恰不难看,恰恰很想看,这样,就很容易地在不知不觉中忘记原本缠绕自己的一切,只和这书里的人事纠缠着了,这便是很好的冬眠了。 进入这种由阅读文字带来的休眠状态,是很难的。不是每本书都能做到,不是每一个时刻你的状态又刚好适合进入。必须有一本书,有这样的魅力,它能把世界赶开,让你藏进去,缩起来。 大家都说好的书,很多时候你拿到手里会觉得索然无味。我的阅读胃口,从不接受别人的安排,只有自己的感觉对了,才算是好。好的书,不仅要有好的故事来支撑,还需要有你喜欢的人物在里面,更应该有好的语言把一切撑的饱满。 《穿心莲》就是这样一本书。用语言为我支撑出一个可以摒弃混乱、局促的空间,让我把自己彻底的在书本里安静放置几个小时。 从背包里抽出来书准备阅读的时候,我是在机舱里的。那么狭窄逼仄的空间,充斥着各式的声音和气味。除了埋首书中,还能干什么呢。 开卷,即被作者的语言深深吸引。潘向黎像写诗一样,写出来一部小说的开头。她笔下的那株梨树的璀璨,似乎我也曾见过,似乎那“微微的明艳和茫茫的惆怅”,我也曾真切地感受过。那种梦一样的意境,那“纷纷开着,又细细落下”的梨花,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深深藏着的吧。 书的封面上竖着印了这样的话:人生的许多感情,就像去掉了莲心的穿心莲子,你可以一直珍藏着,但不能指望它真的发芽。 善哉斯言!多么贴切而深沉的譬喻。 莲子我们都吃过,圆润小巧的一颗,那空荡荡的洞穿里,你能体察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人生的许多感情,到了现在这“不得意的生机,半盛半颓的三十出头”的年纪里,也都经历过了。沸腾不已的人流中,有几个是有心的,可以发芽的?很多的人只能在空荡荡洞穿的那一头,麻木不仁地苟且过活。 许多年前,听到过比干被挖心的故事,那轻轻浅浅的声音,穿过岁月,我一直记得:菜无心可活,人若无心呢? 短梦无凭春又空,飞絮流云西复东。一切不过是空茫茫无影又无踪。穿心的莲子,你怎么可以指望着它发芽呢?无心的人,你怎么能指望他疼惜全部的你呢。女人呀,即使这样的心里跟明镜似的看得清楚,还是免不了会城池陷落,甚至发生城主弃城而出的万劫不复的沦陷。我听见了作者在书里对我说:“生命中有些事本来就是防不胜防。” 她还对我说:“失去全身心所爱的人,是无法恢复的。那不是病,那就是死亡本身。你的一部分死了。” 就这样跟着潘向黎的这些关于爱的文字,不设防地往穿心莲子的另外一头坠落。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我和她一样,不晓得接下来会出现什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么多年,我好像是一个人在走夜路,四周没有灯光,我索性也穿了黑衣,和周围暗在了一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竟然亮了。长期的黑夜变得突兀,长期的沉默、姿态都被光线照耀,我像个突然还魂的小鬼,惊讶多过新鲜,不知道该惶恐还是喜悦,一时间,手足无措。” 这样的文字,像是一直就在我心里流淌着的,在这本书上,突然地就被我找出来了,真的是惊讶多过新鲜的。 她还说写作是“孤寂生涯里的光线,是前途茫茫的黑暗中的笑声。”是呀,幸亏有这光线,有这笑声,于是世界上便有了那许许多多的书籍,否则,我想要进入一个短短的冬眠期的时候,可怎么办。 就这样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世界消失了。其实,我已经被关闭在令人窒息的机舱里快5个小时了,一直都不能接到可以起飞的确认的消息。满满一飞机的人在用各种地方的口音发牢骚、骂娘,在和空姐耍情绪,空姐无奈且不负责任地一会编一个理由来搪塞这一飞机的人。 你们且喊叫吧,且愤怒吧,且埋怨吧,且投诉吧。这些都和我无关。谁叫岁月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我拿着这本有着淡紫色封面的《穿心莲》看得沉醉而痛惜,作家在书里,我在书外,各自沉吟。我正在冬眠,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我只希望书里的女人,赶紧找到她的爱人。我也希望所有书外面的女人,也有一个可以放开去爱的人,管他是有心还是无心,且去爱吧,爱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