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iaotiao13 于 2012-2-2 18:49 编辑 韩寒与方舟子对战——你愿意相信谁? 信任危机?还是求真务实?“自由质疑”是否需要边界定义? ![]() 这件事,最早是因为著名IT评论博客博主麦田在兔年年末写的一篇《人造韩寒》,掀起了一场关于公共人物韩寒的网络讨论。 其实,无论从《人造韩寒》还是后期麦田给出的一些发表文章时间与赛车时间冲突的证据,最终仍是以1月18日,麦田在其博客发文,公开向韩寒道歉并删除了这篇韩寒“包装”论的博文而结束了,然而,没结束的是还没等麦田退场,另一个强势人物便已登场,他便是学术打假者方舟子。 同一天,方舟子开始在微博中发文,“作为一个旁观者,发表了几篇微博,调侃了一下”。没想到,“韩寒发表了一篇长文攻击我,里面很多引用的我说过的话其实根本不是我说的”,于是,认为韩寒反应怪异的方舟子成为了论战主角,抛出系列分析文章,矛头直指韩寒文章系别人代笔。 说起来,这位证实打工皇帝唐骏造假的学术打假者,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是让很多人钦佩。但是,这一次,似乎情况不那么乐观——由方舟子指称韩寒作品系“代笔”开始,他与这位80后作家的网络论战愈演愈烈。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方舟子诉至上海市某人民法院,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受理。 支持韩寒的人认为:“我所观察的韩寒的可贵之处,是在可以进攻的情况下没有展开进攻,他一直在防卫,且只限于方舟子进攻的区域,他去法院的目的只是让人们了解“质疑”与“诽谤”两个词语间的巨大差别,因方舟子应在他的每一段话之前加上“我猜”这两个关键词语,但他却言之凿凿,他其实是在指控,而网上并不是指控之地,法院才是。 方舟子目前情形越来越危险,他仍在使用“质疑”这个词语,用这个词语误导为数众多的观众,且“质疑”这个词语的误用已搞得人人自危,但韩寒在法院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之后,方舟子所有的“质疑”,都会换成诽谤、栽赃与陷害,可以看出,方舟子仍沉浸在表演之中无法自拔,他陷入他为韩寒与自己挖的巨坑中。”《石康:韩寒方舟子事件》 而方舟子则认为:“我没有捏造事实。他说我捏造事实,我捏造哪条事实。所有那些分析文章都根据的是公开的材料,都是根据韩寒本人的说法,他写的文章,或者他爸爸的说法,当事人的说法等等,没有哪一条材料是捏造的。我根据这些公开的可靠的材料进行了分析,进行了推理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你可以不承认我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你不能说我捏造事实。” 2月1日,记者联系韩寒方面,得知韩寒仍未完成证据公证的过程,诉状并未正式提交。 这类事件,其实不是第一件,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件,看到这类新闻,你的第一反应,更愿意相信谁?而我们的社会,究竟是在面临着各种信任危机,还是走上了一条“求真务实”的严谨之路?微博质疑这样的自由质疑之声,是不是需要法律给予一定的边界? 整理新闻、稿件: 1、《韩寒与方舟子“代笔门”之争愈演愈烈》 南方新闻网 王峰 2、《韩寒证实起诉方舟子诉状未提交 后悔选择当作家》中国新闻网 3、《媒体关注方舟子韩寒之争 拷问"自由质疑"边界》中国青年报 王梦婕 4、《石康:韩寒方舟子事件》 5、《方舟子:韩寒被包装十几年 重金悬赏显得内心虚弱》中新网
|
且不管是否存在代笔一说,我对韩寒以前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欣赏。这个世界本来就虚虚实实的,何必较真呢?方舟子羡慕嫉妒恨用学术打假的幌子来掩饰他已经通红的双眼,你说一群网络P民跟着凑什么热闹。如果韩寒的书是别人代笔,能给谁一毛钱还是怎么地。唯一的影响是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优秀的作品了,对谁也没好处。大家就知道网上逞英雄、扛着正义的大旗在疯狂的制造舆论。我觉得大家既然都这么正义感,首先应该打倒神木煤老板,把神木的煤炭资源交给国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会把这笔钱交还给13亿同胞的。要是国家不这么做,戴表同志们不会同意的。他们是正义的,比网络P民们更具有正义感,从来不干人事。 |
本帖最后由 tiaotiao13 于 2012-2-6 11:50 编辑 此言差矣,我更支持客观的说法。说实话,我也不大相信一个17岁的人可以写出来《三重门》。我挺喜欢韩寒的作品,但是至于那些是谁写的与我无关。 跟开车一样,对于你的车你知道她有多大马力、多大制动力、几个档位就可以开好,至于车是哪个品牌的对你的车技没有任何提高。读书也一样,内容比作者重要。 但人品很重要,用别人的话来充门面显得自己很渊博并且不注明转载比雇枪手替自己写书更可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