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 楚汉文化、江淮文化 金陵文化、吴文化兼容并蓄 洪泽湖湿地中,数千亩芦苇荡与蜿蜒曲折的水道相映成趣,从空中俯瞰,犹如水上迷宫。摄影/金洁 作为多元文化并存的省份 江苏有北方金戈铁马的记忆 有南方小桥流水的风韵 也有吴地的文人风骨 和金陵的王者气度 苏州金鸡湖东方之门航拍。摄影/刘剑伟 江苏的人和城,都兼具了 或豪放厚重、或温文儒雅 或包容大气、或玲珑精致的性格 昆曲——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摄影/李浩军 家乡地理:江河际会 人文渊薮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交织。制图/刘梅 我国地大物博 大江、大河、大湖、大海、 大运河皆备者,唯有江苏 江苏是全国水域面积占比最高的省份 江苏省水资源数据图 江苏因水而立,因水而兴 自经济重心南移以来一直是 我国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 2020年江苏省13个地市GDP排行榜 四大名著中有三部由江苏人著就 清代状元和新中国院士中 江苏籍人数均高居全国榜首 扬州盐商、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 贡献了不计其数的税赋 连同稻米、丝绸、食盐 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北上 江苏的富足造就了这条 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水位在1794公里行程中并非处于同一个水平面,而是沿地势三起三伏 作为事关古代封建王朝 命运的漕运和盐运 漕运总督府设于淮安 两淮盐运使衙门设于扬州 足以印证江苏的历史贡献 如今大运河还肩负着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输水廊道的重任 金色大运河 摄影:贾传军 家乡景致:一边是豪迈,一边是旖旎 江苏景致在大自然鬼斧神工 的野性、自然、造物美与 巧夺天工的富庶、精巧、 玲珑婉约间自如切换 苏北:豪迈之气 特殊的地理环境容易塑造 人们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作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苏北从来不缺乏豪迈之气 历史上的苏北名人 或开疆拓土,创建新王朝 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或以瑰丽的想象 细腻的笔触构建起文学的巨屋 江苏省最高峰:连云港玉女峰 苏中:醇厚之味 大运河让南来北往的食材、 人才和厨艺在这里汇聚 让苏中变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圣地 和香飘世界的味道之源 兴化垛田航拍。摄影/孟原 苏南:旖旎之态 苏南北界长江,南接太湖 江湖之间散落着中国最 富庶最繁华的街巷与场镇 苏常熟,天下足 自南宋起,苏南就以繁盛之名 长久地驻守于中国历史舞台 苏州拙政园。摄影/申泽宇 可谓豪迈旖旎总相宜 看不尽的家乡美景 家乡诗词:江山词赋最关情 江苏每座城都饱含诗酒风华 词赋江苏 是“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苏州 是“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常州 是“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镇江 是“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的南京 是“江阔融入海、日红踏浪来”的南通 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扬州 也是“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的徐州 无锡鼋头渚。摄影/傅玉 江山词赋,诗里烟华 在揽尽江、河、湖、海的风光之余 浩瀚缤纷的词赋述说了 “散装江苏”深厚的文化积淀 胭脂河——连接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摄影/张映亮 宜兴紫砂壶。摄影/杨延光 家乡美食:舌尖上的乡愁 苏的繁体字“蘇” 表达着鱼米之乡的物产丰饶 丰饶最能于口舌上显见 江苏省是全国排名第七的产粮大省 作为我国重要“粮仓” 的苏北平原功不可没 大运河纵贯江苏 是江苏的最美中轴线 淮扬风味经大运河传扬运转而来 南起镇江,北至洪泽湖周近 倘若没有大运河的输盐运茶之利 就没有淮扬菜的家喻户晓 文思豆腐。摄影/张旭明 金陵菜口味和醇 适应八方之需 以善制鸭馔而出名 素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说 苏南菜精湛华美 口味总体趋甜 不仅菜名出彩 更在于制作过程对口味的精致布局 苏南菜对于味蕾的安抚 就是笙歌轻舞,烟笼繁华 摄影/胡婷婷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 己的“味蕾上的乡愁” 无论是淮扬风味、苏南风味、金陵风味 都是镌刻于舌尖的家乡味道 无论口味如何远足和流浪 丝丝念念入骨入髓 总是向着故园的烟火 在本期专题首页 有十余位科学家、教授、学者为 江苏学子们题写的寄语,他们是: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全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 蒋子龙:著名作家,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 吴为山: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冠英:清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设计师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 宋英杰: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 李雨泽:新华社青年拔尖人才,《温度》栏目制片人 清晨,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艘货轮在大运河徐州段起航。摄影/贾传军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