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危机传导效应的显现和扩散,神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和抗风险能力低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已成为掣肘科学发展的“短板”。危机既“凸显”了发展中的不足,也带来了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大好机遇。此种情况下,转型发展是抓住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逆势而上现实而必然的选择。具体讲,就是要加快在产业层次、产业结构、民营经济、社会结构和民生建设五个方面实现转型。 推进“五个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是现实所迫。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目前,全国 390 座矿业城市中,已有 50 座面临资源枯竭。我们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必须充分预见到这个问题,在资源开采的上升期就主动研究转型,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及早克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层次低、生态治理难等问题,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走出资源型城市 “ 建设 — 发展 — 萎缩 — 报废 ” 、“矿竭城衰”的传统宿命。同时,国内外地区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空间压缩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两高”行业、低水平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淘汰一批落后的、扶持一批升级的、催生一批新兴的,才能“转”为危“机”,逆势而起。 二是自我需求。 我县大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初加工、低端化层次,产业链条短,发展方式粗放,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企业。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比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偏低。但是,我县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内在条件并未改变,推动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新生力量也在不断成长。改革开放 30 年,我们成功克服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特别是在加快跻身全国十强县行列的宏伟目标下,转型升级的内因强大。 三是时机成熟。 危机是把“双刃剑”,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也是产业优化重组、行业重新洗牌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的过程。因为外部环境不佳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苦练内功,脱胎换骨的最佳时机,神木可以用这次危机提供的“洗牌机制”和“倒逼机制”,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另外,金融危机也使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点,即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大都是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转移。随着我县能化基地建设不断深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我们的资源、市场、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将不断强化,吸引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转型升级的外因充分。 推进“五个转型”的现实路径 一是全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由低层次、高消耗向规模化、高端化转型。 神木的优势在于资源,神木的希望在于变资源为能源、变“输出”为“产出”。我们必须以优势资源吸引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打造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具体来讲,就是要继续围绕以煤炭、兰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为节点的地方工业产业链条,促进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演进。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整合形成规模,通过整合提升采掘工艺,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安全水平和资源回采率。兰炭产业要抓住钢材、水泥价格走低的机遇,加快 60 万吨以上新型兰炭及配套的尾气发电、金属镁等项目建设,年内完成神木兰炭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大面煤、籽煤炼焦工艺的研究和推广,进行节水试验和氨水处理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兰炭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要继续以煤化工为主攻方向,沿烯烃和石油替代品方向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全力推进 100 万吨 PVC 、 1500 吨多晶硅、 60 万吨 1,4 丁二醇、 5 万吨三氯氢硅、 37 万吨煤焦油轻质化等高端转化项目,并加快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配合省市促成陶氏 MTO 、安格鲁煤化工等战 略项目落地。继续推进锦界、大保当、石窑店等“八区六园”建设,推动产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巩固和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建设气势宏大、装备先进、环保节能的现代能化基地。要进一步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园区、企业内循环流动。此外,重点解决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与科技脱节的问题。争取 3-5 年 内有效解决资源转化利用率低、能源化工产业链条短、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建立能源化工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组建能源化工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服务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完善能源化工基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神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是全力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向多轮驱动转型。 首先,完善发展载体、积极引进新产业。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调整、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按照产业分工,突出园区定位,加快建设神木新村、神木第二新村两大制造业园区,科学调配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加快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资源能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和发展煤机制造、化工辅助设备、陶瓷、环保和新能源设备、光伏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争取更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神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打造产业链较为完整、技术装备先进和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次,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立足和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畜牧、红枣和小杂粮产业。加快推进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将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注入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第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力。着力建设以工业(煤炭)为主的物流体系,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能化产业物流+建材+装备制造综合物流”模式,成为晋陕蒙地区物流集散中心。文化旅游产业要精心打造红碱淖、二郎山、杨家城等精品旅游产品,扶持大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和民俗文化旅游、民俗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开发等文化产业,形成融景观、游览、休闲、考察、购物为一体,富有神木特色的旅游多元新格局。发挥信息服务业对神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带动作用,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居民智能化住宅小区示范工程以及其他公共基础性信息化工程,打造“数字神木”。构建区域功能独特、空间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三是全力推进民营经济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数量和效益并重转型。 民营经济是神木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中小企业这个关键点,把其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培育,作为富民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一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产品。谋划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榆林版”煤制油天元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试产成功为契机,积极开展能源化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应用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能源化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主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二要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总量。从政策、金融等方面集中扶持,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做大规模,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结合地方产业链特点、民间投资意愿和各级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项目调研,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一批能够带动群众增收的中小项目。三要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激励民营企业在更多新领域“拓荒前进”,构建起以大型能化企业为骨架、以中小企业为血肉的县域工业体系。重点在能源资源初级转化领域、加工制造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发展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开创“遍地开花,到处结果”的发展新局面。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我省的科教优势,以三江煤化与西建大、西交大在兰炭领域合作取得突破为样板,通过科技计划和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的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共建技术开发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五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借鉴神木人民广场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做法,鼓励民营企业采用 BOT 、 BT 等方式参与公共设施建设。 四是全力推进社会结构由“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型。 按照“工业化富裕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总思路,在全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率先探路和示范,努力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要依据我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县域城镇建设、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功能区,集中力量加快在“一体两翼”经济带形成一批辐射、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发展节点 。 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老城区、新村、第二新村、西沙、铧山等五大组团建设,城区面积由 11 平方公里扩展到 30 平 方公里以上。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龙头”,必须坚持建设和管理两手抓,全面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真正把县城打造成为 让 39 万 神木人民引以自豪的靓丽名片和温馨家园。严格执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使区块、组团建设有特色,单体建筑出精品,打造几个精品工程;统筹实施道路、管网等地上地下基础设施项目,做到一次到位,防止浪费和扰民。加大执法和查处力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即时、有效和精细管理。二要农业农村工作打好政策惠农、反哺带农、产业兴农、科技强农等一套组合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秃尾河川和风沙草滩区蔬菜畜牧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中南部丘陵区小杂粮基地,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品牌、提高质量、做大做强,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继续扩大农机具、农资和良种补贴,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大面积普及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认证。中小企业专项贴息扶持资金要向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的加工企业倾斜,“双百帮扶”工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和深入,从事半功倍的角度研究和审视帮扶方式、对象和效果。三要破解制约城乡均衡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加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建立产权多元、依法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构建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出台农业保险政策,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五是全力推进民生建设由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向人本化全面发展转型。 民生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推进发展的速度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相结合,中省市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和神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倾向性、普遍性民生问题和解决特殊性、个案性民生问题相结合,满足群众基本生存需求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工作过程中,既要“雪中送炭”,还要“锦上添花”。 2009 年,继续完善“十大惠民”工程,民生领域县财政投资比上年度增加 62.5% ,达到 13 亿元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好 12 年 免费教育,抓好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建设;在省内率先实施好全民住院免费医疗;建成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使公共文化设施达到省内县级一流水平;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率先高标准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搞好经适房、廉租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有效解决城乡无房户的居住困难;加大对残疾人、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的救助力度;建成四通八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整顿和规范城乡公共交通秩序;大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县城引水工程争取年底竣工试水,彻底改变县城饮水供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的状况;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神木建设实现质的提高。 (来自神木新闻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