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原创内容] 家乡神木

阅读数:1994  |   回复数:0
白志芳1 发表于 2021-8-30 21:51:3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白志芳1 于 2021-8-30 21:52 编辑

不舍的神木老城
/志芳

      很久没来老城了,春节过后,为了给病重的父亲吃一口他想念中的东三道圪洞卖的老城品牌豆腐,我走进了神木老城。眼前的景象让我十分意外。随处看见的是;街边的店铺接二连三不是被拆倒就是在修建。也有零零星星已经修好的。统一的仿古装扮,灰色的房檐,黄咖色的雕花木格。遍观古城,一切处在新旧交替,百废待兴之中。老城的风貌已经渐行渐远,突然心头涌起一股酸楚。顿时觉得有什么东西要永久的去了,不再回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28.png来,可我却偏要抓住它。

     神木老城,这个我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陕北边塞小城,我的记忆,我的生活都在这里。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记忆中的老城已进入了70 年代。那时的凯歌楼我们称之为钟楼洞也叫大楼洞。老城以此为中心,从四个方向发射为四条大街,还有四个城门。城门外就是郊区了。而当时我能看到的也只有南门了。神木老城布局方正,对称,中规中矩,与帝都北京,古城西安神似。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0.png
                    神木钟楼洞
那时的北大街有很多手工作坊。主要是做地毯。从那里路过,经常会看到店铺门前有清扫地毯,绕毛线的师傅。后来北大街就成了银器,金器手工加工一道街。再后来就变成了寿衣,寿木的主街道。再往北出去就是大仙庙了。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1.png

西大街店铺较少,多以百姓居家为主。早年武二宝曾在西大街这里打拼,二宝在西大街的小店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最终才发家致富成为今天的规模的。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2.png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3.png
         神木西大街
东大街曾有过最繁华的商业。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神木城的第一批弄潮儿在这条街上争相租铺开店。他们从四面八方进货,在这条街上兜售各种新鲜玩意儿,衣物、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曾几何时这条街引领了着整个小城的潮流。丰富超前的商品及大地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外的舶来品也使闭塞的小城日益开放。在物质引入的同时,也将各种文化渗透在小城的各个角落。
     不幸的是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不少商家的的口袋鼓了,心也开始膨胀了,总是抵挡不住各种感官刺激的诱惑,开始了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最终颓废败落。东大街的昨日星辰已多数成为坊间的故事传说,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4.png
                    神木东大街
      南大街事实上就是老城的正街。最大的百货公司坐落在这里,左邻的是一家规模最大的集体作坊缝纫社。右邻的文化馆和对面的邮电局形成了老城的政治文化中心。逢年过节的秧歌队都是在这里停下来作为主场围观表演的。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5.png
             神木南大街
南门是四个城门中拆的最迟的一个城门,还记得门洞在厚重的城墙中穿行而过,很深,像穿隧道一样。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6.png
南门外是南关了。也是正街的延续。虽是南关,却是神木老城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尤其是刚出城门,便可听到叮叮当当成片的敲打声。这里聚集了全城最多的小手工业者。铁匠铺、铜匠铺在这里云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赤着膀子抡大锤打铁的师傅,也有卖力拉着风箱烧制模胚的小徒弟,还有拿着小锤子轻敲细打铜器的匠艺人。从这里能看到每一件器皿是怎么从模胚经过千敲万锤最后成形的。店铺前摆满了各种成品。农民在铁匠铺前挑选农用工具,市民在铜匠铺前物色家用铜器。生活在这里显得热气腾腾,一派繁荣。南关一道街一直延伸到前方的汽车站。
除了四大主街道,沿着各个主街道和次街道会有好多小巷道交叉,神木人管它们叫圪洞。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从南向北有一道圪洞,二道圪洞,三道圪洞,四道圪洞,五道圪洞等以及皮房圪洞,扒贡圪洞等。从东到西有城隍圪洞,解家圪洞等。这些圪洞与主街道、次街道垂直交错,穿插相连,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7.png
小城主次分明,精巧合理。真感叹古人的建筑设计的不凡智慧。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8.png
              神木圪洞
改革开放前的神木老城人,思想观念保守狭隘,地域乡土观至上。老城人喜欢抱团往来,排斥异乡人和农村人。他们娶儿嫁妇,攀亲交友首选还是本城人。他们不是出于万不得已,是不会和外地人和农村人通婚的。他们永远觉得本城人知根知底,踏实放心。一打问,祖上三代都可以了解的一览无余。本城人之间互相交往,亲切舒坦。所有的饮食习惯,语言,话题都能一拍即合。节省了不少的的磨合。
神木老城人虽然有本能的排外倾向,但对于优秀的先进的外来输入也是乐于接受和欢迎的,甚至是感怀的。在60 70 年代曾经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知识分子和大学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神木支持边远山区建设。他们带来了超前的生产技术技能。他们背井离乡,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后来他们大多与本地女子结婚生子,落地生根。他们遍布各个行业,尤以医疗和教育行业见多。神木县医院前院长王克美大夫和神中前书记徐存厚老教师就是其中的代表。感谢这些外乡知识分子为神木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神木城老百姓会永远把他们当成最亲的家乡人。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39.png
神木老城人每天清早起来,无论是在街道上还是在圪洞里,见了熟人第一句话总是; 可那个呀?(到哪去呀?)上班儿哥呀?( 上班去呀?)这是你能听到的最多的寒暄。外地人听不懂,说这话听上去像唱歌。神木城人一早起来各家各户首先要做的事不是吃早点而是打扫卫生。扫院子,扫圪洞。有专门的卫生监督员在圪洞里巡回检查。神木老城人重视卫生习惯远近闻名。无论贫富老少,家家户户都会把屋前房后收拾的干净利落、整洁清爽。推门进去,不管陈设是华贵还是简陋,你看到的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让当时的农村人对老城人着实产生羡慕嫉妒恨。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0.png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1.png
        神木老城人民居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农村人眼里,老城人真享福,吃的是调货饭。吃饭太有品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不管穷富,城里人吃饭不将就。他们会将粗粮细作,简单的一碗荞面,烹饪成搅团,配上炝好的料汁,真是堪称美味。难以下咽的玉米面,将它变成摊换,或者好看又好吃的格格饼就好吃无比了。若有条件,新鲜蔬菜上市了,那么来一碗黄瓜拌芝麻豆腐调白面真是人间美食。一年里吃上一两顿羊肉臊子金针海带揪片面那叫梦里向往。神木老城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风沙大,雨水少。尤其是春天,不是姹紫嫣红,而是黄沙漫天。最喜欢小城的夏天,难得看见大片的绿色。冬天是漫长的寒冷。小城人穿衣服偏土气,追求保暖,舒适。冬季男女老少穿的都是手工缝制的中式棉袄。个别年轻人不甘落后会想方设法从大城市买回时髦的服装穿在身上引领时尚。      
老城人住的全是圪洞里的四合院。神木老城的四合院,历史悠久,与北京四合院有一拼。虽没有皇城四合院的堂皇和气派,但也足够气势非凡,独具特色,体现着当地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2.png
                  神木四合院
老城四合院有两重门,大门与圪洞相连,大而讲究。与院落相连的称为二门,小而简单。两门成拐角,避免大门直冲院落。具有特色的是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影壁,一方面是用来遮盖杂乱呆板的墙面美化大门出入口。同时也有辟邪、防止孤魂野鬼滑进院落,带来灾祸的作用。好多影壁做的叠砌考究,雕饰精美,墙面上经常刻有诸如“福”等吉辞颂语。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3.png            
         神木老城四合院大门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4.png
        神木老城四合院影壁和二门
老城四合院方正、闭合。布局对称和谐。主房坐北朝南,分为三间、五间、甚至七间配以耳房。东西南均有厢房,装饰工艺逊于主房,一看便知主次、尊卑。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屋顶是青色的瓦片,鳞次栉比的排列着,整齐而有造型,非常养眼。房顶各个边角雕刻着仰天嘶吼的瑞兽。威武气派。院落开阔,青砖铺墁,齐整而清爽。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5.png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6.png
           神木四合院房片檐廊
室内装饰考究,门窗都是精美的木雕,造型气派华美,室内佛龛,隔断、炕前的圈阁牙子也是精雕细刻,古色古香。家底好一点的会把炕上的腰墙彩绘出来,铺上北方独有的地毯,非常漂亮。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7.png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8.png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49.png
              神木四合院室内装饰
四合院都是独院,一道院里住的是姓氏相同的一个大家族,也有的是乱家百姓的租房户群居。大家在一个院子里吃喝拉撒就像一个大集体。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邻里关系有多重要,处的好了比亲人还亲。“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一个院子里的小伙伴或者是一个圪洞里的同龄段的小朋友经常在一起玩。那时候大街上没车辆,圪洞里也没有人贩子。孩子们可以尽情的疯玩。男孩子滚铁环,甩木头或者骑马蹬。女孩子则皮筋,打沙包,踢毽子,抓骨投子。当家长们吆喝“吃饭了”的声音此起披落,孩子们才想起要回家了,否则可以玩到天昏地暗。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0.png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1.png

6070 年代的神木老城,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还很保守陈旧。他们的伦理道德观非常传统。对于离婚,未婚先孕,私奔,婚外情等社会形象被视为有伤风化,甚至有辱门庭。女性受害者往往得不到同情或者保护,还会在背后被议论,降低身价。大家会在有矛盾争吵的时候,把这些事抖出来揭短,作为不光彩的证据。所以,青年男女谈情爱是非常有分寸的。
老城人逢年过节搞得异常隆重。每年的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春节等传统节日,在神木城基本是全民参与。老百姓过得很讲究。不同节日吃什么,做什么都是有规定的。一点不能马虎。二月二小孩身上挂上缀好的枣排,大人小孩要理发,寓意二月二,龙抬头,晚上小孩子要在围着炉灰的圈里跳出来。清明节上坟烧纸、 祭奠亡灵。端午节吃凉糕,门上挂上苍朴和艾叶驱邪、避煞、镇宅。七月十五杀羊宰牛,烧纸,捏面人。八月十五炉月饼、送月饼、赏月吃月饼。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2.png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3.png
春节那要准备整整一个腊月。蒸馒头、碾米蒸糕、做浑酒。炸丸子、酥鸡 下锅度母子。(陕北吃面条和粉汤用的臊子)。扫房,糊窗子,贴窗花。那种种过日子的小讲究,便是生活的味道。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4.png
老城人办大事譬如婚丧嫁娶也是礼数颇多。简直就是一项大工程。娶亲从订婚开始就正式进入了程序。两个孩子谈的差不多了,双方父母也同意了,那么男女方就会各请一个介绍人开始沟通,协调双方家庭的种种意见和要求。那时的风俗是孩子们在结婚前男女父母双方是不见面的。从最初的男方派介绍人到女方家提亲,拿烟酒,羊夹子挂面上女方门到确定女方家庭的彩礼,女子的个人缴裹的探问都是介绍人完成的。时代不一样了,标准也在变,那时女方的缴裹先是凤凰牌自行车,然后是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到后来的钻戒。接下来就是万事俱备,只差婚礼了。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5.png
办婚礼,多是在自家院子里做的。和邻居借地方,桌椅板凳等。整个饭菜也是家人朋友帮着烧。很忙碌,也热闹。最喜欢看逗新媳妇的环节,新郎新娘都很害羞,让他们做一个动作得忸怩半天。在大家期待中他们红着脸草草了事,但却觉得很有味道,像新人。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6.png

老城人做白事 那就更讲究了。出殡前会看日子,有条件的故意要多停放几天。期间开始铺排。有钱有人的那就做的气派,彩门纸火摆的阵势宏大,吹鼓声,哭丧声混成一片。吃饭的帮忙的人头攒动。出殡那天穿着白花花的孝服一大片,浩浩荡荡,排着队游街示众。会引来不少路人围观。街头巷议“好样式,没白活一回”。没钱的人单力薄的自然就没有这排场了。重点是做白事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老城人的人情门户和文化传统。在发丧前的几天里,凡是请到的亲戚朋友都会陆续来到办事点点纸祭奠。大家坐在一起询问死者走之前的最后状况。回忆和死者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给与最好的评价。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谈死者的污点。大家再陪上一些眼泪后会发几声感慨,祝死者安息,也安慰家属节哀。除此之外,这种场合也会变成另一种平台,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难得在这样的场合碰面、聚餐、叙旧。大家彼此交谈,回忆着过往。那些久远的情感再次被唤起,再次被升温。通常这样的一个事务之后,往往会燃起新一轮的人际关系的复活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主家不断叮咛;每天都来吃饭,吃饭就是给我帮忙。确实,主家就求一个人气。你去了就等于在给主家捧场。帮忙的、吃饭的、打牌娱乐的。除了灵堂,其他地方都是温馨,热闹的。所以只要死者不是非正常死亡,并且年龄也大了,人们常会把白事当顺事来做,办的有声有色,并让人分分钟钟感受到家族的实力和社会影响。
老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神木老城不知更换了多少行政干部和官员。对于老百姓来讲,可以记不住一任又一任的县官大人,却忘不了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小众人物。让我永远难忘的一位神木老中医张正泰先生。张正泰老先生出生于神木城中医世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治了无数病人,深受老百姓爱戴。先生无论是对穷人还是权贵都是一视同仁,平易近人。早年母亲有病,只有78岁的我有时去先生家请先生出诊,开处方。初登先生的大门,我紧张到不能呼吸。但见到先生的一刻我立马放松。他没有一点架子,询长问短,极其郑重。先生曾一次又一次治愈过母亲的病痛。张老先生最早成为我心中最受崇敬的人。他家的大门,紧挨着凯歌楼,多少年了,每经过这里。我都会停下来多看几眼。它已经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7.png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8.png
      张老先生故居
老百姓的生活总是伴着浓浓的烟火气,那些过往的民间普通人物,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也给我们的市井生活增香润色。民间有高人。老城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厨子叫王不则。他是我的邻居。我和他的孙女整天厮混在一起玩耍。他长得慈眉善目,一副菩萨模样。他的烹饪手艺了得。神木的老席,从八大碗到十六碗再到二十四碗只有他做的味道最正宗。谁家请王师傅出手,那一定是高规格的宴会。然而这样的大师却从来没有脾气,他从不摆谱,见人就笑。他干活不紧不慢,不声不响,备料切剁,煎炒烹煮,码盘上桌,有条不紊,行云流水。前厅食客吃的满心欢喜,端着酒杯来到后厨餐厨。(敬酒感谢)神木老席中那些响当当的名字什么著名的海参鱿鱼汤、粉皮豆芽攒盘、鸡点蘑菇汤、 清真羊肉、糍粑糕都是他的真传。得益于这些厨艺的传承,我们今天还可以有口福分享。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59.png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60.png

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城人的面孔还是那么栩栩如生,(虽然多数已经过世)不仅是那些普通的正常人,还有另一类人也让我无法忘记。当时的神木老城有不少的(也许是医疗条件落后,还有近亲结婚的生病导致的)傻子,痴呆儿,疯子。他们都能被大伙叫起名来。田留,卡天,嘻嘻,三娃等。他们随时会出现在大街上,圪洞里。也没有家人陪伴保护,很自由。他们大多长相怪异,神情呆萌,举止滑稽。小孩子由于好奇心驱使,总爱盯着他们看,他们会对小孩做各种鬼脸,嬉皮笑脸的。小孩子既觉得他们好玩,又害怕他们冷不防攻击自己。总是小心翼翼的和他们互动者,随时准备拔腿就跑。而那些大人们则已经和这些混成熟人,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名字,搭讪着,开着玩笑,逗得傻子哈哈大笑。有时也给他们送吃送喝。嘱咐他们不要乱跑早点回家。好像这些傻子是大家共同的的家人一样。我想傻子生活在这个小城一定感觉是温暖的,安全的。神木老城人就是这样善良,包容。
神木老城给了老百姓一方小天地,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同时他们也赋予了小城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再次走在老城里,看到满眼凌乱的建筑工地。我想心中的老城即将逝去,不久,将被一个统一规划了的新古城而取代,当然它会很漂亮,但我想它毕竟是人工打造的的古城。我还在怀念那个历经沧桑有着历史风雨的老城,我的童年,我的梦在哪里。

file:///C:\Users\化先生\AppData\Local\Temp\ksohtml7036\wps61.png
           拔贡圪洞奶奶家的故居
恍惚中,爸爸牵着我的手,从奶奶家的扒贡圪洞走出来,穿过大楼洞,沐浴着融融的月色,踏着老城青石铺就的街道,走向三道圪洞我们的小家。我们走,月亮也在走……
供稿:志芳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1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