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后,随着整个国家的统一,神木地区迎来了第三次繁荣。明王朝为了巩固边防,逐步从河南、山西一带强行移民到陕北,今天的许多神木人都自认为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过来的即是明证。明王朝的统治,吸取历史教训,在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以阻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成化、万历年间,榆林府两次修筑长城,分别叫大边、二边。东起府谷清水关,西到定边花马池,全长350多公里。神木县境内的明长城东起永兴乡水头村,西至乔岔滩乡边渠村,经县境125公里,墩台186座。其实,在神木境内并不仅此一条长城,还有战国时期的秦长城、燕长城、魏长城、赵长城和后来的隋长城等,目前尚未彻底探明。但北起大柳塔,南到高家堡的秦长城现已基本定论(已发现高家堡北面一段,西沟瓜地渠一段,大柳塔一段)。 明代长城的出现,一方面加强了当时的边防防守能力,促进了沿线堡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沿边经济的发展。沿边的神木城、永兴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高家堡等城堡迅速繁荣起来。其中,神木县城和高家堡因分别位于窟野河川和秃尾河川,很快成为晋、陕、蒙、宁交接地带的商贸交通要道,成为周边的经济名镇。高家堡就因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仍位居陕北四大名堡(另外三个分别是榆林的镇川堡、定边的安边堡和子长的瓦窑堡)之列。 高家堡古城,唐属丰州地,位于神木县城西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城池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隶属佳州,清末划归神木。该城原为夯筑土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用砖包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两度重修,后多次修葺。 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墙均长311米,南北均长431米。城内现存中兴楼、财神庙等古建筑,并有大量古民居,古建筑现多数仍维持原貌。特别是十来处四合院、楼院,基本完好,对研究明清居民建筑均有现实价值。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高家堡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堡的繁荣,自然能把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据说,神木城出现了沈十万和张百万等大商富户,高家堡也出现了刘、张、亢等大户。但是,神木的贡献还不止这些,神木地区在明代更有名的是出武将。当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时,一名叫张锐的参将奋死救驾,倒在乱刀乱箭之中。明英宗复位之后,张锐被追封为光禄大夫。张锐是神木人,后其子张坚、孙张刚等相继为将。据道光《神木县志》载,张家子孙四五代为将,阵亡殉国者近十人,是堪与北宋杨家将相媲美(除去杨家将被艺术化的成分)的英雄群体。也许是这个原因,明武宗朱厚照后来巡边特意到神木,当他看到神木两山护峙,县城东南西北非常周正,民风淳厚、社会祥和等情形时,禁不住龙颜大悦,便赐名东山的香炉山为凤头山,西山的驼峰山为笔架山。笔架者,文人案上之物也。也许大明皇帝认为神木武风烈、文风弱,以此喻示子民崇文重教吧。 清继明制,神木地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大约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间,朝廷允许沿边缺地民众开发种植长城外边荒地——“黑界地”。黑界地,顾名思义,就是长期荒芜发黑的地段。当时只准在边墙外1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耕种,后来逐渐扩展到25公里以外。勤劳的神木人就是依靠这样的辛劳才把神木逐步营造为陕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份。康熙皇帝这位文治武功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曾路过神木,他不仅留下了一首描述神木的《出塞》诗,而且在神木高家堡还留下敕封“灵应侯”和赞美地方小吃的不少传说及14封密扎文书。 传说之一,康熙登上黑圪垯(一说麻家塔,一说解家堡),向东南看,黄土连绵,便说 :“精粉细泥!”向西北看却说 :“唉,穷山恶水!”后又觉不妥,便说:“南吃地上的(庄稼),北吃地下的(煤)。”于是,神木地区长城以南为连绵黄土,宜于农耕;以北一片风沙草地,但地下煤炭丰富。老百姓说,这是康熙爷封的。 传说之二,康熙微服私访,走到高家堡河西西寺洼,高家堡城中的城隍便知道了,一阵风赶去接驾。待康熙人马进了城,城守才知道,忙去接驾,但已比城隍迟了半个时辰。稍后康熙到城中名胜城隍庙游玩,发现城隍衣服还是湿的,很是感慨,便封高家堡城隍爷为灵应侯,据说和榆林城的府城隍平级。 传说之三,康熙一行微服到高家堡,人人饿得前胸贴后背,便向城边一普通农户讨饭吃。农妇说:“我们没甚好吃的,只有白菜烩豆腐。”康熙一行说不嫌弃,填饱肚子就行。一吃之后,连声叫好:白的豆腐,嫩滑清香;绿的白菜,脆爽肥厚……竟胜似山珍海味。由此,高家堡的豆腐、白菜名声大振,经久不衰。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