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委、市**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实事摆在突出位置,拿出“真金白银”,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与合理的投入机制,让全市356万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惠民生中调结构、转方式,谋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来说,民生工作就如同弹钢琴。全力管好每一个键,才会奏出一首和美动听的乐曲。 对榆林的决策层来说,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新都是大事,而民生问题也无小事,百姓安危冷暖时刻挂在他们心上。 从开展对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关爱的甘露工程,到帮扶城市贫困居民的安居工程;从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到免费教育乃至全民免费医疗,近年来,榆林市委、市**坚持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实事摆在突出位置,拿出“真金白银”,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与合理的投入机制,让全市356万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惠民生中调结构、转方式,谋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榆林市委**李金柱告诉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榆林的发展理念将由单纯追求GDP取向向富裕百姓转变;着力推动社会发展从城乡二元型社会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城市功能缺失向聚集、辐射、服务等功能配套转变,从利益矛盾多发向利益关系协调转变,从传统粗放型社会管理向以人为本、和谐共建转变,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增加、老百姓得实惠的基础上。 管好钢琴的每一个键,奏出和谐乐曲 民生问题的特点是“一个也不能少”:教育不能少、医疗不能少、就业不能少……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榆林来说,民生工作就如同弹钢琴。全力管好每一个键,才会奏出一首和美动听的乐曲。 榆林虽然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奇缺,尤其是白于山区的定边、靖边等县属于极度缺水区,年降水量不足320毫升。缺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乃至整个榆林市经济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2007年6月2日,榆林市启动白于山区人饮解困工程。把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六大百姓工程”之一来抓。决定从2007年起,奋斗三年,筹资6亿元,解决全市100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随后,榆林市到处涌现出打井建站、铺设集水场、修建水窖的高潮。截至2009年底,榆林市投入资金2.8亿元,建成集中供水705处,集雨水窖3.73万眼,集雨场373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近40万人,彻底解决了该地区的安全饮水问题。 民生强市的幸福照耀着白于山区的群众,也照耀着城市的特困群体。2007年7月11日,48岁的刘四平一家搬进了银沙小区的经济适用房。6年前,刘四平从榆林市食品公司下岗,而房价却一年比一年高,买房子曾经让他觉得是这辈子遥不可及的梦想。榆林市2005年开始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让像刘四平一样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当年,榆林市**划拨22亩土地建设银沙小区,启动了全市第一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2007年初,榆林市、榆阳区两级**又在榆林城区划拨土地1000亩,投资20亿元,用3年时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解决了1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到目前,榆林市安居工程修建了120多万平米保障住房,到今年年底共可解决了1万5千多户困难居民的居住问题。 除榆林市区外,府谷、神木、定边三个县也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对于众多低收入家庭来说,他们的“住房梦”开始变得伸手可及。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