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2 12:03:5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新旧《七笔勾》
作者:姚勤镇    来源:《榆林学院报》      发布时间:2009-11-15 00:00

  我上初中时就见过一首《七笔勾》的诗,拿给老师看,老师问我从哪里搞来的,我就把李季与我叔父姚以壮通信谈 《七笔勾》的事讲了出来,问到作者是谁,我回答不上来。
  老师很认真地查找资料,不几天告诉我,这叫赋,不叫诗。赋是一种文体,《七赋》就是用七段文字讲述七件事,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汉代大文学家枚乘写的《七发》。
  1960年,我在靖边参加工作后,又见过好几个版本的《七笔勾》,大同小异,我想可能是传抄的失误所致。后来在一个偶然机会,碰到羊羔山邓宝鼎老先生,从那里得知了王培棻,字斋堂,是翰林院学士。
  1980年 3月,著名诗人李季在北京逝世,当年《散文》杂志 4月号上,刊登了李季遗作《三边在哪里?》。
  文稿写到:“还是让我从《七笔勾》这首古词,来谈谈对三边的认识和变化。”就在这一句写完后,李季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了。出于对李季先生的怀念,出于对《七笔勾》的兴趣,我当时以《三边在李季心里》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副标题是《七笔勾古今谈》。这篇文章写了对诗人李季的怀念之情,也写了对《七笔勾》的批驳,同时还写了三边的巨大变化,以表达我对诗人英灵告慰之心。文稿以深泽笔名在《芦溪》上发表。
  1986年春,在内蒙工作的许集山先生来靖边,他对我谈起《芦溪》杂志上深泽文章的事。他说《七笔勾》原作者是延榆绥兵备道的黄厚泽,并非王巡抚王培棻,这是对历史不尊重。我当时根本不敢承认自己就是深泽,只认真听取老人教诲。但内心想在以后时间里,一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搞清楚,给世人一个准确的交待。
  1996年,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西南师范学院学报》的目录中,有一篇《谈<七笔勾>与宗教的关系》文章,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七笔勾》怎么跑到南方去了?与三边之《七笔勾》有无联系?我给学报写信,请求给我提供作者具体通联地址,以便我与作者联系。
  就在这段时间里,我又认真研读三边《七笔勾》,可是怎么也看不到《七笔勾》与宗教的关系。我想可能南方一带也流传《七笔勾》,而且与宗教有一定关系,不然作者怎么能写出那篇文章呢!
  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电脑也普及到了我们这些小县城。出于想弄清这件事的迫切感,我仍然常在人们中谈到这件事,一次遇到几个年轻的朋友,他们听我讲这事乐得笑了。什么年代了,你还用这种办法查资料?我们给你在网上调。我当时怀疑这网上不晓得能不能实现我的夙愿,没过几天,几个年轻的朋友把从网上调出来的材料送到了我的案头。
  原来南方流传之《七笔勾》,一是写作年代久远,比三边《七笔勾》早四百多年;二是作者本身就是我国明代四大名僧的沈祩宏,所以那肯定与宗教有关了。
  看来这正是《西南师范学院学报》登刊评论文章中的那篇《七笔勾》了。
  北方的《七笔勾》创作,是在清代末年。原作者黄泽厚,系湖北郧阳人,举人出身。清光绪 26年(公元1900)出任延绥榆道兵备道。该黄出任后,不满这里的地理人文环境,因此写了《七笔勾》。他认为这里“狂风阵起那辨昏和昼、肮脏臭气马粪与牛溲、风卷残云吃净方丢手、毛毡遮体被褥皮袄凑、嫖风浪荡不向长安走、云雨巫山那辨秋波流、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万紫千红、雕梁画栋、山珍海味、绫罗绸缎、金榜题名、粉黛佳人、礼义廉耻”统统一笔勾。
  黄泽厚的 《七笔勾》,在当时的民间并未怎流传,只因触怒了年轻好胜的光绪皇帝,革了黄泽厚的职,并削发在今横山县石湾镇为民。黄在石湾期间,与民众相处和睦,引进南方养蚕技术,并兴修水利、种树种草,为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他也曾给少数人讲过关于《七笔勾》和他的革职之因,在民间开始流传。
  王培棻,字斋堂,是河南光州人,进士出身,曾任朝廷翰林院学士。因外国的宗教势力入侵陕北三边一带传教,主和派主张割让一份地方为天主教堂使用,主战派坚决不允许,便发生了历史上的“三边教案”。王培棻就是在这时专门来过三边,他属主和派。他在回禀奏章里引用了 《七笔勾》,引起了主战派坚决反对,旧事重提,重蹈黄泽厚复辙,被贬放到靖边为县令。因王培棻引用过黄的《七笔勾》,又是因三边教案而引起此事,所以人们流传中就有了王所写和三边一带的《七笔勾》之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榆林专员的李焕政,曾写过 《旧词新填<七笔勾>》,就三边那时 “沙丘变绿洲、夜晚亮如昼、待人真亲厚、衣衫质量优、携手共战斗、宏志在河绣、四化路上走”,分别把“昔日荒凉、往日废墟、贫穷旧俗、褴褛二字、腐儒二字、狭隘意识、你争我斗”统统一笔勾。
  自李焕政的《旧词新填<七笔勾>》发表后,三边的许多文人墨客执笔撰写新《七笔勾》,其中李德忠、郭正都、辛静山、霍竹山、陈莉莉等人都写出了新《七笔勾》。他们分别从三边的巨大变化,赞颂三边油气田的开发,歌唱三边的小康宏图,描绘三边的经济腾飞。马朝先生是个老知识分子,1951年大学结业后,分配到靖边工作,虽然是关中人,对三边比较了解。他写的《驳韵七笔勾》,虽在格式上有所变动,但对三边巨大变化写得深刻具体。“国富民强阵势高”、“两个文明齐登攀”、“今为改革风雷倡”、“砖砌窑屋向阳院”、“谱歌文明清廉政”、“马列光辉照人间”,让人看到了三边迎来金色的春天,让人看到了三边云蒸霞蔚光华年!
  三边的刘云浩先生写的《八笔勾》把“穷乡僻壤”、“茅庵陋室”、“衣衫褴褛”、“饥饿穷困”、“愚昧无知”、“蔑视妇女”、“荒蛮落后”、“旧七笔勾”统统一笔勾。定边县政协在 2006年,曾举办过《七笔勾》征文活动,不少人曾步黄泽厚《七笔勾》原韵,反其意纷纷撰写《七笔勾》赋赞美歌唱新三边。这些文友们一为对大半生曾在三边工作生活的风土人情之深切怀念,二为对今朝三边社会经济发展之欢心鼓舞。写三边日月轮回乾坤转,写三边共建和谐新诗篇;写三边万众奋进四化路;写三边明朝建设更辉煌。傅俊臣、陈宝生、刘金云、任雨、韩树林等先生分别在应征的《七笔勾》中写到了三边“人文积淀厚,胜迹流传久,功益四海洲、盛名冲宵九”,“旧三宝名悠,新三宝更稠,油海创康阜,绿荫毛乌素。”写到了三边人“铁肩担山走,玉手绣春秋,跟着时代走,生活有节奏。”、“文人咏歌赋,墨客书画图,艺界出高手,国际争风流。”
  刘国晨先生在**期间,曾写过 《<七笔勾>与<七风流>的比较》除后附《七笔勾》原文,再就是加了开头语和导语的《七风流》。《七风流》在格律章法上完全采用的是七赋形式,与 《七笔勾》基调一致,只是把“勾”字换成了“风流”二字,以七风流批驳了七笔勾。每节结束时,以“方显出咱旷世古原一风流”、“方显出咱农耕本色一风流”、“方显出咱原始纯朴一风流”、“方显出咱热忱好客一风流”、“方显出咱淡泊名利一风流”、“方显出咱天然绝色一风流”、“方显出咱豪气汉子一风流”的《七风流》,针锋相对《七笔勾》,特别提到 “养育世代黄帝后”、“浑然天成真净土”、“满腹经纶藏山沟”、“放声高歌信天游”,把三边的古今文明予以贴切真实之描绘,让人读后有很浓厚的自豪感。鉴于历史条件的**,加之以突出驳斥《七笔勾》为重点,所以有些赋句和字词,用得不够准确和规范。
  感谢李季先生与叔父姚以壮通信谈论 《七笔勾》,引起我的好奇,感谢邓宝鼎等先生指点,使我对《七笔勾》产生了兴趣,感谢许集山先生指教,使我对《七笔勾》研究树立了信心,感谢网络时代,使我对七笔勾研讨找到了捷径,感谢以三边为主的诸多先生们撰写《七笔勾》使我找到了《七笔勾》探源的佐证。由此得出如下结论:一、《七笔勾》原始于明代南方的莲池大师之手,距今有 444年的历史;二、南方人黄泽厚所写之《七笔勾》,是北方流传之源,距今亦有百余年的历史;三、南北流传的《七笔勾》都是七赋之延续,并有南北文化交流之轨迹;四、三边一带流传新填《七笔勾》,都是对黄泽厚《七笔勾》的批驳,更是对新三边巨大变化的赞美歌颂。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2 12:04:5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 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门口身着浪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05:1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三边再游,秀美山川无尽头,经济数百亿,西部争上游,纵横通高速,阡陌小车稠,塞上明珠处处显风流,因此上把穷乡僻壤一笔勾。

新房洋楼,红桃绿柳绕宅走,明窗纳青山,高门联对偶,金信通天下,琴棋书画周,宽网彩电老少天天瞅,因此上把烂窑茅屋一笔勾。

俊男靓女,T型台上猫步走,西装配革履,二毛压箱久,金钻来饰首,争做时装秀,巴黎上海流行处处有,因此上把烂皮打张一笔勾。

客到必留,清茶香果敬到手,山珍配海鲜,荞面炖羊肉,热炕拉家常,宾主筛满酒,民歌小调曲曲暖心头,因此上把吞糠咽菜一笔勾。

文成武就,文卫科教赶前头,骚人作诗赋,体坛夺金瓯,北大清华走,外语讲一流,剪纸柳编家家有巧手,因此上把病弱儒士一笔勾。

时髦女流,貌比貂婵皆美妞,眼似夜明珠,桃面眉如柳,才女四方走,英雄治沙丘,笑傲天下事事争彩头,因此上把可笑女流一笔勾。

塞上名洲,汉满蒙回是亲友,礼尚来往勤,物产任其流,花儿到陕北,道情走西口,南腔北调人人都能吼,因此上把成规陋俗一笔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忙里偷闲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3:01:5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学习了,以前看过,如今读来依然有味道。{:7_286:}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9 23:15:0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我自己顶顶{:7_287:}{:7_287:}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mlgq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08:14:5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有三处错误:
1、“油灯壁上流”应该是“灯油壁上流”;
2、“沙葛不需求”应该是“纱葛不需求”;
3、“飘风浪荡”应该是“嫖风浪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mlgq 发表于 2010-9-12 08:16:2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今天,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七笔勾》.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代三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经济文化的落后,人民生活的艰苦.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七笔勾》的作者,作为朝廷大员,封建文人,对下层人民的漠然和鄙视.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现实,脱离人民,根本无从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同时他们大权在握,享受着不尽的荣华富贵,却从心底里鄙视民众,瞧不起下层人民.对百姓的疾苦他们失去了为人应有的同情心,不能感同身受,反而幸灾乐祸,甚至哗众取宠,卖弄文采,竭尽挖苦、嘲弄、做贱之能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冷酷无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mlgq 发表于 2010-9-12 08:19:1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我知道一个《七笔勾》的版本,我觉得总体上比这个更好一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12 17:51:1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回复 smlgq 的帖子

可能是打字打错了 也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 古代人写字没哈数。那个灯油 油灯也说不定是借代 哈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