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4 13:16:1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西门口身着浪 于 2010-9-4 18:21 编辑

陕 蒙 “ 榆 ” 文 化

作者:郝诚之 郝松伟


  一、两千年前的“榆溪旧塞”
  众所周知,长城地带的乡土树种主要是榆。《诗
经》上就记载着“山有枢,隰有榆”。据中国文物研究所
景爱研究员考证,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多次征讨
古河套北部的原住民林胡、楼烦,迫使他们“献马”。
《史记》称林胡之地为“榆中”,说明当地多榆。“林胡”
就是森林中的胡人,林胡又有林人、儋林之称,都是以
其地多榆而得名。史料记载,两千年前秦始皇的国防
部长蒙恬在“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而驻守河套时,
就“以河边竞”、“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在黄土高原
和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建起了中国以榆为主的第一道
绿色长城———“榆谿塞”。那茂密的榆树,满山满沟,一
望无际,引起了公元 6世纪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
的特殊关注。他实地考察秦汉“榆谿旧塞”,深为“广长
榆”林木带的榆柳茂密而感慨。在《水经注》中写道:
“诸次之山,诸次水出。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
多众蛇。其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
所谓榆谿旧塞者也。自谿西去,悉榆林[柳]之薮矣。缘
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故谓广长榆也。”
  二、马背民族的榆树崇拜20世纪 60年代以来,笔者之一深入内蒙古北部
草原考察,发现草原上不但有榆,而且是北方民族的
草木崇拜之一。呼伦贝尔草原布特哈达斡尔族,敖拉
登特科莫昆(家族)的先人博霍尔岱,战斗负伤致命,
托奴仆博恒绰带给老母的《遗嘱》上就写着祭榆敬神
的要求:“在大门外面,有我两棵榆树,不要以为我不
在家,停止了祭奠。”兴安盟首府乌兰浩特市的成吉思
汗庙“青松翠榆,浓郁葱笼”;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市
“榆柳虬枝,杨树高姿”。说明草原民族尊榆、喜榆、爱
榆、种榆之俗古已有之。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邢莉考证,“榆树崇拜”是蒙古民族的绿色崇拜之一。
他们认为,长生天是管辖众神灵的守护神,蒙古族崇
拜的守护神宝木勒,就住在参天树上。(这种信仰已在
北方民族的岩画上得到生动体现)古代蒙古族榆树、
柳树、白桦树,由崇拜而产生向树祈祷的习俗,反映了
游牧民族的“宇宙树”或“世界树”的观念。进而由崇尚
自然,发展为“敬神”、“祭山、祭树、祭火”。内蒙古自治
区与辽宁省交界的赤峰地区,作为考古发现的“中国
第一玉龙”的发祥地,民俗中“山祭”、“火祭”中就有对
榆的崇拜。祷词如下:“燧石为母,火镰为父;榆木的生
命,仁慈的火神。斟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长寿,祈求五畜兴旺。福来!福来!”草原人
过白节(即春节)的“年祭”,也保存着“燃榆留火,经年
不熄,薪火相传”的民俗。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晚星星
出齐后,蒙古族要用榆木劈柴垒成四方形“木山”,里
边撒山花椒,置柏树枝,四角挂五色新布条,用锅撑子
支在火盆上,长辈以炷香引火燃旺,以示喜气冲天。有
的地方此火种要保留到下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据《奈
曼旗志》“宗教习俗篇”记载,20世纪 70年代前,科尔
沁草原蒙古族妇女“生下男孩,家人用榆树枝做弓搭
箭,系上红布条挂于门口,表示喜庆,企盼孩子长大成
为能征善战的健儿”。蒙古语“科尔沁”,译成汉语就是
“弓箭手”,辽阔的内蒙古草原,骏马奔驰,英雄辈出,
他们希望男儿个个是“神箭手”。
  在马背民族同胞的呵护下,被尊为 “神木”的榆
树,矗立在与名人、大事有关的宝地或名刹。如榆树不
但在纪念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庆祝漠北与漠南统一
的多伦“会盟之地”荟宗寺前迎风而立;在锡林浩特十
三敖包下贝子庙的“却日殿”院内历百岁枯荣、享万人
香火;而且在成吉思汗夸奖过的乌拉特草原发现了有
两千年树龄的国内最老、最大的“榆树王”。这棵榆树
被蒙古语称作“伊和毛都”,译成汉语就是“草原第一
树”。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苏木,因
此又叫“神树巴拉尔”。建立在干涸古河道上的这棵古
榆,高约 7米,树围长约15米,树冠覆盖面积 100平方
米。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的白塔下,有座远近闻名
的“古榆园”,园中最高古榆高25米,树围 7米,4人难
合抱,主干指向四方,圆冠形如巨伞,覆盖面积约 500
平方米。内蒙古发现的这两株古榆都比沈阳自己命名
的360多年的“榆树王”更大、更高、资历更老!据开鲁
县委宣传部刘冠军部长介绍,1989年开鲁县“古榆园”
被正式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位
老书法家的《古榆颂》道出了它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位
置:“千年大树老古榆,开鲁一珍塞外奇。墨客骚人书
不尽,满身故事满身谜。”
  三、古今名人的榆树情结20世纪 60年代,笔者到“成吉思汗长眠之地”鄂
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采风,听到一首从 800年前唱到现
在的民歌《吉仁海力斯》。翻译成汉语居然是《六十棵
榆树》,说的是成吉思汗留马种榆、保护生态的事。该
旗的明干木都(千棵树)是设坛祭奠成吉思汗苏勒德
的地方。树非千棵,但确有一棵枝叶纷披的粗大榆树。
相传,700年前成吉思汗率军出征,路经明干木都扎营
休息,曾在这棵大榆树下与民同乐,跳舞联欢。供奉军
旗苏勒德后,奔赴战场,大获全胜。为纪念发生在龙年
的这一胜利,圣祖后裔钦定,每逢龙年在此举行“苏勒
德威猛大祭”。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达拉特旗的宗教
名寺“树林召”周围的“树林”专指“榆树林”,号称“满
召绿树满城花”。大漠古城阿拉善左旗与发射载人航
天飞船的“东风航天城”相邻,旗府所在地叫巴音浩
特,是清代雍正年间的“定远营”。近年新建的“大树底
下广场”就因有一株保护完好的二百年大榆树而得
名。在延安杨家岭朱德总司令窑洞外面,有几棵大榆
树,大树下面有一个低矮的石板桌子,上面刻着象棋
盘。被周恩来总理、***同志赞扬过的“牧区大寨”
乌审召,是陕北、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地的治沙先
进典型。1966年 6月 18日,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
陈毅元帅坐直升飞机,陪马里贵宾视察乌审召,见绿
意满野、牛羊肥壮、民族团结,十分高兴。在六棵 300
年古榆的绿荫下,与蒙古族治沙女劳模宝日勒岱促膝
谈心,共商沙区发展大计,应邀写下一首气势豪放的
名诗:“种草治沙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
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古诗云:“榆林烟雨桃花泪,一曲琵琶一断肠”。榆
树作为“和亲树”,见证了两千年汉代的“昭君出塞”,
路经“秦直道”;见证了七百年前元代成吉思汗女儿监
国公文下嫁汪古部,驻牧“丰州滩”;也见证了三百年前
清代固伦淑慧公主的“满蒙联姻”,落户巴林右旗。榆树
作为“英雄树”,还见证了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主人翁
原型“席尼喇嘛”乌力吉·吉尔格勒的“揭竿而起”。至
今无定河边嘎鲁图镇嘎鲁图庙里的古榆森森然,就是
当年反动王爷严刑逼供、吊打“独贵龙”革命首领的“目
击者”。元代诗唱:“歌残 《敕勒》(指北魏民歌 《敕勒
歌》)风生帐”,“秋入榆关雁有声”。阴山下、长城北的
古榆树,一直与呼和浩特五塔寺一起,守护着蒙古族天
文学家明安图绘制的“草原第一图”———蒙古文石刻天
文图。燕山下、长城南的北京,800年前叫元大都,与其
位于同一中轴线的草原姊妹城“元上都”,在皇城被毁
两年后惊现“两株古榆穿墙出,华盖如云绿参天”的奇
异景观。文人们说,“大榆(鱼)小榆(鱼)伏波平,千古
万古摇清风”,这是借榆(谐音鱼)比木(谐音目),暗示
着中国 “集权于秦”、“统一于元”的两位帝王秦始皇、
忽必烈的历史贡献与日月同辉,不能遗忘。
  四、榆树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缩影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用名诗断言:“久矣羲
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说野外考古可以弥补史
料的不足,再现历史的完整。现在看,此言非虚!过去
我们只知道北京猿人告别黑暗、走向光明,靠得是“钻
木取火”,但未必知道首选的“木”很可能就是榆木!他
们告别蒙昧、走向文明,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第一位绿
色生灵就是榆树!难怪,中国人对榆树倾注了那么多
的喜好与热爱。科学家宣布,榆树浑身是宝;军事家评
价,榆树浑身是胆;艺术家形容,榆树浑身是美;文学
家赞颂,榆树浑身是诗。从丝绸之路的“榆林窟”到京
包线上的“榆林驿”,从老舍夸赞的“驼城”榆林,到海
南宝岛的军港榆林,直至香港的“榆林书店”,草木传
真情,地名见人心。由林脉看人脉,由人脉找文脉,中
华榆都是有口皆碑、万民崇敬的“绿林好汉”、“草莽英
雄”。它源远流长,雍容厚重,博大精深,历久弥坚,是
中华各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缩影!万载
中华榆形成的文化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国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1984年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
区系类型问题》的专论中说得好,中国的“长城文化
带”是对古代不同文化系统南北关系求索的一把“钥
匙”。今日观之,以榆树为载体的榆文化,很可能是这
把金钥匙的一条绿彩带!我们有根据地认为,东方民
俗“敬榆”就是敬祖。陕蒙榆文化,揭示的是上下三万
年、纵横十万里的中华绿追求;是长城挡不住、岁月隔
不断的中华绿情结。我们各民族的祖先,曾经与这可
爱的榆树风雨同归,我们后辈,更应当与这可敬的绿
魂永远同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西门口身着浪 发表于 2010-9-9 22:36:1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我自己顶顶 {:7_282:}{:7_28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忙里偷闲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23:04:5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版面有点粗糙了{:7_313:}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