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百合 于 2010-10-6 23:06 编辑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 天气还只是秋天,手脚便常常是冰凉的。若是冬天来了,可如何是好。或许正是这秋意,才有沁人心肺的凉,不只是凉,必还糅合着千丝万缕的愁,不然古人为什么会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又是一个秋天,日子还是和曾经有过的所有秋天一样。无所事事地蜗居一隅,胸无大志,中规中矩地将办公室和家这两点用我慵懒的步伐串成一线,简单而无目的的生活,自有它的美好之处。 与我而言,天凉好个秋的最大乐趣就是躲到被窝里看书,看那些简单有趣的书。投入到书里,可以让自己暂时忘却那些琐碎却不停啃噬你的身前身后事。 与《追风筝的人》相逢,是很早的事情了,却一直没有耐心去读完它,在开头那一页文字就搁浅了。不晓得当时为什么不愿意再看下去了。直到大半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个渗着凉意的秋天,终于读完了。 我是先看完《灿烂千阳》,才看得《追风筝的人》。这个顺序,刚好与两本书的出版顺序是颠倒的。 确切地说,《追风筝的人》的语言与《灿烂千阳》差得很远。或许,正如卡勒德胡赛尼在该书的前言中说的:于我而言,写作总是服务于我自己,是一种把故事告诉自己的行动。 这是他创作该小说的初衷,他只是把这个故事好好地告诉自己,没成想,一不留神却告诉了全世界。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来说,他是幸运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的第一页就出现了。看到这样的句子,内心特别震撼。 故事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一个少爷和一个仆人之间,有点畸形,却异常美好的友谊。畸形是因为书中的我,也就是阿米尔少爷,面对仆人哈桑一次一次地为他付出,满面虔诚地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这个怯懦、自私、贪婪的少爷却一次次出卖,取笑,嘲弄他。最为恐怖的是,在1975年的冬天,他躲在墙壁后面,亲眼目睹哈桑被另外一个男孩**,却没能出去阻止。而哈桑遭难正是为了替他追寻那只让他可以得到父亲赞誉的风筝。随后,为了减轻自己每天面对哈桑就想起那罪恶画面的痛楚,他栽赃给哈桑,直至哈桑的仆人父亲带着哈桑黯然离开。 故事讲述到这里,会不由自主地想问,我们一直朗朗上口背诵的那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孩子行为上的缺憾,仅仅因为他是孩子,就能解释过去吗?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失之正确和及时地规范和约束之后,所产生的那种奸诈和狡猾是非常可怕的。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真正使人性在初始的时候,就是向善的呢。我想,只有爱吧。 阿米尔少爷的性格缺憾,就是因为爱的缺乏。母亲因为难产死去,父亲是一个英雄一般的人物,“总是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在幼小的阿米尔眼里,“父亲随心所欲地打造他身边的世界,除了我这个明显的例外。”他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也像他自己一样勇敢,孔武有力,用自己的力量掌控自己的生活。是的,他只是要求,而没想过怎么教他。更没想过怎么去爱他,而爱,却恰恰是阿米尔心心念念想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事与愿违,眼看着阿米尔随着年龄的成长,却越来越显示出懦弱、卑怯的一面,他只爱沉浸在那些古旧的书中,而不愿做什么劳什子运动去。更可怕的是,阿米尔的性格中越来越显示出卑劣的一面,作为父亲很恼火,却没想过到他是哪里不对了。 书的前半部分,故事讲述得很好,对人物的剖析和性格的形成都把握得很好。很为作者的勇气叫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着作者讲述得这个“我”的卑劣性格,作者讲出来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深埋在心底的。当我们为他的选择悲愤异常的时候,其实我们晓得,那样的事情若果真降临到我们头上,或许,自己会和他一样怯懦、自私,只求自保。 随着战乱来临,一切都改变了,包括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讲故事的水平都乱套了。该书的后半部分,我以为过于仓促,很多安排陷入低俗的境地。给小说留下多处败笔。不过,对阿米尔父亲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许多处让我生出感触,父亲的无奈,对孩子的成全,对过去错事的隐瞒,临死都没有揭露谎言,以及他最终的命运都叫人唏嘘不已。在这秋意肆虐的冰凉晚上,我愿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都付出爱,并且收获爱。 一个来自老朋友的意外电话,阿米尔少爷离开美国重新踏上阿富汗,因为这里有他重新成为好人的路。他的救赎之路艰难重重,迎接他的是一个个过去朋友的死亡的消息,和故园满目疮痍不堪入目的悲惨现状,战争让一切都不一样了。他还惊讶并且愤怒地得知,阿桑竟然是自己的兄弟,是父亲做下得错事的结果。他明白,他的救赎不光有自己的,更有父亲的一份。我以为这个兄弟的安排,简直是恶俗的不得了,其实,不用血缘关系连接,让一切顺理成章的发生,不是更可贵吗?难道人类真的只有面对血缘关系,才能迸发出不顾一切地付出吗?阿米尔的救赎之路充满艰险曲折,这里不一一重述。有些细节很触目心惊的,特别是对塔利班惨无人道的描写,让人毛骨悚然。 历经千辛万苦,阿米尔终于领着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回到美国。遗憾的是,这个心灵遭到极大创伤的孩子却对外面的世界封闭了所有的情感,他不言不笑不动,他的生活只有他自己,他沉醉在一个人的无声世界,不愿让任何人靠近。阿米尔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却丝毫不奏效,什么才能打开索拉博紧锁的心灵呢? 书的结尾,当阿米尔无意中将风筝放飞在蓝天上,那是一只代表着信念,代表着情感,代表着健全人格的风筝,看着风筝自由的翱翔,这个可怜的孩子的脸庞呈现了很微弱的一丝笑意。索拉博最后的微笑是对阿米尔救赎之路的认可,是生活中新的希望的展现,是对阿富汗未来安宁的期待。 为你,千千万万遍,在这个夜凉如水的晚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我想问,这个“你”在那里?你!究竟藏在哪里呢?很多人,其实都愿意千千万万遍,只是找不到那个你而已。 |
看到这里的佳友们也可以去看看哦。。 ![]() 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前夕的澳洲,优雅的英国贵族莎拉(妮可基嫚 饰),为了保护她所继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来到地球另一端的蛮荒之地—澳洲。当她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时,她发现除了必须克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外,还必须和当地粗野不羁的放牧人(休杰克曼 饰)共同合作,一起横越北澳洲大陆,在这趟艰辛的路程中,二人一路扶携相随,行经澳大利亚这块美得憾动人心的景物,同时,他们也开始感受到彼此内心冲突的转变,一股莫名的奇妙感觉不住涌上心头,未料,日军却在此时展开了澳洲达尔文的轰炸行动,…他们该如何面对接二连三的艰险考验与战争的威胁? 而这场可歌可泣的爱情、家园保护之旅能否继续下去呢?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