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县长: 您好,我知道您很忙,我不应该打扰您的正常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神木人,我不得不给您写这封信,因为它涉及到神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对祖先的一种缅怀。 我在游览石峁遗址的时候,意外发现在遗址东南方向三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做小庙。根据石碑上的模糊记载,这座龙王庙是清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七月初三日重修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庙宇初建到重修的时间间隔规律来推断,这座庙应该修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座小庙应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神木县,几百年以上的庙宇并不少见,但是出现在一般的农村地方还是很少见的,因此我认为这座小庙很具有保护的价值。 除了年代的久远,这座小庙在建造结构上也有很大的特点。首先,房屋主体部分采用“窑洞”形式,是典型的本地特色。但是,房屋的顶部却采用了南方典型的“人字”结构。据我所知,在神木县,“人字”结构加“窑洞”形式的混合建造结构并不多见。其次,庙顶进行了特殊的防雨处理。它采用的是典型的“石头+黄土+瓦”三层防水模式,但是和其他所有庙宇不同的是,它的黄土层中间又加了一层特殊的瓦。这种瓦上下相扣,凹面较深——当雨水渗透到黄土层里面时再次被它阻拦,并顺着凹面流到地面。这种特殊的结构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这座小庙虽然历时三百多年,并且无人管理,破败不堪,但是里面却基本上没有任何漏水的痕迹,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最后,庙内的壁画和现在很多龙王庙内的壁画内容相一致,只是细节处理上略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借此研究龙王形象近几百年来的演变规律。不得不说的是,壁画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脱落的地方很少。这对我们研究清代彩绘技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至于碑文,有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认,我目前正在想办法尽量补全原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碑文或许对我们了解神木语言的演变有一定的帮助。 鉴于这座小庙有这么多的历史价值,我建议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这座小庙进行必要的保护和研究,和石峁遗址一起建成“一城一庙”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望采纳! 此致敬礼!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日星期六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