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神木县城,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因同被招入一个剧团而相识,因一起唱歌而相爱,因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最终建立了家庭。十多年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不但成为陕北地区乃至全省有名的夫妻陕北民歌手,摘取多项陕北民歌比赛的大奖,还凭借出色的演唱走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为弘扬和传承陕北民歌做出了贡献。这两个年轻人就是王世清、刘艺。那么小两口是怎样从小山沟唱到央视大舞台的呢? 今年34岁的王世清出生于《东方红》的故乡陕西佳县,从他记事时起,家里的日子就一直过得很苦,七、八岁才第一次吃白面馒头……不甘于贫困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不管吃多少苦,流多少汗也要早日改变家里的贫困现状。 八十年代初的农村物质仍很匮乏,农民家里没有电视机,村里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在农闲的时候请戏班来村里唱戏。每次戏班来演出的时候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戏还没开演,村里的男女老少就早早地在戏台前等着享用这每年难得一次的“文化大餐”。当鼓点响起,演员们悉数登台亮相,演出正式开始。台上的演员衣着光鲜,妆容漂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台下观众注目的焦点。加上每次戏班来村上演出,村上都会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演员,这都给幼年的王世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眼里能做个演员是最值得骄傲的,从那时起他就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发誓一定要学唱戏。但他学戏的想法一说出,即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在父亲的眼里,唱戏不是正经人干得营生 。王世清用了几年的时间想方设法与家里抗争,他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最终打动了父亲。当时的王世清,还是一个孩子,可为了学习戏曲,他义无反顾的离开家乡,迈出了学习戏曲的第一步。 最初的两年里,他跟着业余戏班跑农村演出,通过刻苦努力,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能上台表演,还成了戏班的台柱子。酷爱唱戏的他深知,在业余戏班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恰逢此时,绥德县晋剧团来县上招收戏曲演员,凭借扎实的功底,他通过层层选拔,于1989年顺利进入了绥德县晋剧团。 在剧团里,王世清开始接触到陕北民歌。剧团经常下乡演出,比起业余戏班来剧团的演出形式多样,有戏曲、舞蹈,还有陕北民歌。通过一次次的下乡演出,他发现陕北民歌这一本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戏曲更受观众的欢迎,唱陕北名歌更能展示陕北汉子的粗犷豪放的性格,慢慢的他对陕北民歌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学着唱陕北民歌,不知不觉中,陕北民歌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是学唱陕北民歌改变了王世清以后的艺术生涯。1991年报考陕西省艺术学校榆林分校戏曲专业,进入学校后王世清一边学习戏曲,一边学习陕北民歌。此时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陕北民歌这条艺术道路上迈开了大步,而且越走越远。学校毕业后,王世清进入了榆阳区文工团当了一名秦腔演员,在这里,他遇到了妻子刘艺,也是日后对他事业帮助最大的人。 今年32岁的刘艺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在她上初二的时候,正值清涧县艺术学校招生,负责招生的老师觉得刘艺长相好,又能歌善舞,是个唱戏的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说不定将来能在戏曲领域有所成就,老师希望她报考艺术学校学习戏曲。刘艺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听了老师的话,她就有了上艺校的想法。当时刘艺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里希望刘艺能好好学习,以后能考上大学,认为上艺校没啥出路,坚决反对。从小对艺术的痴迷,使刘艺顶住了家里的压力,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考进清涧艺术学校学习戏曲。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每天起早贪黑的练习基本功,腿踢肿了,嗓子唱哑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两年后,刘艺从学校毕业,几乎和王世清是同时进入了榆阳区文工 团。在文工团里,王世清演得是小生,刘艺扮的小旦,两个人共同的爱好和艺术追求,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戏曲表演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戏的群众少了,文工团的演出收入自然减少,演员们的日子过得苦。当时王世清夫妇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200块钱,维持生活成了问题。夫妻俩不想放弃钟爱的事业,看到陕北民歌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王世清和妻子反复考虑后,决定转行唱陕北民歌。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戏曲演员转行作歌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刚开始学唱陕北民歌,因为条件所限,没有老师教,夫妻俩就购买了大量陕北民歌的磁带,没日没夜的模仿磁带里的语调唱腔,找感觉,废寝忘食的反复练习。凭着刻苦努力和在艺术上的天赋,他俩的民歌演唱水平提高很快。为了给自己创造登台演出的机会,他俩通过应聘成为榆林普惠酒厂的专业歌手,在酒厂为往来的客商演唱。两人登台演唱的机会多了,慢慢积累了很多临场表演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陕北民歌的水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之后,夫妻俩产生了参加民歌比赛的想法。歌手参加比赛,正如学生要通过一次一次的考试来检验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一样。通过参加比赛让行家们给自己一个评判,可以更好的认识存在的不足,提高演唱水平。参赛之前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了更好的支配自己的时间,也为了事业,他俩毅然放弃了酒厂的演唱工作。 2001年,夫妻俩来到神木定居,开始在神木一边创业,一边演唱,并随时为参加比赛做准备。创业之初他俩在婚宴等喜庆场合为来宾演唱陕北民歌,凭着出色的演技,慢慢在神木站稳了脚跟,事业越做越大。2007年成立了婚庆礼仪公司,业务范围拓展到策划、承揽各种文艺演出和举办各种礼仪庆典。 王世清夫妇没想到是陕北民歌给了他们成就自己艺术成就的舞台。在几年时间里王世清在各种民歌比赛中获得多项殊荣:2005年荣获陕北民歌大赛延安赛区一等奖。2006年荣获陕北民歌大赛总决赛“陕北十大民歌手”称号。2007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推新**赛时,他和刘艺组合参赛,获得全国十佳歌手称号。2008年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西安赛区原生态组获得第二名。2008年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西安赛区原生态组获得第二名。2010年在中国第三届西北五省二人台民歌大赛中获得民歌组金奖。丈夫是好汉,妻子也不甘落后。刘艺参加各种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陕西二人台大赛二等奖;全国第十四届推新**赛榆林赛区声乐组一等奖;2010年星光大道最受欢迎歌手……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为他付出的好女人,刘艺无疑是这样一个好妻子。刘艺在与丈夫报名参加陕北民歌大赛的时候,两次“牺牲”了自己。一次是2005年俩口子参加延安市决赛的时候,选手抽签决定出场次序,王世清抽到的是3号签,刘艺抽到的是10号签。按惯常的习惯,评委在前面基调分要把握住,为了让丈夫在比赛时可以更好的发挥,刘艺就把她抽的号让给了丈夫,最后夫妻俩都顺利通过初赛进入到西安的复赛。西安复赛抽签王世清又抽了个3号签,这一次刘艺抽到的是51号签,她又一次把51号签让给丈夫了。王世清没有辜负妻子的一片苦心,最终在比赛中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陕北十大民歌手”称号。 荣誉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王世清夫妇在艺术道路上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瞄准了更高的目标,要把陕北民歌唱出陕西,让全国人民听一听地道的陕北民歌。抱着这种信念,在2010年两口子给自己的组合起名叫“陕北山窝窝组合”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优秀栏目“星光大道”,凭借出色的表演,小两口一路过关斩将,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双双闯入了周赛。在周赛中他们以一 首《高楼万丈平地起》精彩亮相,歌声高亢悠扬,节奏明快,夫唱妻和,新颖别致。节目设计虽没有热烈劲暴鼓乐伴奏的欢腾场面,却有陕北秧歌舞蹈红火喜庆的气氛,较完整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和陕北民歌的风格。 第二关的技巧表演,夫妻俩曾经是秦腔演员,就选择表演了自己擅长的传统戏剧中的翎子功和水袖表演。第三关家乡美他们表演的是陕北民间舞蹈《婆姨与老汉》,人物表演幽默俏皮,陕北秧歌舞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后一关他们演唱了陕北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选手声音高亢明亮,女选手声音宽厚甜美,王世清、刘艺一气呵成,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夫妻二人配合默契,较好地表现了陕甘宁边区红军英勇善战这一主题。 夫妻俩通过自己在舞台上的出色发挥和精彩表演,顺利闯入月赛。在月赛里,他俩仍然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亮相,月赛第二关表演的是二人台《拜大年》,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欢快喜庆,让观众感受到了民歌的神韵和淳朴的民风。第三关他们把《高楼万丈平地起》和《军民大生产》两首歌曲串联在一起,交替演唱,创意颇新,两首歌曲曲风一致,演唱起来和谐统一。周赛、月赛虽然他们离冠军仅一步之遥拿到了亚军,但是他们演唱的陕北民歌得到了嘉宾和评委的充分肯定,夫妻俩在星光大道上的精彩表现,使全国的广大观众再一次领略了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王世清、刘艺还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在非常6+1的舞台上,他们俩口子的“陕北婆姨汉组合”再次以陕北民歌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广大的观众。参加星光大道和非常6+1,使王世清夫妇认识到自己在陕北民歌演唱功力和舞台表现力方面存在的不足。眼下,他俩正在抓紧“补课”,尽快弥补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为年底参加“星光大道”年赛做准备,希望用最精彩的表演征服观众和评委,争取夺得好名次。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