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崎筠报道 2008年以来,绥德县把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抓手,通过布局规模化、加工集群化、产品品牌化、流通现代化,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川里发展设施农业,山里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的格局,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增长势头强劲。 布局规模化。绥德县立足县情,以特色为切入点,把全县规划成三大块:无定河、大理河沿岸半山、半川区的发展设施农业;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马铃薯、小杂粮;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红枣产业。 目前在无定河、大理河沿岸新增高效设施农业6.5万亩,使全县以蔬菜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达到2.4万亩,年产值达到2亿元,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效设施产业带。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现有稳定小杂粮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现有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值达到1.8亿元,并创造了千亩谷子、旱地马铃薯单产全国纪录。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新增红枣面积3万亩,使全县红枣面积达到14万亩,年产值达到了1.2亿元。 加工集群化。该县立足本地农产品资源,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企业达31个,其中省市龙头企业10个,一个个“龙头”昂起,正在带动绥德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向集群化发展。 产品品牌化。该县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在建成河底、枣林坪两乡镇红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县上以马铃薯、小杂粮、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会、贸易洽谈会;实施名牌战略,帮助企业申请名优、绿色认证。经过努力,“三十里铺”“健康多多”“兰花花”“绥德汉”等一批特色品牌叫得越来越响,全县主导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正在逐年提升。 流通现代化。绥德县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3个,目前,共有近3500名农村经济人活跃在农产品流通市场,同时还新建了661个农业信息化行政村,实现农业信息全覆盖,利用电子农务、农家乐、农信通等信息平台,引导农民进行网上交易,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2010年,这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360元,比2009年增长18.29%,比2008年增长48.25%,连续三年保持强劲增长。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