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失物招领] 榆林:现代农业的“塞上坐标”

阅读数:1122  |   回复数:0
豆子 发表于 2011-1-23 09:48:2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榆林近年来在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中诞生了全国小杂粮样板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创马铃薯、玉米产量等39项全国最高纪录,羊子饲养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133亿元,粮食产量1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
    这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向世人宣告: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榆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是我市农业创造崭新的绿色奇迹的一年。
   
效应:
     大漠农业地位空前提高
    “我家仅茄子种了3大棚,已经收入1万多元。柿子、黄瓜等还有11大棚,每天雇10多人帮忙。”去年初冬,靖边县东坑镇农民杜益军说,看着村民一个个建棚种植蔬菜过上富裕生活,他去年也开始建大棚蔬菜,尽管投资近百万元,但县里有优惠政策,有技术员专门指导,对于蔬菜增收他信心满怀。
   
    “法拉利”葫芦、“黑冠王”茄子、“大将军”尖椒……看着大棚里各种挂满枝头的新品种蔬菜,看着排列整齐的一座座大棚,足以让人忘记自己身处沙漠之中。
    我市依靠并深入挖掘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和作物的生产潜力优势,创造出5项自然资源和居全省第一的18项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170万亩玉米、16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33万亩大漠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全市羊子存栏530万只,出栏330万只,饲养量较“十五”末增长55%,其中陕北绒山羊占全市羊子总量的80%。粮食产量达166万吨。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省66%,羊子占到全省饲养量的52%,小杂粮面积、品种资源、加工企业、出口创汇均居全省第一,地膜玉米面积全省第一,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占全省88%。旱地春玉米平均产量高于全省水平,春玉米等六大类作物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高品质、无公害的反季节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大幅上升。榆林成为陕西畜牧第一大市、马铃薯第一大市,大漠农业地位空前提高。
   
效益:
    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五千
    我市制定出台《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意见》,打出政策惠农、反哺带农、产业兴农、劳务富农、科技强农等一系列提高农民收入的“组合拳”,不断加大农村资金的投资,严格推行强农惠农政策,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据统计,全市已建成385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涌现出米脂县高渠乡“刘渠红葱”、子洲“黄芪”和定边“一定牌”辣椒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出现一批家庭农牧场和订单农业、产加销合作等新的经营模式。随着“四季农业”的发展,在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中,仅菜收入同比增长83.2%。玉米、羊肉、猪肉等主要农牧业产品价格提升,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2008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27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借着特色农业的春风走上致富路。
   
转型:
    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去年,榆阳雨润食品有限公司150万头大型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2亿元,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25.15亿元,年利税1.5亿余元。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0多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24家,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各类合作组织1221个,农业经纪人2000多名。协会运行、企业带动、经纪人引领等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全市启动12县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将逐步向园区辐射,科技园、示范园已成为榆林发展现代农业的先锋,成为辐射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动力。现在,各县区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辐射面积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畜牧业的优良品种培育,四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等项目,积极吸收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项目落户。
    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变并走上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技渗透力紧密联系。各级农业部门近年累计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实验、示范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获得各项农业科技成果30余项。马铃薯脱毒、旱作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等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普遍应用,各类高产集成技术示范和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科技抗旱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形成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利用等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农业技术路线。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8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5%左右。
□记者强继霞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