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编剧: 您好!我有幸前天晚上观看了咱们戏剧团的舞台剧《母殇》,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神木的大型舞台剧,感触非常大,我为神木地区能有这样的文艺成就感到骄傲。我不会说什么夸奖的话,想必编剧也更想听听这部戏的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认为的其中的细节问题,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编剧能够原谅我。 (1)舞台剧开始前,有枣花的一段独唱。我建议枣花应该拄着拐杖,同时枣花唱的时候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枣花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到最后异常苍老,这时候她的身体状况应该糟糕到了极致。因此,拄着拐杖更能体现她的苍老。同时,体质不好的老年人说话,由于气力不足,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枣花一口气唱下去,对于唱词来说,表现的是很淋漓极致,但是却违背了生活常理。 (2)部分台词不够简洁。比如枣花开场独唱的时候,有一句“娘一直都在想你啊”(可能不是原话,我简要总结成这句话)。这里面的“一直”应该删掉,改成“娘想你啊!”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简洁的表达更符合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这时候枣花思念儿子心切,急着要将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因此她的话必须足够简洁有力,这就是金圣叹老先生所说的“语急而省字”现象。 (3)枣花是如何逃出鬼子司令部的,剧中并没有明确交代,于是让观众有些看不懂。这里应该安排枣花的一段独唱,在枣花的独唱中简要交代自己是如何逃出来的。 (4)按照常理,枣花在逃出鬼子司令部后,肯定会脱掉鬼子的衣服,避免被别人误会。我想这里安排枣花没有脱掉鬼子的衣服,应该是枣花想借此保护自己,那么应该在她的独唱中交代自己为什么不脱掉鬼子的衣服。否则只是枣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脱掉鬼子的衣服,观众却不知道。 (5)枣花的父母在屋里独自说话的时候,应该点着蜡烛。如果此时是为了节省,那么枣花进来以后就应该点燃蜡烛,否则黑暗之中,他们是怎么认出枣花的,况且也不符合一般的生活逻辑——来人以后点灯,是那个时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习惯。 (6)开始的时候,枣花的父母并没有认出枣花,而枣花脱掉鬼子的衣服后,先叫父母,然后她的父母才认出她,叫“枣花”。这里应该倒过来,即她的父母先叫“枣花”,然后枣花再叫“爹娘”。一方面,刚进门的时候是枣花先叫的“爹娘”,这里如果继续枣花先叫,就会造成重复,这是不好的。另一方面,枣花的父母想知道来的人是谁,必然着急,全神贯注地看着来人,这时候他们先叫“枣花”更符合这种心理。而枣花此时心里是万般滋味,必然是欲言难开口。 (7)鬼子在杀害枣花的父亲要离开时,枣花的母亲拉着鬼子不让他离开,然后鬼子才将枣花的母亲杀掉。这里应该改成鬼子在杀掉枣花的父亲后,又主动杀掉了枣花的母亲,这样更能体现鬼子的残忍。 (8)秋根将枣花父母的尸体放到炕上,然后关门离开。这里有点不符合生活常理,就算是他和枣花不把二老埋葬,应该放火烧屋,将尸体处理掉。 (9)枣花逃出来的时候,没有去找秋根。那么秋根是怎么知道枣花从鬼子的司令部逃出来的?他怎么就能跑来给枣花和枣花的父母报信? (10)剧中台词有“抛儿养儿两作难”。应该将其改为“养儿抛儿两作难”,母爱是女性的本性,“养儿”肯定是第一位的。 (11)狗儿离家出走后,秋根又回到枣花的家中,但是剧中没有安排他说任何话。根据常理,此时的秋根必然是有千言万语要对枣花说,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起,因此这里可以安排秋根在跑进来的时候边跑边说“枣花,我……”。 (12)狗儿离家出走三十年,这时候他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上下,但是剧中一直没有涉及到他为什么不结婚这一细节问题。狗儿的不结婚,应该是因为他对母亲的误会而产生的认为天下女人都是坏人的扭曲的心理,也就是说他害上了“女人恐惧症”和“女人厌恶症”,因此他选择不结婚来逃避这一问题。对于这一细节,同样应该安排狗儿的一段独唱,说出他为什么不结婚的原因,让观众看得明白。 (13)秋根将事实告诉狗儿,狗儿痛不欲生,这时候应该安排秋根默默地离开狗儿的办公室(回家去),这样更符合秋根对枣花的那种无私的爱和他在完成枣花的遗愿后的那种如释重负的心理(我想肯定是枣花在逝世前嘱咐秋根去找狗儿,但是不让他告诉狗儿事情的真相,是秋根在万般无奈之下才违背枣花的遗愿,将事情的真相告诉狗儿的。)。 (14)中秋节一段,枣花开门瞭望狗儿是否回家,但是开门后枣花没有抬头望月,直接就说月儿愁杀人。这里应该是枣花先望月,然后再说月儿愁杀人。 (15)牢里一段,应该安排和枣花在一起的几个姐妹中有人自杀,这样更能体现慰安妇受到的心理伤害。而且剧中安排众姐妹在一起商量如何反抗的事情,有点不符合常理,当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么高的反抗觉悟。 (16)剧中应该安排秋根将挑来的水放到门外,等到秋根走后,枣花一个人出来将水拎进屋里这一细节。这样就能回答枣花在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后秋根是如何照顾她的生活的这一问题的。而且,这样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更好的渲染效果。 (17)最后谢幕的时候,尽量不要安排扮演日本人的演员上场,或者让演员将他们衣服更换过来。结束的时候,观众都对日本法西斯充满一种憎恨之情,这时候安排日本法西斯扮演者上场谢幕,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难以接受。 (18)字幕中有几个错别字,具体是什么字我有些记不清了,好像有一个是“丢人背兴”的“兴”错写成“姓”了。(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注意到,是听周围的观众说的,还希望编剧能仔细看看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问题,让咱们的舞台剧做到精益求精。) 以上几个观点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望编剧能够给予批评。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文艺爱好者:公子 2015年8月25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