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陕西频道1月30日电(记者陈晨、刘阳)隆冬时节的一场大雪,让陕北高原处处银装素裹,也给素有“塞上明珠”之称的榆林市靖边县披上了一层“新衣”。春节前夕,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一排漂亮的瓦房前,33岁的农民苗喜平正在庭院中清扫积雪,院外停放着两辆大卡车。看到记者走近,苗喜平放下手中的扫帚,热情地招呼进屋烤火。 说是“烤火”,苗喜平却把一台电暖气推到了记者面前。他的起居室有20多平方米,屋内窗明几净,一台34寸的大彩电对着炕头,妻子靠在垫子上看电视,4岁的小儿子正在炕上嬉戏。炕的另一头连着灶台——出于从小的习惯,苗喜平家依旧保留着陕北地区传统的室内布局,但用他的话说,“日子已经有了新的‘奔头’”。 “以前我们住土房,房子也小,做饭烟熏火燎,屋里总是黑乎乎的。”苗喜平说,现在家里做饭基本都用电,电饭煲、电磁炉一应俱全,只有烧水时才会用到灶台。 2010年,苗喜平一家四口告别了居住了多年的土房,用13万元盖起了新瓦房。苗喜平的妻子赵艳兴冲冲地带着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居,6个房间被分成了客厅、主卧、次卧和客房。尽管装修还未完成,但一台三开门的电冰箱已经提前“入住”。赵艳说,年后他们预备了3万元,准备再添置沙发、立柜等家具。“城里人家啥样,我们家就啥样。”赵艳说。在苗家的厕所里,一根水管连着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外面跑一天,回来洗个热水澡,哎呀,真是舒服!”苗喜平说。 靖边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曾是陕西出了名的贫困地区。用当地群众的话说,以前吃饭就是“喝饭”,苗喜平一家也曾常年在土里“刨食”,一年到头也“攒不了几个钱”。近年来,随着当地能源工业的发展,靖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苗喜平瞅准了这个机遇,在当地跑起了运输,6年来,全家的收入从最初的2万多元增长到如今的12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在自家的火炕上,苗喜平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只靠种田,全家6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万把元。现在种粮不用交农业税了,**还按人头给我们每人每年补80多块钱。”苗喜平说,如今,防风林将沙漠逼退了十几公里,庄稼收成翻了一倍多,家里还养了羊和鸡,收入增长了一大截。自己平日里跑运输,每天要从镇上往县城送三四趟货,每趟能净挣200多元。因为路好了,几乎全程是高速路,“每天早上出车、晚上回家,跟城里人上班一样。” 2010年,苗喜平淘汰了他刚刚使用了4年的运输车,花12万元买了一辆大卡车。因为家电下乡政策,**还给补了50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苗喜平憨憨地笑着。 在有630多户3100多人的金鸡沙村,像苗喜平这样离家不离乡,靠种植、养殖、运输发家的农民并不在少数。村里的很多人家都盖起了新的瓦房,太阳能热水器也架上了不少村民的屋顶。 苗喜平的生活变化只是靖边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东坑镇等几个乡镇,不时可以看到公路两旁的蔬菜大棚、公路上疾驰的运输车辆。近年来,依靠能源、特色农业、畜牧业的带动,靖边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2010年,靖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全县214个行政村中,有132个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其中,20多个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已步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行列。 临别时,苗喜平将记者拉到了自家的储物间,里面豆腐、豆芽、羊肉等年货装了好几桶。他也已经买好了对联和年画,马上就要贴上门。苗喜平说,以往过年一般都只花2000多元买年货,今年他准备了4000多元。“希望明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苗喜平说。(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