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产创建活动使榆主要粮食作物增产 30—40%。如果大面积达到高产水平,粮食总产有望达到50—70亿斤,成为全省第一产粮大市,这对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能源化工产业的强劲崛起,正在推动着包括农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加速实现跨越发展。按照统筹城乡的基本方针,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特有的区域优势,榆林正在加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成为陕西省未来农业发展最具潜力和最有希望的地区。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实现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为充分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推动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与能源重化工基地协调跨越发展,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从2006年开始,我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5年来,我市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油料、蔬菜等5大类39项农作物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超世界先进国家单产水平。 2010年11月,由陕西省农业厅编制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总体规划》方案出台。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将成为榆林城乡统筹试验示范的重要窗口,对于推动榆林现代农业健康顺利发展,全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榆林现代农业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发展迈进。 农业大市曾遭遇发展尴尬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2.5%。 榆林是能源大市,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然而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却没有参与进来,很难分享工业成果,农业仍以传统生产为主,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链条短,导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滞后,面临着发展尴尬。突出表现在南北发展、城乡收入、产业结构“三大失衡”上。 一是南北经济失衡。2008年南六县GDP 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二是城乡发展失衡。2008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三是产业结构失衡。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 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 为了突破“三农”发展的瓶颈,创造性地解决好“三大失衡”的问题,使农村人口达到小康水平,我市重新审视市情特点,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矿业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共识,把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发展榆林农业的切入点和主抓手,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等定位,协同发展,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同带动榆林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 省农业厅厅长王宏曾经说过,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榆林有着得天独厚的多方面优势。 一是广阔的土地资源。全市4357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折合土地6700万亩,其中农耕地1646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榆林有大规模集约经营土地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平坦,水资源充足,非常适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产业化开发条件十分优越。 二是独特的光热资源。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100小时,而榆林则高达2600—2900小时,光热资源为全省之冠,远高于关中和陕南。榆林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步,加上丰富的光照条件,植物光合作用充分,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农产品品质独特。 三是优越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榆林形成了以杂粮和草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施用少,环境污染小,生态相对优越的发展条件,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榆林农业特色资源丰富,榆林的耕地面积、光热资源、马铃薯产业规模等23项农业资源居全省第一,有着发展农业生产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四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现代农业大投入、高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求高,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崛起为公共财政与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2006年,榆林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达到16.6亿元,2007年达到30亿元。此外,充沛的民间资本也正源源不断地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渗透,这不仅大大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了其它方面对农业的资本金注入。 此外,我市各级党委和**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上下形成了共识,为今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榆林强劲的工业发展,也为今后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高产创建创造的“神话” 为充分挖掘榆林农业生产潜力,实现“特色农业富农”的战略目标,解决“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2006年,陕西省农业厅号召在全省搞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2006年,市农业局在靖边县黄蒿界镇实施了5.8亩高产玉米试验,实现单产1284公斤的全省最高产量;2007年,我市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高产创建活动,分别在靖边县和榆阳区实施了“三个百亩”集中连片创高产活动,当年玉米平均单产1100公斤,60亩马铃薯平均单产5136公斤,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 2008年,在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全市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榆林市农业局又组织开展了50万亩玉米、100万亩马铃薯、60万亩小杂粮、100亩蔬菜、油料5大类作物创高产活动。重点建立两个万亩马铃薯、3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5个千亩小杂粮高产示范田和百亩球茎甘蓝、花生高产示范田。 经农业部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定边县60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达到6715公斤,靖边县1140亩样板田平均单产达到5037公斤,达到千亩过万斤、万亩近万斤的目标,创全国大面积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超过世界先进国家平均单产水平。 玉米生产方面,靖边县1250亩玉米平均单产1048.3公斤,定边县10032亩玉米平均单产963公斤,其中5.8亩核心攻关田,采用宽窄行双株技术,亩密度8200株,平均单产达到1326.4公斤。千亩、小面积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万亩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小杂粮生产上,府谷千亩糜子平均单产达到243.2公斤,米脂千亩谷子平均单产达到247.1公斤,甜荞、苦荞、高粱、黑豆、芸豆5种小杂粮示范田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64.6、273.4、567.3、207.7、205公斤。专家组一致认为,示范区小杂粮平均单产较传统方式增产36.1%以上,开创了全国小杂粮高产创建活动的先河,对全国小杂粮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市连续5年开展了一系列农作物创建活动。5年来,我市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油料、蔬菜5大类共39项农作物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超世界先进国家单产水平,创造了一个个农业生产史上的“神话”。 2007年,榆林市**在陕西杨凌成功举办“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论坛”,邀请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陕西省有关部门的专家出席。专家组在研讨论证中认为,榆林是我国马铃薯、小杂粮、红枣、蔬菜、羊子等传统特色产业区,也是玉米等作物的高产区,作物生产潜力巨大,希望榆林运用工业化理念,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投入,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促进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高产创建带来的启示 多年来,我市农业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外界普遍认为榆林土地贫瘠,生态环节脆弱,并不是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但5年的高产创建实践表明,榆林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油料等主导产业,增产潜力巨大,生产优势明显,从根本上改变了榆林不适宜粮食生产的传统观念,有望成为全省第一产粮大市、“陕西第二大粮仓”。 据了解,高产创建活动使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增产30—40%。如果大面积达到高产水平,粮食总产有望达到50—70亿斤,成为全省第一产粮大市,这对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榆林之所以创造出如此众多的“神话”,得益于**支持、部门积极、技术集成、农户参与,这既是榆林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也是高产创建的关键所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挖掘了生产潜力,成功地创造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不仅改变了业内人士的认识,更统一了各级领导的认识,形成了“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的共识,从而大大地提升了榆林的农业历史地位。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高产创建有利于农业集成技术组装配套。 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综合应用了高产优质良种、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高效的投入品,实现了良种和良法相配套,品种和技术相统一,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使各项农业技术有效集成,科学组装,合理配套,对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产创建示范田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业技术展示平台,示范户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活教材。高产创建活动把抽象的技术直观化、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使农民亲身感受科技的力量,切实体会其中的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高产创建取得的高产纪录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跨越性意义,为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提供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对优化农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和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作用。 2010年11月,陕西省农业厅编制出台了《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总体规划》,根据资源潜力、现有基础和开发前景,确定定靖示范园区(包括子洲、横山、榆阳、神木)为国家级基地,其它县为省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壮大设施蔬菜、优质马铃薯、生猪、奶牛四大产业,以此进一步加大农业优势板块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为推进陕西省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榆林现代农业将迈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记者刘涛 实习生袁一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