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失物招领] 榆林农民工现状调查之一:规模突破七十万 打工离土不离乡

阅读数:1243  |   回复数:0
豆子 发表于 2011-3-7 12:01:2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编者按
    农民工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在全国各地,节后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那么在我市,广大农民外出务工情况怎么样?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如何?农民外出务工还存在什么问题?他们最需要什么?近日,本报记者专门就我市农民工现状进行调查,并采写出系列报道“榆林农民工现状调查”,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是农民,农村有承包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劳动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在全市12个县(区)抽取了70个样本村,对700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农民工总体规模已经达到70.06万人,占到榆林农村人口的24.06%。
中青年成为“主力部队”
但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培训率低
    调查显示,中青年占了榆林农民工相当大的比例,是农民工总量的86.83%,成为榆林农民工的“主力部队”,5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工仅占13.17%。而且随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年老农民工的退出,青年农民工的增加,榆林农民工队伍将更加趋于年轻化。
    但与此同时,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根据抽样调查,我市农民工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11.93%,高中文化程度19.75%,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则占到68.31%。
    刘小梅是绥德县人,今年只有23岁。由于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她就辍学了,2009年她便来到榆林打工。“看到电视上很多乡下人都进城打工,一来可以长见识,二来也可以多赚些钱补贴家用,所以就和同村的几个姐妹一起来了榆林。”刘小梅说。由于小梅文化程度不高,来到榆林后只能做些服务员的工作,月收入1000元左右。几年来,她换了几家饭店,干得都是同一样工作——端盘子。“看着酒店里应聘来其他的农村女孩有文凭,可以做收银、做会计,我心里特别羡慕,但自己没怎么读书,所以也不敢奢望什么。”小梅感慨地说。
    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农民工明显高于农村人口总体,外出农民工高于本地农民工。而根据实际用工情况来看,受过培训和文化程度高的人员在就业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
就近外出打工是首选
超过一半的农民工选择省内打工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方案把农民工分为三部分:一是外出农民工,即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二是本地农民工,即从事本地非农活动,包括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三是举家外出的农村劳动力。
    调查显示,在榆林70.06万名农民工中,有11.35万名农民工选择在本乡打工,成为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6.21%;外出农民工33.52万名,占农民工总数的47.83%;举家外出劳动力25.19万名,占农民工总数的35.96%。
    赵小峰是佳县坑镇人,从小喜欢开车,4年前来到榆林考了大车驾证,并且找到了一份在榆林跑运输的工作,一月能挣4千多元,一年很少有时间在家。“之所以在榆林找工作,主要是因为这里离家近,而且能发挥我的特长。如果我要去别的地方打工,家里人不放心我,我也放不下家里,有什么事回家一趟也方便。再说,榆林怎么说也是咱自己生活的地方,语言、饮食、生活什么的都比较习惯。”赵小峰说。
    据了解,在外出农民工中有八成选择了在省内打工,加上本地打工人员,我市农民工在本省内从业人数占农民工总量的54.41%。由于举家外出这部分劳动力外出从业地域不可考,因此榆林农民工还是就近从业占据了多数。而且这些外出农民工90%以上输入在西部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榆林人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乡土观念比较强,加上近年来榆林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工业化快速推进,建设战线不断延长,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榆林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也使这些地区成为农民工打工的热点地区。
低端职业是主要就业特点
六成以上从事第三产业
    3月以来,气候逐渐转暖,每天早晨七八点钟,榆林市区南门口十字路口处就聚集了很多零散的农民工,他们都在等待有人来招临时的泥瓦工、搬运工之类的零工。
    曹志站在人堆中,伸长了脖子向前张望着,希望一早就能被人挑走干活。“每天早上都有用工单位来这里找一些零时工,我们什么体力活都能干。我在工地上砌过砖,风沙地里植过树,公路上划过线,每天只要有活干,收入都在100至120元之间。”曹志觉得这些工作在收入方面让自己挺满足,但是体力耗费太大,“再干个几年,我可能就干不动这些活了,到时候就得另谋出路了。”
    调查显示,2010年,榆林农民工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只占农民工总数的0.41%,建筑、采矿、制造等第二产业就业的人数占38.48%。而在居民服务、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则占到61.11%。
    我市农民工普遍以壮劳力为主,说明了他们所从事行业主要以体能为主,反映出榆林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不足,缺乏高端行业从业竞争力,仍未摆脱单纯的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形势。因此,建筑业成了榆林农民务工的最热门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
    2010年度榆林农民工从事职业种类中,从事服务、生产等低层次职业人员占到总数的67.49%。而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较高层次职业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职业层次不高,充分说明榆林农民工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才能跻身于收入较高的高端行业。
自发性外出务工占半数以上
权益受损时农民工权益难维护
    小刘是榆林市宏英制衣厂的一名女工,以前在家时学过一些裁缝的活,几年前经人介绍,来到这里做了缝纫工。如今,她的技术有了很大长进,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这份职业了。“我做得挺开心,这是一份让我有满足感的工作。”说到这份工作,小刘显得十分开心。
    调查显示,我市农民工自发外出者超半数,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5.1%。经亲朋好友介绍的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37.74%。而**组织和其他形式只占5.5%,通过中介组织介绍的仅为1.65%。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信息渠道单一,信息覆盖面狭窄。以地缘、亲缘构成的社会信息网络仍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而**组织、中介组织介绍虽然信息准确、信息量大、选择面宽,但成本高,手续相对复杂。
    但自发外出和亲朋好友介绍方式的风险在于,一旦发生意外农民工权益受损时,他们难以得到及时的援助,给农民工的维权造成困难。
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定居城市是最大期望
    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家庭在农村;职业是工人,但身份却是农民;居住在城市,但户口却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工城市有工作,农村有承包地;有定居城市成为市民的期望,但也有随时回到农村的心理准备。这也导致他们的职业特点就是双向流动,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平时进城打工,年终回家过年,农闲进城打工,农忙回家务农,职业稳定性极差。
    2010年,全市农民工总体规模为70.06万人,但进行过非农生产活动人数总量达到100.61万人次,其流动性和稳定性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农民工和城市产业工人最显著的区别是人与户籍分离、身份与职业分离、家庭与工作分离,而且短时间内难以统一,也难以转换。
    米小娜5年前从靖边来榆林打工。多年的打拼,已经让这个女孩身上体现出一种沉稳的气质,但是谈起外出打工,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如果有办法,谁想在外面‘漂’啊。我在榆林打工几年了,各方面也都熟悉了,现在就希望能定居在这里,有自己的家和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记者吕晶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