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叶溪 发表于 2011-3-11 09:17:3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地震预测”岂能轻言放弃
                                
                                                        张玉胜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在审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发现草案用“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表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陈运泰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很大,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他建议修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因为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地震预测预报。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每一次地震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灾难和心灵创伤。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对地震的恐惧和对求生的渴望,让人类对解读地球奥秘和有效预测地震充满期待。
     然而,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小概率性三大因素的制约,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难题。地震能不能预测,在科学上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坚持还是放弃,有关专家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尽管预测地震尚属世界性难题,但考虑到其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巨大威胁,人类应当将地震的预测进行到底,不能知难而退,更不能轻言放弃。
     首先,坚持地震预测符合《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精神。。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直致力于对地震预测的研究与探索的支持。早在1966年3月河北邢台分别发生6.8和7.2级破坏性地震期间,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地震现场,他说:“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没有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总书记在汶川地震后不久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防震减灾法》,更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开始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人民意志应当体现,法律法规应当尊重,“分析” 取代“预测”有违《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精神。
     其次,坚持地震预测体现人类勇于探索的追求。探索宇宙,认知自然,一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夙愿。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和科学家张衡的侯风地动仪,堪称人类探秘宇宙的先例;现代地震学家上世纪70年代对辽宁海城、云南龙陵、四川松潘等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测,既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地震预测的实践经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世界是可知的。地震预测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关键在于我们尚未掌握其运动规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肻登攀,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人类坚持预测不言弃,总有一天会让地震预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使命。
     其三,坚持地震预测彰显对时代和历史的负责。人类要延续,探索无止境。地震预报确实难度很大,但人类对于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总是有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长期过程,甚至需要代代相传的锲而不舍。坚持对地震灾害的预测,既是我们这代人对前人探索成果的继承,也是对让子孙后代免受地震肆虐的经验积累。科学研究应当讲求可持续性,中间不能断层。尤其是对具有隔皮断货不可入性的地球,地震或许是其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自我暴露。
     发展规划是一种导向,放弃地震预测就意味着丧失信心和减少防震投入,后果难以预测。寄望于建筑物的坚不可摧更是被动思维。既然“天有不测风云”可以破解,人类也总有一天会降服地震恶魔。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