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不到3个小时的“三大公益金”慈善晚会上,神木民营企业家慷慨解囊,共捐出38.18亿元。这是继去年府谷煤炭企业家捐款10多亿之后又一创举。这比原当地**计划筹集30亿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大基金一下多出8个多亿。这一被当地企业家积极响应的“捐出善款储蓄子孙”的基金为神木县民生工程的永续实施,提供了坚实储备基础和必要保障。38亿慈善大单是企业家展示社会责任的博大义举,更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探索推行全新民生经济执政理念结出的一大硕果。从企业家自愿修路修桥,到**有规模组织实施“双百帮扶”,再到筹划三大慈善基金,神木县引导企业家已经走出一条较为规范科学的帮扶路子。发展民营经济,建设民生事业,相信神木这一全国百强县,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定能创建成西部乃至全国民生经济的范本。 “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支撑;民生建设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原动力。今天这种观念已经成为神木上上下下干部群众的共识”不久前召开的神木县第五届民营经济博览会上,当地一名组织干部如此告诉记者。 与这名干部观点相应的是,近年来神木县坚持“**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人民共享成果”的发展理念,将民营经济和民生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前行的两个轮子,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干部群众的智慧,全力发展本土民营经济。 在神木,以县域经济为主要发展载体,民营经济和民生建设作为两个发展基本面,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的“民生经济”发展模式,正努力推动着民生条件的改善,打造着一个社会高度和谐、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幸福神木”。 统计资料显示,神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兰炭、化工、电力、载能、建材”六大产业为支柱,以恒源、北元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为龙头,以锦界、大柳塔等“八区六园”为载体的县域民营工业经济体系。2010年,神木县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6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现价总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税费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累计达2011户和18884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中有70%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并非急功近利,而是着眼于神木的长远发展,着眼人民群众真正的幸福,总结几年执政实践经验,提出全新民生经济理念新政,计划实施“民生神木、创新神木、民主神木、人文神木、生态神木”的发展战略。不久前,神木县启动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三大慈善公益金筹措规划,计划通过基金收益为“幸福神木”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续财力保障,计划10年筹集100亿慈善基金。 民生经济新理念打造“幸福神木” 3月28日,倍受关注的神木县第五届民营经济博览会,先于西洽会前在神木县城召开。除了会议规模空前外,细心观众可能注意到,新任县委书记雷正西的讲话总是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观众除了赏识新任书记不落俗套的讲真话、实话外,民生经济新理念也让听者不时产生共鸣。民生经济在理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则对民生经济有着更具体的理解。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县域经济比作一架飞机,民营经济和民生建设就是飞机的一对引擎,科学发展是空管,“五个神木”就是导航系统和飞行员,飞行的最终目的地是“幸福神木”。 有人认为,应先把经济搞上去,等有了钱再改善民生,“蛋糕”做大才分,但雷正西书记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若“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蛋糕”自然做不大。其实,雷的认识也有着多年执政实践经验总结的影子,从原榆林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再到陕西第一大县神木县任职县长,到不久前升任神木县县委书记一职,总让人能看到基层执政领导探索执政问路的影子。而事实上,近年来,陕北神木积极转变**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全新的民生经济理念,打造“幸福神木”。从2005年起,神木县委、县**就提出创建“亲民型、阳光型、创新型”**,到2010年出台“五个神木”战略,都把民生放在了第一位。经过六年来的不懈努力,神木老百姓的民生福祉有了较大改善。这两年,神木地方财政65%以上用于民生,但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以30%左右的速度大幅增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及民生工程不断拓展的现实土壤与前沿管理理念的结合,不难看出民生经济概念提出的水到渠成。 在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看来:“民生神木”的核心是“共享式发展”,即城乡居民共享、干部群众共享、南北乡镇共享、当代后代共享。而新任县长一方面强调**职能部门要更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呼吁企业家要更多履行社会责任。 大概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神木今年开始筹建“三大慈善公益金”,目的是履行公共职责,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拉长利益链条,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红利,解决煤挖完或发生经济危机时民生工程如何延续的问题。 民营经济谱写区域经济发展新篇章 回首过去,神木民营经济的艰难创业堪称一部史诗。无论创业的历程多么艰难,神木的民营经济总是昂首阔步,走出了一条属于神木的辉煌大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神木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神府煤田的开发,揭开了神木大发展、大变革的序幕。 回顾神木25年来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格外引人瞩目:他们虽学历不高,却富有胆略,书写了一个个财富神话和人物传奇;他们自身生活俭朴,却慷慨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用自己的艰辛、智慧,书写了神木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史诗。他们就是撑起神木经济发展一片蓝天的企业家队伍。 “我们在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培育扶持,**服务管理,激励考核评比几方面引导全社会服务企业家”新任神木县县长黄建军在民营经济博览会上明确表态。事实上,早在2007年,神木县在陕西率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继国务院出台新“36”条及陕西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17”条后,神木县今年又出台新“60”条,即《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神木县经济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民营企业历经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锤炼,发展活力得到空前释放。 有资料显示,五年来神木民营企业规模总量空前壮大。民营企业数量由1106家发展到2011家,规模以上企业达267家;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由8658户发展到近2万户;民营经济总产值从23.6亿元上升到308亿元,五年增加13倍,年均递增65%。同时,层次实力明显提升,恒源、北元、龙华、亚华、莱德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加快崛起。企业家们成功组建了兰炭、电石、镁业、建材等大型企业集团,全县民企集团从5家增加到13家,民企上市指日可待。 神木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也不断扩张,由当初主要集中在煤炭、兰炭、载能、建材等传统领域,加快向制造、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迈进。神木的民营企业的机制活力优势更加凸显,传统的单一产权形式被打破,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大量涌现,北元、天元、富油、神能、大通等公司在省内率先开创了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合作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先河。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孵化,神木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力军,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到全县GDP的55%;完成的税费收入较“十一五”末增长了81%,对县财政贡献率达到70%;累计吸纳就业8万多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0%来自于在民企的投资性收入,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于在民企的务工收入。民营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神木县域经济主体。 民生经济新政催生38亿慈善大单 近年来神木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上了重要议程,把改善民生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孤寡老人、残疾人供养由**埋单,这些民生工程都得益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神木县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等“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住房、扶贫济困、交通、人居、安全”十大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全方位、多角度、高标准、广覆盖”的现代民生体系。 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间,神木民生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全县人民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多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今年,神木县提出更高的民生建设要求,“十大惠民工程”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8亿元,其中财政直补资金7.5亿元,人均直补资金要达到1780元,使2011年成为神木实实在在的“民生年”。 今年神木县新一届领导班子启动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三大慈善公益金,计划通过基金收益为“幸福神木”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续财力保障。3月28日,在神木县举行的“三大公益金”慈善晚会上,神木县民营企业家共捐出38.18亿元。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说“进行慈善公益金捐助,其实就是为了神木的明天。筹措三大慈善公益金,就是要履行公共职责,与子孙共享资源红利。在煤炭资源枯竭或遭遇金融危机时,保障民生建设的持续投入”。除了这三大公益金投入外,神木县财政对于民生投入仍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神木县财政每年注入资金不少于3亿元,5年总计15亿元。目前,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供养等,这些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神木县变成了现实。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说,力争在10年内使慈善公益金规模达到100亿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