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古镇书生 发表于 2016-3-11 12:28:5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为家乡写传记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手拙笔秃,难以胜任。可我自认为有毅力,有恒心,更有一颗热爱家乡滚烫的心。做为一个从小喝家黄河水,吃小米,红枣长大的游子,写传记回馈家乡责无旁贷。
其实,写村史不应该是我的事。马镇是人文之乡,从古到今精英辈出。论资历。论水平、论实力比我强一百倍的大有人在。由于为生活所迫,为事业而困。为儿女所累,虽有意愿,终因客观原因未能遂愿。至今关于马镇的历史没有任何记载,还是一片空白。作为一个有光荣传统的马镇人,我有责任承担义务,为家乡做一点奉献。
我喜欢学习,喜欢看各种书籍,喜欢笔耕。在部队、在单位几十年来我一直做政工工作。为此,与文字结缘,经常挑灯夜战,书写了百万余字的文稿和编写了100余个文艺节目;采编的200余篇新闻稿件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人民铁道报。内部刊物等采用,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通讯员。经过自学,参加成人高考,取得了大本文凭。因为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对家乡的热爱,所以我有信心实现我的夙愿。
我的家乡陕西省神木县马镇镇马镇村风光绚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马镇汉代就有村落、唐代设镇。当时居住的是马姓,马镇由此而来。现在马镇为焦、杨二姓。
马镇地势险要是兵家要塞,又是连接晋、陕、蒙三省区和山西兴县,保德县,陕西府谷、佳县、神木县五县的地理中心和交通要道。马镇沿黄河西岸,背靠天宝山、云洲寨而居,故称“水陆码头”。
马镇名胜古迹众多,有古老的八卦窑、汉代兵营。汉代太子殿遗址、唐代点将台、古刹西津寺等;有形象逼真的狮子山、虎面山、青蛙石、老鹰石等;有清代八府院、堡子院、杨家古宅、焦家楼、杨家楼等,数不胜数。
马镇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是武术之乡、文化之乡、革命之乡、红枣之乡。
武术之乡:清代出了三个武进士;
文化之乡:清代出过几名贡元和不少秀才。近代有3位黄埔生,2位抗大生,现在有200余人受过或正在接受中、高等教育,文体活动经久不衰。
革命之乡:马镇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1933年3月就建立革命政权。革命战争年代马镇有44人参加了红军、八路军,5人为烈士,有上百人参加了民兵组织。在敌人重兵围剿下,根据地一直保存下来,成为神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枣之乡:马镇以农业为主,主要收入靠红枣,年产红枣二百余万斤。
我从小就爱听大人们讲故事,听到痴迷程度,经常听到夜深。焦孝桐、焦碰桐、焦双留、焦四老虎等人经常讲他们亲身经历的革命传奇和村里历来发生的奇闻轶事及马镇村的历史演变,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听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此,我心里萌发了两个念想:一是学会讲故事,二是把马镇的传奇写出来。   
第一个念想七十年代初实现。我在单位经常讲话,讲演,练就了嘴皮子,把学到、看到,听到的故事经过加工,在探亲期间讲给乡亲们听。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每次我讲故事时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被围的水泄不通。公社、学校、机关和许多家庭都请我讲过故事。乡亲们每天盼望我讲故事,讲故事也成为我探亲期间的主要任务。至今40岁以上的家乡人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第二个念想迟迟没有实现,一直压在我心底。因为单位工作繁忙,我无法脱身。可在探亲期间我都会收集资料,然后在工作之余进行整理。退休后我一直在监理公司上班。2008年2月为了完成夙愿,在工程间隙请假回乡,开始专心写作。
我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写作的,没有半任何参考的资料。写村史是一件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了全面了解马镇,我开始广泛征集资料。我拜访了马镇许多家庭,收集到许多珍贵文物;与100余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座谈,了解了不少奇闻异事和马镇发生过的事件;耄耋之年的杨引南、焦谭桐、焦礼信、焦培堂、焦九堂、焦俊民、焦来信、焦棉棒、焦绞民、焦金义、焦谷来等更是提供了许多他们了解。掌握的线索;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年近九旬思维清晰的杨引南、焦李信拄着拐棍多次上门提供资料。
在写作过程中焦培杰、焦培健、焦锦继、焦占明、焦过关、焦培健、焦堂明、焦德清、杨贵前、焦公堂、焦忠惠、焦引兵、焦拴堂、杨乃前、焦双利、焦义留、焦广平等人提供了大量素材。焦培杰、焦培健、焦锦继、焦九堂、更是天天来家座谈,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我。
为了收集资料,我自掏腰包买烟、买酒邀请知情人到家座谈。
为了确保村史的、准确性、可靠性。我南登西津寺、北攀云州寨、西赴天宝山、东临黄河岸、访古宅、探坟莹,实地考察,
西津寺考察时对柏树左扭、响音石发音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对山顶砂砾进行了采样,证明了远古时代马镇是一片汪洋大海;查看了出土“土龙骨”(恐龙)的地点;我还对点将台、大殿建筑规模、瓦窑进行了考察;抄录了历代修缮西津寺的铭文。
天宝山考察时对太子殿遗址和八卦窑进行了量测,对太子殿遗址基础进行了清点,拍摄了太子殿遗址、八卦窑、石人石马、十字旮旯等。考察时正值夏天,骄阳似火,带的三瓶矿泉水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消灭光,在五个多小时的考察中,只好忍着干渴,任凭汗流浃背,一直到任务完成。正月初三考察天宝山羊圈时,我和郭艳芳在乱石林立中攀登。郭艳芳200元崭新的皮鞋被割破,只好用手绢包扎。我几百元的皮鞋也彻底报废。我俩拍摄了许多宝贵的图片,为写作《牧羊姑娘》打下基础。
我多次考察云州寨。除单独考察外还和焦培杰、郭亚平一起考察过。我们对汉代兵营(陕西省第三次文物考察队确认)、焦培杰先祖居住古窑洞、古代往山上运输粮草道路的管道洼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发现了老鹰石、狮面石。
为了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马镇,我几次东临黄河岸并攀登山西南会顶峰,了解马镇村落分布地理位置,拍摄了马镇全景图。
我对马镇全部古宅。如邱家古窑、邱家大院、府八院。堡子院、焦家楼、杨家楼、福茂源、三处进士府、贡员院等都实地考察过。
阳坡会考察时发现了马镇最古老的枣树和青蛙石。
我独自考察了有名的古坟莹。焦家长门立祖坟、杨家坟、邱家坟、焦浩桐墓、焦海则墓等,并抄录、拍摄了部分碑文。
一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了马镇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磨破四双皮鞋。冬天冻得耳朵、鼻子疼,夏天骄阳似火,汗流浃背。艰难困苦,在所不惜。
焦家四村采访,时年关将近的腊月二十七。晚上刮了一夜大风,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又刮着五级大风,是入冬已来最冷的一天。四村都位于马镇村周边顶部的山涯之中,不是爬山,就是下坡,又全是土公路。汽车一路颠波,把人的肠子都闹翻了。我和郭艳芳二人都觉胃中不适,阵阵发呕,漫天黄尘不时从车缝隙中窜入,车里的人像刚从地里刨出来的一样,浑身是土,满脸污渍。漂亮的郭艳芳失去了往日娇容,像一个出土文物。就在如此恶劣的条件小,用了整整一天,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令四村的领导和村民感叹不已。
焦家坡采访中我和村长焦高朝爬了一个小时的坡,对宋兵营进行实地考察,拍摄了图片。
府谷县哈镇戏楼采访中,我和杨振东一路颠簸,行程100余公里。采访了部分村民,对村容村貌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图片。
   为了确保史-料真实性,写每一篇文章我都找当事人,知情人了解并核对。如《牛庶务长被杀纪实》、《五虎弟兄擒霸王》等就采访了30余位知情人。
《焦培茂智趣当娘家》等文章就是采访他们的儿子写作的。我还把写成的每一篇文章在大街上读给乡亲们听,并征求意见。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写作的文章是真实的,是有据可查的,是经得起历史捡验的。
经过十个月的采访、考察、写作, 40余万字的《古镇—马镇》初稿完成。印刷40本,广泛征求意见。
我还为家乡做了一件好事。我懂得简单的乐谱知识,马镇的秧歌曲调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濒临消失,我就把焦锦记。焦九堂、焦贵喜等人请到家中,让他们演唱,我负责记谱,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请邓亮对乐谱进行了校对,秧歌曲调终于全部恢复原貌,得以保存流传。
我是一个享得了福,吃得了苦的人。单位里我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是相当优越和舒适的。马镇的写作条件异常艰苦,常人是想象不到的。一年半的写作过程中,我睡觉没有脱过衣服,什么时间困了,就歪到身子睡一会,醒来接着写。每天睡觉不超过四个小时。每天写作在18个小时以上。就是在春节期间也没有停笔。一切沉静在写作中。老婆陪伴我期间,心疼劝我保重身体,我因责任在身,一股强劲动力推动着我,丝毫没有一点倦意。马镇写作期间,白天我坐在一个木头墩上,趴在小方桌写作,晚上一盏台灯,一台缝纫机陪伴我写作,度过不眠之夜。在外地工作的焦风娥、焦永厚、焦占明、焦怀清、焦堂清探访中看到我的写作环境和条件都十分感慨。焦风娥还愿意免费为我提供一套办公用品,被我婉言相拒。
我的写作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年近九旬的母亲王直转在精神、生活给我大力支持,还提供亲历、了解的许多不为人知事件。三家弟弟也给与了帮助。妻子王玉珍有病在身,本来在咸阳养病,不顾家人劝说,毅然决然回到马镇照料我的生活起居。
我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注和帮助。我的本家弟弟杨云华(二军)
在探访中得知我想要一些关于我编导的文艺演出方面的音像资料时,就利用榆林市委检查马镇文化生活的时机,与神木电视台联系到马镇采访;正月初十是马镇年会,他在百忙之中专门回乡录照,提供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马镇镇政府、马镇中学工作的焦占伟、王向明提供了写作用品;焦登登提供了一本新华字典,这本新华字典在我写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焦德清对文稿进行了校对;杨俊丰提供了U盘;焦小刚用七天时间打出了初稿,焦喜军印制了40本初稿。
焦培杰、焦培健、焦德清、焦忠惠、焦永厚、焦占伟、王相明、王建郎等人提供了有关资料;焦培杰、焦过关、焦占明、焦培健、焦堂清、焦锦继、焦怀清、焦响明、焦九堂 焦公堂、焦拴堂等人对初稿进行了审核。
我的学生时任神木县政协主席的焦调瑜闻讯后,对初稿给与肯定和赞赏。并建议我和焦拖义联系,改为村志出版发行。
焦拖义是我的得意门生,我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有兄弟情谊。焦拖义时任神木县史志办主任。焦拖义高中毕业后就给高中代语文课。后来又在大学进修四年。县委做了多年秘书。他勤学上进,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妙笔生花。是神木县有名的才子,所以才堪当史志办主任重职。焦拖义看了我的《古镇—马镇》后,大喜过望,二人一拍即合。焦拖义决定在《古镇—马镇》基础上,完成马镇村志。
其实,焦拖义受马镇父老乡亲委托,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马镇村志》写作班子,也进行了分工。只是因为各有事业,只有焦买现完成了部分族谱征集工作。现在有了《古镇—马镇》,写村志就容易的多了。真是瞌睡送来枕头,所以焦拖义特别高兴,终于可以给马镇的父老乡亲有个交代。
2009年1月1日,在焦拖义的倡议和推动下《马镇村志》编委会成立。成立大会十分隆重,在梅苑宾馆举行,60余名马镇籍人员参加。编委会主任由马镇时任村长焦盛担任。编委会设立编辑组、资金筹集组、财务管理组。办公室,四个小组。编辑组有19名成员,除我而外,都是马镇当今文学上的精英。焦拖义任主编,我为主笔兼办公室主任。还有焦喜斌等三位副主编。资金筹集组有40名成员,焦喜斌、焦向明、焦占伟为组长,焦在康等9名副组长。并分设马镇组。府谷组、榆林组、东胜组四小组。分别由焦培杰、杨帮杰、焦乐义、 焦对明负责。资金筹集组当天就筹集资金22万元。财务管理组组长焦堂清,副组长焦占明、焦培杰。杨振东为会计,焦进学为出纳。都是退休老干部。编委会决定于2009年农历七月初一马镇古会时发行。
架子搭起来了,班子工明确,各司其职,资金有了保证,《马镇村志》开始步入正轨。我也结束了单独作战的写作生涯,有了固定的写作地点和生活保障。
编辑组在焦拖义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焦拖义根据志书的制式对《古镇—马镇》做了调整,删减。根据志书的要求和编委会成员的意见,新增加了许多内容。而且随着写作的深入,参与的人越看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写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出版时间紧迫。我只好加班加点,经常熬到晚上两三点才能休息。为了赶时间,加快进度,编委会雇佣了一名打字员配合我写作。有了打字员速度快了许多。可新的问题又出新了。首先是打字员用的是五笔输入法,速度快可错别字太多,这个女孩子文化水平不高,她只管打字,不管校对。这样就费了我不少时间。其次是她每天上班时间是八小时,按时上班按时下班。而我还有大部分时间空闲。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编委会定的时间肯定不能完成。为了弥补缺陷,我就偷偷在电脑上学打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学会了在电脑上打字,并且还学会了制表,美化图片。《马镇村志》中的大部分表格,图片就是我独立完成的。这样写作的进度大大加快了。为了保证《马镇村志》的质量,我写作的每一篇文章都让焦拖义审核,把关。焦拖义非常负责,每一篇文章都认真修改。焦拖义还亲自写了前言,后记和部分作品。每一稿写完就召集编辑组全体成员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完成后,由焦建国校对,经主编审核批准,印刷50份分发给有关人员和有关村庄,再广泛征求意见。我对族谱进行了重新整理,花费了大量时间。编辑组进行了五稿审议。西安印梓时焦拖义和我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马镇村志》按时出版发行。《马镇村志》全书40万字。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老少皆宜。《马镇村志》出版,填补了马镇历史的空白,虽有遗憾,但不失为一部信史。
我除写作而外兼任的办公室主任事物繁忙。办公室实际就我一个人。开会通知,会场布置,上下沟通,内外联系,人员接待,所有一切大小杂事均由我负责处理。
根据编委会要求和编辑组的分工,编辑组的许多成员都分担了具体任务,他们都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云华。他为《马镇村志》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提供了许多音像作品,找人打印了乐谱,提供了卫星地图、马镇地图的制作和气象资料,对《马镇村志》的排版做了改进建议,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媳妇为《马镇村志》打字、制表。突出奉献的还有焦培杰、焦占明、焦培健、焦堂清、、焦喜斌、焦建国、焦德清、焦怀清、焦在学、焦彦林、焦聘文、焦裕民等人。特别是焦培杰、、焦占明在资料的提供、质量把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镇村志》得以顺利出版发行,资金筹集组、财务管理组,功劳显赫。
资金筹集组在焦喜斌等人的带领下三次在神木县城举行集资大会,马镇,府谷,榆林、东胜小组也积极开展工作。马镇的父老乡亲及有马镇血统的男男女女纷纷解囊,慷慨捐款,共筹集资金453088元,除保证《马镇村志》的各项费用外还在马镇中心广场修建了气势磅礴的《功德亭》。剩余的六万元交给村委会。
财务管理组五名成员在焦堂清的领导下,精打细算,认真履职,保证了资金的合理运用。
修建《功德亭》中焦进学立了头功。他日夜操劳,一直在现场指挥,嗓子都哑了。
时任神木县副县长乔振民、物价局局长李军给与大力支持。、
《马镇村志》书名由时任县委书记郭宝成提写,时任县长雷正西、时任陕西省史志办刘主任作序。
《马镇村志》凝聚了全体编委会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得到了全体村民支持与配合。
《马镇村志》发行仪式很隆重。2000册《马镇村志》争相索取,一抢而空,得者为荣。《马镇村志》与焦海则《纪念碑》同一天举行。市、县、各乡镇领导都应邀出席。参加会议的有四五万人。是马镇历史上最隆重的盛会。
《马镇村志》出版发行圆了我的梦。我的两个夙愿全部实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马镇村志》出版发行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证明了团结就是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筱星星star 发表于 2016-3-11 14:38:4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我也最近在写我们村的,想想都头大!还好我们分工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16-3-11 17:21:3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这是一个大工程,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