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肯喝豆浆,急死了!”“我女朋友痛经,有什么办法?”“这护士戳针水平太差了,戳了几次都不行!”“下雨不想出去,能帮忙买早饭吗?”……这些不是朋友间的聊天,而都是打给110的电话。 端午小长假,也是公安民警分外忙碌的时候。面对大量事无巨细的类似来电诉求,110说:我们真的不堪重负! ![]() 事无巨细,非紧急类报警太多 警方介绍,110最早叫匪警电话,居民只有被偷、被抢才会打110。现在,不管大事小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拨打110。“有困难找警察”,已经固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以南京市为例,平均每天接报警情多达1万起,但其中不少是无效报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只蝙蝠飞进了女大学生宿舍,吓得4名女大学生每人打一遍110报警。接警员建议她们打开宿舍门,让蝙蝠飞出去,或者喊宿管员帮忙,但对方说她们不敢下床。 夜里11点,一市民打来电话,说她刚刚打车时计价器显示21元,但以前同样的路程都是20元,她不愿多付1元钱。 有一女士报警,说她刚和丈夫吵架,被丈夫关在门外了…… 接到此类电话,有的要靠接警员耐心细致的调解,有时民警还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更重要的是,打进非紧急电话的报警人时常纠缠不清,接警员要花费比正常报警多得多的时间解释,使得真正有急事的居民反而打不进电话。”张雪祥说。 ![]() 盼分流,有危难才该找警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强教授认为,公众遇到事就找110,既是对110的信任,也是一种心理依赖和路径依赖。同时也说明,公众对遇到情况如何找到相关部门解决不是很清楚,110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但110不是万能电话,警察也不是超人。南京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大队大队长焦亮表示,公众的求助找到对的人,既会节省自己的时间,更有可能得到圆满的答案。因此,比“有困难找警察”更应提倡的,是“有危难、急难找警察”。 “从‘有困难’到‘有危难’,一字之差,体现了警方服务的更精准表达。”王强说,“对于警方可提供的准确服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广泛知晓。”对此,警方介绍,公众遇到三种情况可毫不犹豫拨打110: 一是报警。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件,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等。 二是紧急求助。如发生溺水、坠楼、自杀等状况;老人、儿童以及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公众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需要立即救助的;涉及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需要公安机关先期紧急处置的。 三是投诉。主要涉及公安机关及其警察发生违法违纪、不履行法定职责等行为。 上述三种情况以外的事情,多半不在警察的职责范围。正因如此,河北、吉林、辽宁等地近期相继出台了给110“减负”“瘦身”的相关规定。5月1日起,河北110不再受理非警务报警,将更加专注于警务报警;最近,吉林省对减轻基层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负担进行专项治理,以减少无效报警和恶意扰警。 有困难,不找警察该找谁 如果有困难,不找警察,应该去找谁?警方表示,遇到非紧急类的情况,可向主管部门或行业的特服号码举报或申诉。 “其实,许多事情应该更多地通过社会化的服务,由专业力量来解决。”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副主任万红兵认为,有些事可以由小区的物管机构来承担,有些事可以让社区邻里中心或服务中心来完成,还有些事可以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操作。比如,过去警察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爬阳台帮居民开门,现在则有开锁公司来开门;居民家中有白蚁、蟑螂或马蜂窝等,现在可找专业的灭虫公司。“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你买单,应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