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早在2000年就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全球早逝的群体(就是过早去世的群体)中有47%的人是源于饮食失衡。我的临床总结是:常常吃客饭,渐渐入祠堂。我们的卫生部们对于全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也有过专项的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就指出,国民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肉类及脂类的消费过多,而谷类食品消费偏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许多常见病都与饮食密切相关。所以,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药食同源,饮食养生是中国人的创造。中国人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开始高度重视饮食养生。中医学认为所有食品都有寒热温凉之性,也有酸苦甘辛咸之味。( http://www.hfssxpx.com )不同的性味对身体脏腑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寒凉食品对热性体质有调节作用。寒性体质的人就要少用或不用,否则就会对你造成伤害。因此,食物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只有对每个人合适或不合适。再比如,苦味有泄热作用,虚寒之人就要慎用。 中医学强调的是药食同源,因为大家知道中药都是天然的东西,所以我们的食品当中有很多也是中药。只不过,能当成菜和粮食的,我们就不叫它是药,而是叫食物,但它具有食疗的作用。那么,不能当饭吃的,因为它的口味有些不好,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中药,所以药食是同源的。在养生或者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可以食疗再加药疗。 《黄帝内经》有过这样经典的提法,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谷,就是各种谷物、主食,它们具有调养脾胃的作用。果,就是水果的意思,具有多种维生素,可以帮助身体吸收足够的营养。肉类,各种牲畜禽类的肉,都有补益的作用,如果有信仰的问题,也可以多吃素食,但我们医生不提倡一点都不吃肉类,吃点肉一是为应付高强度的工作、学习;二是为身体补充营养。还有“五菜为充”,是用蔬菜来进行补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要不断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精气,使饮食化为更多气血。这样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我们身体的气血充盛和健康。 原文编辑 合肥小吃培训:http://www.hfssxp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