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 读《棋王》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居然也跟着感动,是一种很平静的感动,却把我的所有情感的泪腺全部都激活。仿佛突然明白了什么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生命。 阿城的作品《棋王》放在我的电脑里,一有空我就会看看。看棋王王一生的故事,其实也想看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让我们伤感的年代,然而在阿城的世界里没有激烈的口号,没有满街的大字报,没有飘满红旗的海洋。他的眼睛注视着这个社会,神思却飘向了那遥远的年代。人说阿城是第一个从虚假的激情文学中释放出来的一个作家,也是他让我们重温了传统文化平和冲淡宠辱不惊的和祥气息。在那个没有什么盼头的年代,吃饭的时候能多放点油水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于其他的事情想都不敢想。 王一生也不例外,他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子弟。全家的人的日子过得磕磕绊绊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是那个时代全社会的一个缩影。自然关于吃的话题就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话题。所以王一生特别关注吃的故事。就连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也当成了吃的故事,还严肃的批评了杰克伦敦的错误。我想当时如果“我”给他说说《红楼梦》的故事,那么中国这部史无前例的伟大著作也就是一部关于吃的书,而且是关于吃的最奢侈的书。红楼里面的那些人物估计除了刘姥姥外,都要被王一生戳着脊梁骨骂道祖宗十八代。可惜,在那个年代《红楼们》是禁书,是四旧,是不能出版的。 在火车上,王一生连一粒落在桌子上的米粒都不丢弃。吃的很精细,这类故事是放在关于吝啬鬼上面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一种我们说不出来的叹息。 按说,这种坏境下人是不能有什么想法的。有,也是关于吃的。可是王一生偏偏爱上了象棋,而且爱的不是一般。人们说他是“棋痴”,也就是除了下棋外,其他的事情都好像与他无关。他成了一个把自己关在象棋世界里面的囚徒。于是在不合时宜的年代里,王一生有了自己的追求,有了关于吃以外的话题。天地虽大,都在九宫之内,楚河汉界,两军对垒,拼的不止是棋艺,还有棋品,棋品连着人品。方寸之间,小小棋盘,让王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寄托。可是他母亲是个实在的人,下棋毕竟不能当饭吃。于是母亲不让王一生在下棋。只求他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几乎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想的,孩子平平安安稳稳妥妥的过一辈子,就是幸福。王一生只好听母亲的话,好好学习。可是学校里的那点事情对他来说,九牛动一毛就够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办?下棋。王一生的口头禅,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看过曹操的《短歌行》,其实他是挺别人的。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拾人牙慧。 拾人牙慧,是一件事。可下棋一点也不含糊。和马路棋手下棋,不过是最初的战场。后来,他认为马路上真正的高手不是很多。下不出名堂,所以就找各大城市里的名家下棋。这时就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王一生和一位同学的父亲下棋。那老同志据说是国内名手。摆了一副宋代残局让王一生下。王一生用不了半晌就替古人赢了这局。老同志看后说,愿意收王一生为徒弟。没想到王一生看他半天,就问他这局你走通了没有?老同志愣了一下,没有。既然没有,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这是王一生给他的回答。这句话让我感到了一种尊严,智慧的尊严,这种尊严和年龄无关。有人说过,尊严的感觉离天堂不远。 儒家尚正气,释教尚和气,道家尚青气。阿城崇尚道家,因此,他的故事叙述的不急不躁,四平八稳,处处透露着一股青气。可中国历史几千年,这能分的清?所以,在和气外,我们还看到一股包容世界万象的和气,也有着冲破世俗的正气。也正因为如此,作品的大背景,阶级斗争,知青生活,等等一系列血腥的东西,都被阿城淡化。淡出我们的视野,也淡出阿城的视野。阿城只看清了两件事,透过重重灾难,他发现人需要的是吃饱肚子。然后就是维系社会,维系人生的那点可以称之为“精神”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文化的东西。 王一生就是那个追求精神的人。在一个扭曲的社会里,打破文化表层所展示的现象,抽取出一个鲜活的面孔,铸以中华文化的精髓。然后穿破层层迷雾,直视今天的你,我,还有站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得人们。我们不得不给自己一个找一个走向生活的理由。王一生走向了自己的生活。她的也承认了儿子的生活,在她临终前送给了王一生一副棋。用牙刷做的棋,看到那。我的心里也想被什么抽了一下,隐隐有一种想哭的念头。阿城把一种很古的东西给激活了,就像他自己一样,看着王一生深黑的眼圈,廋绿的双腿。母亲去世了,却给了他一生的想念。这种念头伴着他的一生,包括在云南插队时的知青生活,也包括最后那次大战。友谊,母爱等等令人两眼发酸的东西时时出现在王一生的生活中。为了能让他参加比赛,大脚卵把自己祖传的一副乌木象棋送给了地区书记。他们什么都没有,但同时什么都有了。 最后的那场比赛,我看的惊心动魄。一人挑战九人,全是盲棋。这是一种近乎于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阿城依旧波澜不惊。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 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 ,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 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多年辛苦,几番努力,现在终于铸成一尊神。一尊棋魂。我们面对这尊象,满脸全是敬意 。到这里,阿城的热情也高涨,笔底渐渐出现光环。民族文化的巨大凝聚力一时铺满全场。那一个个挑战王一生的棋手,那一双双观战的眼睛,还有那个跑着来回传棋路的年轻人。在巴西,人们会以为这实在踢足球比赛,在巴黎人们以为是在开艺术品展览会。在世界各地,会有不同的结果。可是在中国,在一个大多人都被高层政治人物所忽悠的时候,还在坚持一点点可以称之为精神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的细节: 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喝一口水都如此“艰难”。 最后结果,大赛冠军老棋王只对王一生说:给老朽一个面子,和了吧?王一生在朋友的帮助下艰难的活动了一下身子,答应了棋王的要求,于是到此为止,真正的棋王走到了社会前面,走到了大众面前。她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母亲说的,断断续续的只说了五个字“妈,儿今天……妈——””虽然没有说完,但余音却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这里面有感动,却不是那种对苦难不屈服的感动,而是对一种生存方式的感动。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于他们生活的内容不同。王一生与其他人比起来,就出了吃喝拉撒以外就多了一条,他下棋,而且下的好。王一生的下棋生活,代表了阿城对中国千年文化的追随与认同。他渴望那种温暖的风徐徐吹过中华大地,吹醒多年的遗忘。正如钱穆先生在著作?国史大纲?里说,我们要对我们的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1984年,中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多年破坏,古老的文明不再。改革开放没有几年,新的文明还没有形成。在这个时候,阿城写了《棋王》。 如今时隔四分之一个世纪,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在一个黯然的夜晚,我把这篇文章看了足足好几遍。时间已是晚上2点,但是我没有睡意,大脑反而越来越清醒。但开着电脑,我怕影响舍友睡觉。只好想了个办法,把《棋王》从电脑里拷贝到手机里,我爬到被窝里继续看。没有想到的是看着看着,我心里隐隐有一丝不安。我居然真的睡不着了,开始想一些事情。 这几天我把自己禁锢于宿舍里面,过着一种近乎清教徒的生活。每天什么事情也不做,就是想让自己看看,在一种放任自流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我会想一些什么事情。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经历过的人,去过的地方等等。结果让我惊讶的是出现在我的大脑里面的却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土地,光秃秃的山,暗黄的大地上,那些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又从墓室里面爬了出来,挥动的臂膀走向一道道梁。雄壮的黄牛迈着脚步从田间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然后折回,有开始新一轮的轮回。不远处的烽火台又冒出了狼烟,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们祖先走过来的时代。正如阿城所说的,刘邦项羽,这些平日里在历史中耀武扬威的人物此刻突然暗淡,成了一个模糊的背影,看不清他们谁使刀,谁骑白马。这使我很恐慌,我惶恐我的记忆。虽然看不清了刘邦项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我却看清了很多以前我没有看清的东西,而这些没有看清的东西才是文明的真正落脚点,才是我们梦寐以求得真知。 他就像烙印一样深深的烙在每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