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每日话题] 数据调研曝大学生亲情沟通现状:“你别管我”最让父母心裂

阅读数:908  |   回复数:0
一只小马甲123 发表于 2016-10-17 10:27: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近一成大学新生疑似“妈宝”,会每天往家里打电话,近三成大学生会经常想家,七成网友不会主动与父亲沟通,也不会主动跟父母讨要生活费……易信刚刚发布的一项亲情沟通调研大数据显示,最让父母心裂的三句话,其中“你别管我”位居榜首。

  
   关于“与父母电话沟通频次”的数据显示,44%的大学生会与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话频次,26%的大学生每周会打多次电话,仅有7%的大学生每天给父母打电话。有27%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想家,47%的大学生表示时间久了才会想家;不太会想家的占比18%,仅有8%的大学生表示应该更独立,不会想家。
  在沟通倾向上,67%的大学生会优先选择与母亲沟通。95后网友“牧童”表示:“给家里打电话如果是爸爸接的,会说‘爸,我妈呢?’”七成网友不会主动跟父亲闲聊。
  网友还评选出最让父母心裂的五句话,按排名分别是:
NO.1你别管我。NO.2我在忙,没空。NO.3不回家了。NO.4 说了你也不懂。NO.5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大学生给父母打电话能聊多久?易信调研数据显示,50%的大学生与父母通话时长控制在6~10分钟;33.3%大学生与父母通话时长在11~30分钟,11.1%的大学生与父母能聊半小时以上,仅有5.6%的大学生与父母通话时长在5分钟以内。
  大学生给家里打电话都聊些什么呢?数据显示,21%的大学生会跟父母聊学习近况,22%的大学生则会谈起学校里的有趣经历,14%的聊天内容偏向闲话家常,有30%的大学生聊天会涉及生活费相关问题。

  这则新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指责大学生亲情淡漠,没有人情味。易信发布的亲情沟通调查大数据的确指出了大学生和父母沟通中的部分问题,“你别管我”对父母的伤害也是大学生必须承认并反思的,父母是赐予我们生命的人,也是最无私爱着我们的人,大学生理应学会关怀体贴父母,而不是随意说出“你别管我”、“我在忙,没空”、“不回家了”类似这样的话语令父母心寒。
  但是不是在那些失败的亲子沟通中只有孩子有问题呢?易信有没有整理过最让孩子难受的几句话?造成亲子沟通现状的问题绝不仅仅只出现在孩子身上,为人父母的也应该回想下平时自己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
  首先,虽然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在我国大部分家庭的父母的亲子观念中仍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影子,家长要有家长的威严,孩子就应该服从父母的管教。而孩子呢?那是有着网络伴随其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观念中更多的是自由平等和独立。于是在双方的沟通中就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喊着“你就听我的,我是为你好……”,而另一边则表示“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请尊重我的选择……”

  多次不愉快的谈话发展到后来孩子就总以“你别管我”来搪塞父母。的确,孩子有错,不该随便说那些让父母伤心的话,但父母也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管得太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知道,大学生既是父母的子女,也是有独立人格的青年,进入大学的他们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他们有太多太多想要做的事,想不用依靠父母,想要独立,想要被认可……而要实现这些想法,其实他们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有时候“在忙”可能是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你别管我”也可能是因为想法不被父母认可无意间脱口而出的,但是却被父母过度解读。
  再者,其实孩子的说话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家长们在家里是如何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的?有没有不耐烦的表现呢?包括家庭氛围在内这些也是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子女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双方在沟通中有问题时需要反思的不应该只是一方,身为子女的大学生应该反思,父母也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再者,正如龙应台写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亲子关系需要重视,但不应该被“多久打一次电话”、“每次电话打几分钟”这样的问题而限制甚至是误导了亲情的表达方式。不管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我们都应给予对方的选择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