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今天是9月18日,78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侵占中国东北,拉开了中日两国长达14年的对抗。抗日战争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死对决,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刻骨铭心的痛苦。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已经70余年了,然而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永远都不会结束,世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了.是研究便有争鸣,于是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便出现了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对那场70余年前的战争虽然未能亲身经历,然感同身受,刻骨铭心。对战争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由得也想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见识,希望能与有志者共同商榷. 是谁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一般人得中国人看了这个问题可能会感到奇怪,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中国人.然而这却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日本从来都不承认是中国打败了他们,他们只承认是被美苏打败的.世界上也有很多人这样认为,甚至中国也有许多人这样认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呢?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有三: (1)日本是当时的世界强国,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远远强于中国,积贫积弱且内忧外患不断的中国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战争初期中国正面战场的节节胜败退也说明了这一点;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依赖美国和盟国的大力援助而维持和进行的,如果没有盟国的援助中国根本无法坚持长久的抗日战争; (3)太平洋战争及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在长崎、广岛投放的原子弹对战争的胜利和结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让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些问题. 日本不承认是被中国打败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数典忘祖的日本人从骨子里瞧不起中国。美国及西方列强称中国为“东亚病夫”,而日本则干脆称中国为“支那”,这个印度等国对中国的古老称谓,到了日本人的眼里嘴里便有了明显的鄙视的意味。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全盘西化,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并在1875年的朝鲜争端和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重创大清国,中日海战更是彻底摧毁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从那时起嚣张狂妄的日本便再也不拿正眼瞧中国,在那些目空一切的日本人眼里收拾中国从来都是小菜一碟。侵略扩张野心极度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战争开始之前,狂妄地叫嚣要在三个月之内解决中国问题。战争最终失败,那些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内心是极为不甘的,他们认为是世界联合起来打败了日本,厚颜无耻得他们甚至感觉虽败犹荣。承认是被手下败将的中国打败,他们感觉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日本不愿意承认是被中国打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承认被中国打败亦即表明中国打不败日本,日本虽然战败了,但他们还是比中国强大。那么,日本为什么如此在乎是否比中国强大呢?日本潜意识中将中国视为他们的第一个对手,是他们妄想称雄世界的第一个对手,称雄亚洲的唯一对手,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比中国强大他们就有称雄世界的可能,否则,连亚洲都冲不出去,何谈称雄世界?因此日本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不如中国.然则,这不过是一种竭斯底里得Z·W吧了,暴露出的是大和民族根深蒂固的劣性----强盗的本质。他们根本不会从内心深处反省侵略战争的罪恶性和他们对整个人类所犯下的罪行。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比中国强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把这句话放到侵略与被侵略战争中衡量,这本身就是一句废话。如果中国比日本强大日本还敢侵略中国吗?从来都是强欺弱,有谁见过弱欺强?但是,军事和经济实力并不是决定两国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这是常识性问题.战争的胜负和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战争的性质、国际国内环境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仅凭日本军事经济实力比中国强大就认定日本可以打败中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毕竟,中国还拥有日本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状况和军事科技来衡量,这两个因素对战争的进程和最后胜负起到了十分重要、甚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说明了敌我军事力量的悬殊。日军海陆空齐全,武器装备先进精良,机械化程度高,在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长期熏陶下的日本士兵战斗**狂热、高涨,这些都是中国军队所不及的。在日军倾全力进攻之下,中国想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是有抵抗的撤退,以空间换取时间,进行持久战争。于是,战争初期便出现了华北失守、上海失守、南京失守、武汉失守……。***军队在战争初期的“节节败退”当然与***军队保存实力等原因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战略撤退。 其次是战略战术的体现。战争初期,日军采取南北夹击的态势,一面从东北破关而入,直扑华北,一面重兵进攻上海,企图拿下上海后溯江而上,从而实现两路大军会师中原的战略意图。中国根据日军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调集重兵于上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成功的将华北战场和日本国内的大量军队吸引到了淞沪战场,然后有计划的撤退,从而将大量的日军陷于江南水乡之中,使其机械化部队无法施展,有效地消耗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后来的战事证明了这一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军事撤退一方面是因为防守方没有条件进行有效的阵地阻击战,另一方面是战略战术的体现,它不同于败退溃退,是有计划的军事行动。同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也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撤退,即敦刻而克大撤退和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的大撤退。敦刻而克撤退为英法等盟军保存了宝贵的反击德军的有生力量,苏军的撤退既为他们保存了实力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军事撤退,一方面保存了防守方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为防守方积蓄力量伺机反击赢得了时间,同时拉长了进攻方的战线,造成进攻方的兵力分散和补给困难,为其最后败亡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撤退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象中国、前苏联这样军事力量相对弱小而又幅员辽阔的国家,撤退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战略战术。 将抗日战争初期***部队正面战场的后撤,说成是完全的溃退甚至败逃是不恰当的,它也并不表明中国军队毫无抵抗能力,更不是不堪一击。 现在再来谈谈二战时盟国对中国的援助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战争,前后共有57个国家卷入其中,主要战场按地域划分有五:苏德战场、中国战场、北非和西南欧战场、太平洋战场和远东战场。参战国家分为两大阵营——由47个国家组成的同盟国和由10个国家组成的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局部战争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是全世界范围内两大阵营的整体对抗,因此各个战场既是分隔的,同时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息息相关。 支撑亚洲战场的主要国家无疑是中国,撇开国际援助不谈,可以说是中国在独立支撑着亚洲战场,其他周边小国那才真的是不堪一击。战争比拼的是国家间的整体实力,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军工生产制造能力是不足以支撑战争的,所以必须向外购买**或接受国际援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同盟国对中国的援助呢?前面讲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既是同盟国就有相互支持和援助的责任和义务。救人亦即救己,助人亦即助己。支持和援助中国从本质上讲就是支持和援助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几十个国家搅在一起,根本就无法分清你我,每个国家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联合在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又如何能够计较和算得清哪个国家贡献的人力或物力多还是少?中国并非坐等国际援助,而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了整个民族的人力和物力的潜能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尽最大努力后仍然力有不逮而接受国际援助这是理所应当的。欧美发达国家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援助中国,所以他们应该不分彼此尽力援助中国战场。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同盟国不肯援助中国,中国因无法独立抗击日本而战败或投降日本,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可以想象得到,日军必将长趋西进,从中国的东北和新疆同时进攻苏联,而苏联在德日两大元凶的联手夹击之下必将迅速土崩瓦解。德日会师后,剑锋直指南下,进而横扫欧洲大陆,大半个世界都将在法西斯的铁蹄蹂躏之下痛苦地呻吟,如此后果是谁也不敢想象的。所以说,援助中国即是援助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此话一点也不为过。 |
本帖最后由 smlgq 于 2009-9-18 14:29 编辑 我们从同盟的角度分析思考国际援助的同时,还应该有更深远的考虑。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分析探究各个时期同盟国对中国的援助情况,可以看出盟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完全是无私的,是狭隘自私的或者说带有深刻的功利性。盟国对中国的援助主要来至美国,因为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且本土远离战争中心。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是打得如火如荼,尽管焦头烂额的英法等国多次请求美国参战,但美国始终无动于衷,一直作壁上观,隔岸观虎斗。不但如此,美国还大发战争横财,将大量的**不分同盟轴心卖给各个参战国,从中获取了数不清的巨额利润,美国战后经济的腾飞与此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将大量的石油卖给日本,帮助日本的飞机轰炸中国的妇女儿童的同时,在1941年的夏天,美国总统罗斯福还在讲话中得意洋洋宣称这种助纣为虐、大发不义之财政策的成功。不料报应立至——同年12月7日便遭受当头重击——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致命打击。美国再也不能置身事外,立即对日宣战,中美有了共同的敌人。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获得极大成功,始是,美国对华援助源源而至。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5年9月结束,历时6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9月,历时14年之久。而美国对华援助始于1943年,之前国际对华援助是非常有限的。而在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对中国的抗战世界上基本无人过问。不是欧洲战火燃起,西方国家谁会理睬中国的抗战?不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又企会援助中国?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对华援助的功利性,看出国际关系中一切以本国利益为中心的现实性,看出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形式的帮助都不可能是无尚的,也不是靠乞求可以得来的。可怜蒋介石从一开始便将满腔希望寄予美英等国的调停上,结果却是一误再误,白白地丢失了东三省,让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北,从而有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立脚之地. 中国抗战后期的国际援助对中国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确凿的事实,中国人民应该感激他们,但这种感激应该是理智的,不应盲目而失去分寸。 毫无疑问,中国的抗日战争最主要的依靠的当然是中国自己。 现在再谈谈太平洋战争和苏联出兵东北以及美国的原子弹。 就在美国为其大发战争横财而洋洋得意之时,其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被日本空军偷袭而损失惨重。这当头一棒直打的山姥大叔又惊又痛,恼羞成怒,立即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对日作战主要在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先看一组关于日军在二战的死亡数字,美国公布的数字为日军共死亡士兵185万,其中美英击毙120万,中国击毙44万;中国公布的数字为中国击毙日军150万,美英击毙23万。两组数字相差太悬殊,这是中美两国互相争功的结果,估计两组数字都有水份。且不管那组数字更接近实际,假设美国在二战中消灭的日军比中国多,那么是不是就说明美国在抗日战争中比中国贡献大呢?我认为这样简单地看问题有失之偏颇之嫌。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开始中日较量已逾10年,当初三个月**的狂言早已不值一哂,日军深深陷身于中国战场这个巨大的泥淖中,欲进不能,欲退不得,而长期的穷兵渎武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破坏,日本已是内外交困,频临崩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为了夺占美英荷等国在太平洋的利益,摆脱困难的处境遂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如果日本顺利解决中国问题他还会挑起太平洋战争吗?正是中国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使日本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日本才会有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狗急跳墙之举。有前因才有后果,将战争分隔开来看是不恰当的。 关于苏联,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曾经的同志加兄弟关系,很多人便认为苏联历来对中国都是友好的,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且不说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多少土地,即便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待中国和美欧其他列强没有任何两样,其恶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苏联出兵东北斯大林便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1)承认外**立;(2)大连开为国际商港,苏联有优惠权利;(3)苏联租借旅顺港为海军基地;(4)中东、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为得就是收复失地,在寸土尚未收回之时,却要将1565000平方公里的外蒙割让出去,将来从日本手中收回东三省却又要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无疑是在中国流血的伤口上再割一刀,是多么残忍的事。斯大林丝毫不理会中国的痛苦,蛮横而又傲慢无礼地对据理申辩的中国代表宋子文、蒋经国说:“倘使你的国家有力量,自己可以打倒日本,我自然不会提条件。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直待中国满足其所有条件,苏联才于1945年8月8日宣布对日作战。其实,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还有更深的目的,那就是增加战后与美国争夺在日本和亚洲利益的筹码。如此,对于苏联出兵东北,中国还需要感激他们多少?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对于美国使用原子弹,战后的评论基本上是反对的。因为穷途末路的日本即便不使用原子弹也支撑不了多久,根本没必要动用原子弹杀害几十万贫民百姓。其实,美国动用原子弹与其说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还不如说是在向世界各国炫耀武力。美国实际是在打黄牛惊黑牛,是在告诉世界,他们已拥有威力无比的原子弹,美国今后就是世界当然的霸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抗日战争中,美国也好,苏联也吧,在消灭法西斯日本的共同前提下却是各怀心事。可以这样说,在抗日战争中美苏的所做所为并非完全出于帮助中国,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当然,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帮助了中国,毕竟日本首先侵略的是中国,如果没有盟国的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也将更加艰苦卓绝。 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抗日战争,对于其胜利,各同盟国特别是中苏美英等参战国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世界人**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也无需在乎日本是否承认是中国打败了他们。各国无须为了谁的功劳大、贡献大而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那样岂非太无气量?然而,就抗日战争而言,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最大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历时14年之久,共伤亡军民1800万(其中士兵148万),直接经济损失逾1000万美元. 接下来,我还想展开另一个话题——中国能否独立打败日本侵略者? 日本究竟能不能打败中国?从理论上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从理论上讲日本怎样才能够打败中国呢?日本要想打败中国起码要达到或具备以下条件: (1)优势的兵力。最少应有两倍于中国的兵力; (2)数量充足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 (3)最有利的时机; (4)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我没有找到1937年中国军队兵力人数,但我想起码在100万以上,而日本在1937年的总兵力人数是108.4万,在数量上日军并不占优,更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武器装备上日军的主要优势在空军上,但就整体而言,日军并不具备使中国军队无法相抗的优势。从军事理论上讲,日本想凭借上述实力打败中国军队其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一场有把握的战争应是战前在理论上某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后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可能有较大的取胜的可能。显然,日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犯有严重的错误。目空一切的日本犯有严重的轻视对手的错误,从而没能够正确地估量中国军队的实力。他们只是狂妄地叫喊要在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完备的策略。那么,日本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指导思想呢? (1)高度重视中国问题,不能有丝毫的轻敌思想; (2)要有破釜沉舟,鱼死网破的勇气; (3)全力以赴,动员全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一开始便全力进攻,不留余力; (4)速战速决,迅速解决问题。 然而,日本做不到这些,以上四条他们基本上都做不到。直到1945年在局势岌岌可危时才有了破釜沉舟,鱼死网破的勇气,才在全国征召兵力719.3万人,然而时过境迁,为时已晚。实际上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日本也不可能做到以上四点,所以实际上日本不可能打败中国。 如果由中国独立对抗日本的侵略,那么,只要中国能够顶住日军最初的疯狂进攻,成功将战争拖入持久战,中国最终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只要中国一开始能够避免被日军大量消灭有生力量,大踏步后撤,将日军成功引入内地,那么,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即便日本举国全迁过来也守不住所有的地方。而以中国人口之多,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和使用广大人民的力量,遍地开花,最后一定可以将日寇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如果由中国独立抗击日本,战争必定会更加艰苦,时间也会拖的更久,中国的损失也必将更大。如果战争的时间拖的更长,则**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力量也必将更加壮大。 |
首先,我要说楼主是位有识青年。 再次,我和**来这里的目的一样,给楼主顶贴。因为我对这个也不感冒,而且我现在都记忆犹新。初二的时候考历史被老师逮到,拿着历史书砸在我脑袋上的情景,从那以后我对历史就像对那个婆姨老师一样,深恶痛绝,我的历史再就没有及格过。但是,不了解历史不代表我不知道中国成立的艰辛。 最后,我想说我只是个很普通的人,我对历史不感冒,但是我看历史电影;我对足球报道不了解,但是我踢足球;我不知道国家队谁的羽毛球打的好,但是我的打的挺好;我只是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我过着自己的生活,我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很简单的生活。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