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居全国百强县第36位的神木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然而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神木县委、县***丝毫没有放松对农业的重视,通过科技引领加大投入,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主线、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牧业的发展,使农牧业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关注神木发展成就的人都会发现,在“十一五”时期,关于神木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建设和科技兴农成果的报道,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一区七园十村”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神木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工程的主力军,***的高投入为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十一五”时期,神木县投入强农惠农的资金总量就高达8亿多元,这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是不曾有过的。4000亩设施农业、13000套的补贴农机、七个高标准示范园区、10个高规格“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个多面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新局面在神木已经形成。 近年来,神木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制定了全县农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建设“一区七园十村”(即一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神木旱作农业示范园、神木县四卜树现代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园等七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和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辐射带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和业务技术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神木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发展格局渐趋合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以玉米、小杂粮、马铃薯、大漠蔬菜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十一五”期间,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神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至201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粮食总产16万吨,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13公斤,单产比“十五”末提高了14%。在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中,连续3年创出了4项全国纪录和9项全省、全市一流生产水平。 ——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至2010年,神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5000亩,总产达到6万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40%和55%,其中温室大棚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比“十五”末增长312%,显现出高技术生产、工厂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良好势头。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至2010年底,神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农机化率达到35%。农机作业面积达26万亩,其中农机播种面积18万亩,农机收割面积2万亩,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42%、260%、100%。全县创建农机示范乡2个,农机示范村20个,农机合作组织6个。 ——农业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神木县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1000座,产气率70%,推广节柴灶1500套、气化灶550套、太阳能灶4000余套、大中型沼气池21处,大大方便了广大农民饮食、卫生、供热使用。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万多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5万人,培训就业率达85%,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素质。全县629个行政村,村村都建起了信息综合服务站,开通了“神木农业信息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通道。 ——农业保障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以节本增效为主要目的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正在全县范围内顺利实施。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及检疫工作逐年有序开展,确保将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科学预测和综合防治降到最低限度。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得到了有效管理及监督。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农业综合措施的推行,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2010年,神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2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 神木县农业局负责人认为,“十一五”期间,是神木县农业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每年上一个台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农业产值绝对值增加,综合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种种新突破带来各种新变化,高起点、快节奏、全方位成为神木农业人唤起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的共识。在克服各种自然灾害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自加压力、自找动力、自定目标,全系统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的努力极为艰辛,取得的成绩颇为不易,积累的经验尤为珍贵,分别受到省***、省市农业厅局、县委县***多项表彰奖励和充分肯定,真正做到了条条里面当先进,块块里面有影响。 据了解,神木县在“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已经制定好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在“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一区七园十村”的基础上延伸制定出“一区十园百社”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布局。神木县将在今后的五年时间里,紧紧围绕“工业化富裕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城镇化繁荣农村”的发展原则,以“上规模、调结构、抓时差、建市场”为抓手,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奋斗目标,通过高产创建、“一区十园百社”建设、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一村一品”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多种扶持渠道,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再上台阶,让神木的农业处处体现“现代、特色”,让神木的农村处处呈现着“欣欣向荣”。要按照“五个神木”建设的总要求,努力做好强化民生建设,推动社会资源向农业产业集聚,在现代特色农业上突破;强化创新建设,激活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活力,在农业提质增效上突破;强化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环保安全农业,在发展有机农产品上取得突破;强化民主建设,增强依法行政公信力,在依法行政上突破;强化人文建设,提高干部群众基本素质,在为民服务上突破。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一区十园百社”基础工程建设。 按照“十二五”规划,神木县将继续坚持***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回报的标准,重点抓好尔林兔万亩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丰禾生态、盛园绿色蔬菜、马镇绿色果园、金元绿色蔬菜、赵家沟旱作农业、陕北民俗、王家洼小杂粮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神木黄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工程。要在截至目前累计建成3个农机示范镇,28个农机示范村,608户农机示范户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机示范镇、村、户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要确保全县米袋子充足、菜园子直通菜篮子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抓好粮油高产创建和设施农业大发展。同时,加快县、乡、村三级质检中心建设,逐步完善监管、标准、检测、认证和应急“五大体系”,提高执法监督、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服务指导等“五大能力”。 神木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总产3.2亿斤以上。“一区十园百社”建设工程要全面落实,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遍布神木农村,特色农产品基地星罗棋布。到“十二五”末,全县小杂粮面积稳定在40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面积达到80%,玉米播种面积发展到20万亩,马铃薯面积达到18万亩,大漠蔬菜面积达到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9000元。到那时,神木农村一定会是一派“现代特色铺富路、“欣欣向荣话和谐”的景象。 现代畜牧业撑起百姓增收致富“一片天” 在神木农村的山坡上,除了收割后留下的庄稼秆就是正在发黄的草和树,虽然是冬季,可是在这里很难见到山坡上有羊群。坐落在农村整齐且体现陕北特色的平行建筑里不时发出羊咩、牛叫、鸡鸣的声音,这里便是畜牧养殖基地,舍饲养殖已经在神木大地蔚然成风,神木的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已经走在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轨道。陪同笔者深入采访的神木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这是封山禁牧的结果,神木的畜牧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时期,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神木县畜牧业排除了生猪价格持续走低,问题乳粉引发奶牛养殖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抢抓省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畜牧业的大好机遇,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奶牛、肉牛、肉羊、绒羊、生猪五大产业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地建设、畜种改良、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努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彰显了“现代特色”这一特点,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初步建成了具有“草业奠基、动检保障、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 ——草业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时期,神木县大规模实施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每年安排15万亩以上人工种草。五年时间,全县草地面积发展到720.9万亩,其中天然草地510万亩(可利用面积250万亩),人工草地172万亩,草资源总量增长24%,草场载畜量提高到200多万只羊单位。 ——畜禽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神木县累计引入红安格斯、丹麦红、利木赞、秦川牛等种公牛265头,引进冷冻精液2000支,改良黄牛3.55万头,肉牛三元杂交改良率达到58%;引进白绒山羊13371只,绒山羊细管精液500支,改良白绒山羊42.78万只,改良率达到75%;引进肉用种羊1767只,改良肉羊9477只,肉羊改良率累计达到55%;引进奶牛细管精液30990支,改良奶牛1.7万头,奶牛良种率达到90%;引进种鸡11000只,种猪5000多头。 ——现代特色畜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时期,神木县畜牧产业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打通模式障碍,把产业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示范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推进畜牧业的区域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现代特色畜牧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400多家,示范户3000多户;建成10万只养羊大镇4个,万头养猪村3个,万头养猪场2个,千头养牛场2个,万只以上养鸡场10个;建成年加工10万吨牧草生产线1条,年加工120吨无毛绒生产线1条,梅花鹿、鸵鸟、野鸡、信鸽、大雁等一大批珍禽养殖基地陆续建成。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时期,神木县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畜牧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服务网络,建成县级标准化实验室。在品种改良、标准化饲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县分区域设立了19个牛羊人工授精站(点),聘用村级防疫人员328名,形成了“良种场+人工授精站(点)+养殖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的提高。“十一五”时期,神木县建成定点屠宰场5个,21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实行产地检疫,对牲畜交易、调运、屠宰全程监管,动物产地检疫率达到80%以上,上市肉检疫率达到100%。 ——畜牧业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神木县畜牧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上海农昊生物技术研究所、榆林学院动物生命科学学院等科研院校与研究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和联合攻关意向,主持完成了“肉牛三元杂交效果与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和“绵羊肉用改良与肥羔生产”两个项目,分别获2005、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草·羊一体化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获2007年度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010年建成了省级畜牧科技示范园专家大院,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林为首席专家,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周占琴、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屈雷教授为技术专家。 专家大院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体细胞克隆绒山羊技术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国首例陕北绒山羊体细胞克隆羊在神木县畜牧科技示范园降生。同时,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榆林学院合作的5种猪繁殖障碍性病毒性疾病的多重PCR检测项目,已采集仔猪全身组织病料360份、成年猪病料600份,进入实验室检测阶段,项目完成后,为全县猪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对于过去的五年时间,神木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给予这样的概括:五年时间,神木县初步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高原特点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五年累计实现畜牧业产值32.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5%,畜牧业的人均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40%增长到2010年的55%。因此说,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神木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现代畜牧产业撑起了百姓增收致富“一片天”。 据了解,神木县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实施扶农助农工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县畜牧养殖业要努力实现“科技兴牧、牧业富民”目标。为此,该县将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上取得突破。神木县计划每年完****工种草15万亩,配置大、中、小型饲草加工机具500台,抓10个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示范场,每年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 二是在疫病防控上取得突破。做好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应急物资储备,每年开展春秋两季动物免疫注射、防疫督查、验收工作。组织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及无害化处理、抗体监测。开展“绵羊与山羊***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分离鉴定”、“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猪繁殖障碍性病毒性疾病的多重PCR检测”。建立尔林兔、大保当、中鸡、大柳塔、万镇、贺家川、沙峁、马镇等8个疫情测报站。进一步完善全县动物防疫体系,确保防疫密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三是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上取得突破。严格畜产品检疫,产地检疫示范点建设覆盖全县,加强屠宰检疫规范化建设,病害肉类处理率达到100%。加强防疫监督和饲料兽药监督,每年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3次,做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全县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是通过抓点示范,在规模种养和现代特色畜牧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榆神府路、包茂高速引线、麻锦路、锦大路、神盘路、神解、乔万、解太、大店路等县乡骨干道路打造精品示范样板,力争创建2个省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5个畜牧养殖园区,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成中鸡万只白绒山羊示范园,3个万头养猪场、2个千头奶牛场、10个3000头以上养猪场,20个千只养羊示范场,10个万只标准化养鸡场,5个万只种兔场,扶持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0户以上。每年引进高产奶牛精液800支,引进优质肉用种公牛50头,引进肉用绵羊400只,引进白绒山羊种羊2000只。 五是在保障体系建设和科技合作创新上取得突破。在五年时间里,建成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中心和神盘公路动物检疫站,为县、乡镇兽医站充实专业人员30名以上。进一步充实专家大院技术力量,完成“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项目”、“高产绒量转基因绒山羊新品种培育项目”,完成“农牧交错地域羔羊育肥新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项目,培育陕北肉羊新品种,大力推广白绒山羊增绒技术,全县绒山羊产绒平均水平达到500g以上。 神木县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神木县畜牧养殖业要以“上规模、抓示范、强科技、重特色”为基本原则,以“以点带面、以面带线、点面线协调发展”为产业发展布局、以“粮草畜、草畜、猪沼菜”为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现代特色畜牧业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全县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200万亩,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奶牛存栏达到1万头,肉牛存栏达到6万头,羊子存栏达到100万只,兔存栏达到1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7850吨,禽蛋产量达到9000吨,奶类产量达到34955吨,羊绒产量达到281吨,羊毛产量达到1386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努力实现“科技兴牧、牧业富民”的宏伟目标。(转)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