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厂商越来越浮躁,还是现在的汽车脾气越来越火爆,在街头在小区在高速公路上,汽车自燃已经不再是耸人听闻的新闻,高贵如奔驰宝马、平民如吉利比亚迪,不管是轿车还是越野车,不管是新车还是旧车,都有可能成为密集的汽车自燃新闻中的主角。问题是,汽车自燃了,车主向谁去喊冤呢? 尤其是尚处在保修期内的车,车座还没坐热乎,车就着了,让车主情何又堪!车烧得面目全非,已然让车主心碎,如果厂商又一口咬定一切后果自负,车主基本就崩溃了。 某汽车投诉网站的数据显示:2011年接到的近百宗自燃案例中,78%发生在保修期内,其中,一个月内自燃的占12%以上,磨合期内自燃的占据19%。那些没改装,又老老实实按时到厂家4S保养的自燃车辆,厂家会认账吗?即使这样,得到厂家赔偿的不足一半,获得维修的仅16%,尚未处理完毕的投诉占41%。 大部分的汽车自燃投诉发生在保修期内,并不能说明新车自燃率比旧车高,这不合情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如果保修期内的车自燃了,车主觉得厂商应该负责,遇到厂商扯皮时,就会愤而投诉。车子出保后,车主感觉索赔无望,再倒霉的事也只能自己扛了。 保修期内的新车自燃,如果是汽车质量缺陷引发,从道理上没什么好说的,厂家直接赔给人家一辆新车就完了。其实,这样人家都不见得乐意,万一你这车就是有自燃隐患,又着了怎么办? 不是没有这种悲催的案例。据媒体报道,2011年11月,江苏靖江消费者周先生购买了一辆起亚福瑞迪轿车,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新车便在停放时发生了自燃事件。由于警方认定自燃事件与人为因素无关,通过与厂家和4S店反复交涉,几经周折,周先生在今年1月末终于拿到了一辆厂家赔偿的新车。没想到的是,14天后,这辆行程仅千余公里的福瑞迪新车再次自燃焚毁。 好在周先生吃一堑长一智,这第二辆车他向保险公司投保了“自燃险”,保险公司会赔偿他的损失——但不是全部,而是裸车。周先生于是又想到了厂商,想找他们补齐税费啥的损失,但这次厂方答复:“除非拿出车辆本身有质量问题的检测报告”。 相信梅开二度之后,周先生不会再有勇气和信心再选择第三辆起亚福瑞迪了。周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汽车自燃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只要隐患存在,再次中奖的机会并非没有。问题是,厂商赔用户一辆新车已经觉得是天大的委屈了,却从没想想,用户拿到一台新车就算捡到便宜了?如果起火隐患并没有排除,客户的安全和利益有什么保障?厂商在赔付一台新车的同时,是不是该向客户保证隐患已经排除,并支付一笔像样的精神安慰金? 想得太美了。在现实中,保修期内的新车如果自燃,别说其它的,能够拿到厂商的赔偿也会十分困难。要不是找消协找工商,再到4S店一哭一闹三上吊,几乎没有厂商会主动跟你协商赔偿的事情。即使什么招儿都使了,还是有一多半车主被厂商拒绝赔偿。拒绝的理由很简单:“除非拿出车辆本身有质量问题的检测报告”。 据说法律上有个规定叫“谁主张、谁举证”。汽车厂商就是吃定了这一条,知道车主一般拿不出专业权威的检测报告,证明是汽车质量问题引发的自燃。 车子自燃后,车主一般都能拿到公安消防部门的一张火灾原因证明,上面的内容除了排除人为纵火的可能外,还会有“不排除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之类比较模糊的结论。地方上的消防队主要工作是救火,鉴定一辆车具体的起火原因不太专业,一般只会做出大致的推测。 面对消防队的证明,厂商往往理直气壮地指出其语焉不详,偶尔有写得比较具体的,厂商又理直气壮地指出,消防队的结论不权威,应另找专业机构重新鉴定。 谁是专业鉴定机构呢?全国也就那么两三家,鉴定费用也很高。想到此节,车主往往知难而退。汽车厂商摸着了车主的软肋,会诚恳地建议双方搁置争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我最近刚刚目睹了一次厂家跟车主的谈判。张先生去年10月份买了辆大众捷达,此车今年4月份在行驶过程中自燃,总行驶里程也只有9000多公里。消防部门出具的证明中,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结论为“不排除线路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张先生据此向4S店提出交涉,要求赔偿,遭到拒绝,此间发生了一些“过度维权”的事情,终于惊动了一汽大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