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微笑,一个星期了。其实每天都在关注着你,只是我的出现必然是成为“打扰”,只有不去探访。可曾知道,其实,这是写给你的情书。 转眼从回来已经两个月了,不愿动笔。虽时常回想,可那些为写游记而刻意记录在脑海中的“点滴”和站在5000m海拔的雪地,想一个人的幸福感已然模糊。而这模糊和余下的才是我要写的吧: 大概去过西 藏的人,都会有太多的感悟,即便是走马观花的浏览,只要他曾在那川流的人潮中驻足片刻。话说西 藏,总会与俗世、净土、厌倦与天堂挂钩,厌倦的是当下的俗世,追求的是西 藏的净土。 我更相信,它是一个图腾。 去西 藏前,想起的最多的总是六世多情的诗文:“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到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地,不为觐见,只为贴近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今生途中与你相见。”谁想,它曾感到过多少人。无法想象,佛与情丝的纠葛。或许,是因为仓央嘉搭的自由空灵,或许是因为这片土地太高,高的接近天堂。 其实刚去西 藏的前几天,总是被那云雾缭绕的山尖,纯色广袤的蓝天,肃穆雄壮的灵塔,翻飞的经幡,静淌的湖水给迷住了,于是拿着新买的相机不论角度,不论光线,不论饱和度的一顿乱拍。 走马观花的穿过了大昭寺、布达拉宫......在相机几次因为内存不足而停止工作时,才幡然想起,自己的“朝圣”之旅视乎还未开始,于是,在从林芝回来之后的第二日,便静静的再次来到了大昭寺...... 按照信徒们朝圣的顺序,在去布 达拉宫之前,都会在大昭寺转经一圈,然后进寺庙朝拜,因此大昭寺下午才对游客开放,上午只接待信徒(并非单定藏民,是否信徒看的出来的)。当我来到大昭寺外面时,入眼全是默默转经,异或磕长头的人,有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于是,跟随着虔诚的脚步,我也加入了转经的队伍,绕着寺庙转圈。 走在我前面的是一个老人,绝对已经过了古来稀的年龄了,几乎掉光的头发,真正的步履蹒跚,依旧颤颤巍巍的左手拿着佛珠,右手转着经桶,默诵着经文的前行着。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着他?我想,那些藏 民,如此的虔诚,他们肯定是善良的吧(切莫论政治,一个民 族的态度是历史沉淀出来的)。正如我听过的一句评论--如此的虔诚,就好似生命的意义在于无限和佛陀接近的那一刻,才能实现完整。原本一圈20分钟的路程,跟着这个老人我走了有40分钟。在从初始的左顾右盼假装肃穆不敢和同伴说话的状态,我渐渐的真正融入了那种状态--安静、专注、坚定。思想者总是带着淡淡的忧郁,是否,在心灵接近生命的时候,都会略显凄凉和黯然?我只能关注他们的虔诚,对他们,对自己,对生命的苦难升起无限同情。 一个虔诚的藏 民,为了修来生,一生至少要磕满十万个长头(五体投地)。或许这真要用一生来完成,这份虔诚与坚持已经刻入骨子里了。所以,在寺外,除了匍匐长叩的信 徒,你依旧可以看到背后一群默默排队等待位置提着酥油茶的藏 民。 在看到为了心目中最神圣的朝圣,而特地穿上新衣服的信徒们,一步一长头的“走”向大昭寺门口,我忽然想到古时部落的“图腾”,而,释迦穆尼, 便是这属于他们的图腾。我们是否需要图腾需要信仰? 这一路没有拍摄照片。而进入大昭寺内面,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大的佛殿,里面供奉着各种佛,而也只有上午,各个殿门才会打开,供信徒朝奉。而信徒都会带上自己最近积攒的大多积蓄,在各个佛像面前诵经叩拜,然后留下积德的“香火”。因此,根本无需细心观察,便可发现供奉佛像的台和殿门的梁上,有明显光洁的凹坑,那是额头扣出来的;同时在寺庙内面,你可以随处可以看到钱,墙缝里,门缝里,佛像下......从1毛到100块,从人民币到美元、日元、欧元等等。其实,那些功德箱中50块以上的基本都是游客“丢下的”,藏 民基本都用的一毛到一块的,每次一张,抱着最小的幼儿,牵着老人,到每个佛像前默默诵经,一一叩头,然后轻轻的塞在各个墙缝中(大多数的佛像前是没有功德箱的),很少说话。前面导游说到,“藏民基本上一生大多数的积蓄都捐给了寺庙”,虽然我看到的大多是一毛,一块,但是我相信这句话,从他们的眼神--安静、专注、坚定,从他们用一生来诠释这虔诚。 依旧,跟着藏 民走。每次路过功德箱,我也往内面投钱,一块的。没有想着真正去积德,只是跟风,学着他们的动作,方式,我想融入藏 民,融入信徒的那仪式中去。可是失败了,因为那刻,我对信徒的敬仰多过于佛。我想,我需要信仰。同时面对古修拉的冷漠时,我亦感到怅然和疑惑,是七情六欲伪装的佛,是被佛去了七情六欲,还是去了七情六欲的佛? 拉 萨的转经有三条线路,攘括整个拉 萨,不一一介绍了,因此,走在拉 萨市内时,随处可见转经,一步一长头,三步一长头的人。请大家千万不要看见一些白发皑皑、灰尘扑扑、穿的破破烂烂的人就上去施舍钱,他们只是千里跋涉叩头朝圣异或年迈的信徒,请尊重。除非,他们向你伸手了。 之后,想去感受佛教文化的气氛,于是下午3点的时候来色拉寺听辩经...... 奈何语言不通,犹如人鬼殊途,我观察倾听了十几分钟,有思考,有激烈辩论,亦有左顾右盼,却是不得其境,只能失望离开。看不到文化的正面便想看看侧面,于是,乘着古修拉在集体辩经,便到他们的生活区去逛了一下。后面的人很少,复杂的土木建筑,让我深感如果有个懂行的人同行是多么的美好与迫切,而正在建房的藏民们淳朴优美的打夯踏歌绝对是这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路上,抛却那些个散乱的到处乱逛的金发碧眼外国游客,我看到的最多的是来自日b的佛教信徒,从他们的眼神,我看的出来,他们是来学习的,即便拍照都显得那么肃穆,透着一股敬仰和虔诚。于是,我发现,色拉寺这里还有我看不到,看不懂的东西。其实,什么都没看懂,只是发现,与辩经场的激烈与活性相比,其余地方的肃静与庄重。 而在下山的时候,碰见一对被子女搀扶着的老人--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此时还未脱离庄重的气氛,所以,看到如此事情时,我并没有太多的觉得惊世骇俗异。其实他们或许是老年出家,异或那些根本不是儿女,只是志同道合结伴而行。那个尼姑说了一句:“就应该多到这些大寺古刹多学习学习”。现在想来她是多么认真,所以对于我事后的嬉戏心态,我感觉自己的心被世俗污染的那么彻底,是多么的浮躁与杂乱。 最后说说,布达拉宫和未设灵塔的六世喇嘛,因为临行前,最后一个向它告的别------我在它下面挖了一掊土。 还记得大昭寺的建造的传说,文成公主说西 藏就像一个躺着的魔女,而大昭寺所在的位置(以前是个湖泊),是魔女的心脏。而如今,布达拉宫绝对是西 藏宗教、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心脏。本想去倾听宫内”喭嘛呢叭咪吽”的余音,去体会那观世音的大智慧,大慈悲。可是由于游客太多,在布达拉宫内面总是被保安催促着前进,于是匆匆一趟下来,过眼云烟,除了3721公斤黄金和各种珍贵宝石的灵塔,藏 传佛教藏 书等有限的东西外,似乎什么都没记住。而被允许走过的地方,也才整个建筑的1/3罢了。幸亏,那高阔的厅殿,依稀能给你历史扑面而来的熟悉,而偶尔一条光线暗淡的小廊--清凉,尽头处光亮下绝对宽厚的门槛,伴着独特的藏 香,恍若想与它共度千万年般,我竟不愿用这短短的几步跨越……还好,这庄重与沉淀的感觉,贴近了我对它,对佛,对信仰熟悉的想象。 可是,始终觉得不够,我离他们还是那么的遥远。于是,带着不甘,第二次,第三次......的来到布达拉宫外面,去仰望,同时观察身边的人。同样,布达拉宫外面也有很多的朝圣磕长头者,或许,犹如诗人留下的:额头的痛楚是对今生的祈求,眼睛里溢出的光芒是对来世的憧憬。在那里,我经历了很多只能用”恍若”来表达的领悟,不用刻意拔高,不用刻意神秘,犹如立地成佛的顿悟,无法去诉说。只要你驻足。 布达拉宫外墙外,有一条靠墙的几乎一直在转着的转经筒。区分游客和藏民其实很简单,游客转经,手一般都是放在转经筒外面的铜皮上--带过或用力让其飞速旋转;而藏民都是左手拈着佛珠,右手抓住转经筒下面的手柄,很认真的--从后往前转过,不用多用力,也许手停时经筒也跟着停下,他们只是安静的诉说着平常。同时几乎不会跳过一个转经筒,即便在某些转经筒下坐着一个乞讨的老人,藏 民也会伸长胳膊转动老人头上的经桶,并放点钱到老人的手中,然后继续顺时针转经...... 同样,我也跟在一个藏 民的后面,去体会去学习她的心态。跟同伴解释,转经其实最初是用来赎罪和积德的说法,现在稳定成祈祷和积德。同时也是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转经时心中想着一件事情,会实现的。转动经桶,仿佛前生和今世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我的指尖,依旧想起那句,“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于是我用这个力量转动第一个经桶,祈求家人的平安与幸福,转动第二个经桶,祈求你的的平安与幸福,渐渐的,我再次失败,因为余下的经筒上留下的虔诚只剩下你…… 回来百度,原来仓央嘉搭,那短促的一生,仅有二十四年。 也许是没能花上几个小时,摇遍布达拉宫下面所有的经筒,于是未尽的功,积下了未遂愿的果。 你在天涯,不知海角已老。 西 藏,世界的尽头,去世界的尽头看世界,此行颇多遗憾,我想去第二次,和你.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