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长篇历史散文李自成

阅读数:3407  |   回复数:25
上掌灯 发表于 2012-11-15 11:13:0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6 08:56 编辑

                       (十)驿卒生涯
  青年李自成很无奈,他游走在社会的边缘,似乎也没有发展的空间。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这个潜力股,可谁也不会想到短短几年后他就要在一场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登上历史的舞台。
  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使面对每一个人都不会做出准确的回答。理想是明天的一片汪洋,谁又会知道那一股巨浪会汹涌而来将你推打向何方?
  人性的最闪耀之处就是不甘于沉沦,即使是处于最低谷,也没有泯灭登上顶峰的欲望。
  李自成处处碰壁,忍受羞辱,或许只能忍着,心中却是憋着一口气,终有一天他要把这个现实反过来,改变自己。
  用如今的一句话来说:即使是小虾米,也有大鲨鱼的梦想。
  公元1626年,李自成已成长为一条茂腾腾的汉子
  他的肖像特征可以在一些史料中大体勾勒出来:身材高大,至少应该在一米八以上。躯干伟壮,尽管经常面临吃不饱的情形,仍然很结实。颧高而目深,颧骨有点比别人突出一些,骨感铮铮;双目显得深陷一点,颇有威严之仪态。
  根据这样的肖像特征,我们很容易为他画一副肖像图:


   
   
这一年,他很欣然找到了一份工作,当驿卒。就是在相当于明政府官办的邮政机关或者快递公司做公务员。
李自成虽然潦倒,但人缘和交际还不错,他很有信心地去了银川驿站应聘。
  应聘很成功顺利,他具有几个优势:身体条件好,会骑马,而且他们家以前还是马户,或许与驿站方面多少有点牵连吧。
  驿卒的薪水并不高,每月纹银三文,但好歹也算个糊口的营生。就好比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了,没有找到称心工作,当个村官也行。
  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好景不长,政府的裁减驿卒的下岗令指示下来了,他就又一次失业了。
  米脂县衙和银川驿站就位于县城城隍庙附近的凤凰岭半山处,今天已经全部夷为民居,但那里还叫马好疙台。可见当年就是驿站办公和养驿马的马场。
  李自成年轻气壮,工作特别卖力。他主要是往返于米脂和延安府之间,传送三边的紧急文书。一有公文,便翻身上马,扬鞭奋踢,丝毫不敢懈怠。闲暇时,也练习骑射,练就一手好箭法。进入驿站工作初期,他确实是一个有为青年,深得大家的赞许。
  可是在一个畸形扭曲的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但偏偏却没有作为的空间。
  李自成恰恰因为工作积极,却连连触了霉头。紧急文书,县令要求时效,遇到恶劣天气条件,自然是要他快马传递。可他历尽辛苦,完成了任务,却累死了驿马,而且不是一次,是先后三次累死驿马。驿马是政府的财产,驿站是有规定的,谁使用,谁负责。
   第一次犯错误,要严厉惩戒,以儆效尤。老规矩:脱光了膀子,被绑在马场的木桩上,暴晒,做阳光浴。晒晒太阳,到还是能忍耐,可马场的骚气引来蚊蝇群飞。吸血的蚊子狂叮猛咬却是难以忍受。驿卒们惺惺相惜,偷着给他喝口水,驱赶一阵蚊蝇,但也无济于事。
  李自成心里着实窝火,暴喝一声,滚——这些讨厌的东西——
  说也奇怪,这些吸血的蚊子真得不见了。
  这就是马号疙台没有蚊子的来历。
  这个传说再次承接演绎李自成非凡人的神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流传了几百年了。
  诸如李自成当驿卒期间的传说还不止这一个。
  又说,某次李自成往延安府送公文。那时候,通往延安府的道路肯定是不好走,而且要途径桥山一带的原始森林。他昼夜兼程,晚上就在树林里迷了路,星月无光,阴风飒飒。他就在林中转悠,却始终找不到路。突然林中跳出两条恶狼,虎视眈眈。可狼并无扑人之意,长鸣几声,转身在前款款带路,指引着李自成走出森林。
  还有,说李自成某次从延安府归来,骑行之县城近郊,忽然马蹄被陷了进去。他下马一看,原来是一个鼠洞陷了马蹄。他探手鼠洞,揣出藏在洞里的老鼠(就是被当地陕北人称为“瞎回,音hahui”,老鼠的一个种类,学名应该是鼹鼠吧),一甩手,扔过了无定河西岸。现在,以河为界,河西有这种孽畜,河东的地面就不见这种孽畜,老人们就说是闯王把“瞎回”扔到了河西。
  老百姓可能始终认为,李自成真乃神人也!
  最为乡人津津乐道的是“紫微星路遇红煞”的故事。
  话说李自成从延安府送毕公文回米脂,行至城郊十里堡附近,忽然看见一位红衣女子轻移莲步,慌慌急走。他心里暗思:大清早,这红衣女子,孤走郊外,不是淫奔,便是想必受了委屈,莫非自寻短见去?遂两腿一夹马肚,策马追上,断声喝问缘由。
  那红衣女子猛然回头,撩起半片面纱觑看了一眼,伏地便拜:
  “妾乃红煞女星,听说前面村里有一户人家迎娶新妇,犯我值日,将往作祟。”
  在迷信传说中,“煞”是鬼魅,能给人带来灾祸与不吉利。“煞”又有黑煞和红煞,红煞尤其危害更深。因此有“男人见红煞,连人带马不回家;女人见红煞,倒坐门前哭妈妈”之说。
  李自成将疑半惑地斥责到,人家欢天喜地娶新媳妇,并非有意犯你,何必去搅扰好事,祸害他人。
这红煞星唯唯诺诺:“紫薇星主驾到,谨听遵命。”说完后,飘忽而去。
李自成继续前行,果然见有一户人家敲锣打鼓办喜事。
他把路遇红煞的事儿讲给村里人,大家皆感激不已,好酒好菜款待一番,也讶异李自成非凡夫俗子。
不过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种忽悠的说法,就是这件事是有人设的一个局。
设局的人是马维新和贺锦。这两个人都是李自成的儿时旧相识,彼此义气相投。他们二人参与了“吃大户”,被政府通缉,已经投了米脂西川一带的民军,是想把李自成也拉下水。但当时李自成还卖力地做他的驿卒工作,策反他就要悠着点,就设了这个局。于是找人化妆为红煞女星,让李自成心里自认为是紫薇下凡,同时制造社会舆论,给李自成心理上造成影响,为他以后**做铺垫。
总之,这几年的驿卒生涯,李自成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更是睁开眼睛看到了官府的腐堕,乡绅的骄横,贫苦百姓的疾苦。同时,陕北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星星燃起,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紧张的社会气氛会传递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必定会触动李自成本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6:40:4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6 08:57 编辑

                     (十一)大明帝国日暮西山
明太祖朱元璋的确是一介布衣出身,绝对草根,奋斗几十年终于拥有天下。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是第一成功人士。时势加能力,能力更是占据主动和内因。
明王朝的鼎盛只是昙花一现,可圈可点的辉煌之笔是郑和六下西洋,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西海岸。据说,现在在某个非洲西海岸的岛上有一部分居民,颇似中国人,推断为当时因为伤病或海难等原因被滞留在岛上的原郑和船队的船员。
郑和从那里返航回来,还进献给明成祖朱棣一头“祥兽”,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像鹿,有角,有斑纹,很高大,就是脖子有点长。            

朱棣很高兴。

“辛苦了,郑和同志,我笑纳了。”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肯定笑喷了,朱棣被忽悠了,那不明明是长颈鹿吗?
大明帝国就这么到海洋上炫耀了一番后,还是 觉得自己家里好,就加紧修缮长城。
中国有广阔的幅员陆地,长城以外就是夷蛮之地,海外就更不要说了。
从此以后,大明帝国的领导人再也不屑于瞟一眼海外。他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中国的这一片大陆。
资本主义?不知道。虽然在明朝中期的江南已经有了萌芽,但执政者毫无察觉。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已经拿出了全球地图。
管它呢?郑和早就转悠了一圈,没兴趣。
老外们已经疯狂抢夺殖民地了,北美、南美都被瓜分完了,坚船利炮早就发明出来了……
一概不知!
那么明朝的这帮皇帝和执政者干什么了?
和退出中原,退到塞外漠北的蒙古人干了几架,总体上是比较窝囊。有个明英宗还被人家给俘虏了,花了好多银子才被放回来。
其余还干了什么?可能就是吃喝玩乐了。
因为这些皇帝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从朱元璋手上继承下来的,他们没必要为人民服务。
败亡之兆早在万历皇帝老儿手上已经开始了。
这个老板有一个执政记录谁也破不了了。
万历皇帝30多年不上朝,在皇城里玩人间蒸发。
今天身体不舒服,过几天某个妃子过生日要搞生日party……
有事就找魏公公去。
魏忠贤真是巴不得呢!他被一群吹捧为九千九百九十岁,和皇帝只差十岁了。
他还很健在,有人就大兴土木,给他建纪念馆了,叫生祠。
嘉靖皇帝是个很称职的宗教工作者,几乎是走火入魔了。
老百姓就说,“嘉靖嘉靖 ,家家净。”连裤子也快穿不起了。
嘉靖驾崩后,就是over了,他的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接班。
这个皇帝更是荒唐,不爱江山,也不怎么爱美人,他喜欢干木匠活,手艺那是顶呱呱,很有成就感。
魏公公更加暗暗欢喜,继续做他的代理执政工作。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魏公公还是有点手腕的,听话的给糖吃,不听话,说坏话的给我往死里整。特务总部——东厂、西厂,负责侦探,搜集情报;刑警大队锦衣卫,负责抓捕。
大明不亡,可能就是时辰未到吧。
这个天启皇帝也短命,有一次和一群美女在公园的湖中玩,怎么就一不小心掉到水里了,从此患病不起,不多久就死了。
临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因为他没有生下儿子。
朱由检就是后来的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大明帝国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末路,日落西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6:41:2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6 08:58 编辑

             (十一)十七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三颗巨星

大明帝国的余晖很灿烂,很悲怆地照射在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身上;而历史的朝阳却已经在西北一个名叫米脂的地方显露出晨曦,同时在东北的那个异族满族也蓬勃崛起。
在十七世纪的中叶,中国政坛上同时升起了三颗巨星,朱由检,李自成,皇太极。
1627年9月,朱由检即位,1628年改年号崇祯,壮志凌云,决心励精图治,中兴大明江山。他首先解决了为祸朝廷的魏忠贤阉党集团,大快人心,兵不血刃,显得很有手段。可是后来对付皇太极的满洲势力和李自成等的起义民军就连连失手,疲于应付,结果很惨。
皇太极继承了父亲努尔哈赤的大业,收服蒙古各部,臣服了朝鲜,继续和明王朝在东北干,羽翼一天天在丰满。
相比以上二位,李自成出道就稍晚一点。
李自成这会儿还在很认真地干他的驿卒工作。他工作卖力,为人豪爽大方,深得众人,人脉很好。
他时不时请哥们喝个小酒,痛饮一场。但也沾染了一个坏毛病,就是嫖娼。
据说,县城西街住着一个娼妇,可能是有点姿色,风骚独领,有人给起了个绰号“一盏灯”。想必是三寸金莲,走路如弱柳扶风,搔首弄姿而得名。
李自成单身壮年,在其他人的蛊惑下去干这事,是情有可原的。这就是真实的李自成。后来李自成逐渐在起义民军中成为领袖人物,他并没有表现出好色贪婪,当然是自我人格的修正的结果。
“一盏灯”见钱眼开,不单与李自成有染,而且和县衙的师爷也打的火热,因此他们俩就结了梁子。这与后来李自成被告下狱可能不无关系吧。
李自成的工薪微薄,入不敷出,可最要命的是他累死了三匹驿马,头一匹惩罚了一顿,可这两匹就要经济赔偿。他无奈只好借债,向县城的大户艾氏家借了印子钱“高利贷”。
公元1629年,朝廷突然下达了裁减驿卒的圣旨,李自成很无奈地下岗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6 08:58 编辑

                   (十二)一起“包二奶”事件引发的裁驿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裁减驿卒?原来却是起于一个官员“包二奶事件。
驿站制度在很久就存在了,本来是负责传送政府往来文书和紧急军情,可久而久之就附带了其他工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不是喜欢吃荔枝吗?唐玄宗就动用国家资源,要求驿站八百里加急从岭南往京城送。这是唐玄宗破坏驿站制度的先例了吧。
明朝末期,吏治败坏,驿站也跟着遭殃。驿站除了传送公文的任务外,还承担了接送过往官员的任务,要管吃管住,迎来送往。这驿站就俨然成了官办的招待所,为打消官员享受外出旅游提供一种免费服务。驿站人员也不断增多,机构臃肿,成为当时的流弊。
当时京城有个叫毛羽健的官员,1628年中进士,有知县升为御史,就是由县长提拔为中纪委的官员。这人进京后,养了二奶,没想到有一天他江苏老家的原配老婆突然有一天杀到京城捉奸。这老婆可是个悍妇,把二奶打了个半死,还罚老公跪了一天一夜。
毛羽健就纳闷,我老婆怎么就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了?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就是驿站给发快件过来的。
于是他心**别痛恨驿站,研究了一下驿站的弊端,就给崇祯上疏,要求废除驿递。当时崇祯没批准,认为是祖宗之制,不可轻废。
毛羽健有个亲戚在刑部当官,叫刘懋,他很欣赏毛羽健这个愤青,认为他提出的裁驿意见很好。他又再次上疏,向皇帝建议,但换了个角度,说裁减驿卒的工资可以用来对付正在和满洲人用兵的军费开支上。崇祯皇帝国库非常空虚,正在为财政问题大伤脑筋,他算了一帐,裁驿一年可节省银子最少60万两,正中下怀,于是下旨裁驿。
就这样,李自成和成千上万的被裁减掉了的驿卒丢了饭碗,最后加入了**的行列,天翻地覆,埋葬了朱家王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蝴蝶效应”。南美洲热带丛林中的一只蝴蝶闪动几下翅膀,就可能会引发北美大陆的一场风暴。
要不是秦朝末年的那场大雨,陈胜、吴广耽误了做劳工的工期,他们也不会起义,同样也是“蝴蝶效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要不是那个塞尔维亚的热血愤青枪击奥匈帝国的王储,也不会使欧洲遍地战火。
历史的必然中往往有些偶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16:42:3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6 08:59 编辑

                     (十三)李自成的再就业
李自成被裁减了,离开银川驿回到乡下的家。
李过这几年干什么了?估计什么也没干,历史没有任何记录,估计是老老实实地在家务农吧。
李自成回乡后,因为他毕竟还当过一段时间公家人,村里人推举他做了“里长”,相当于村长,负责催粮要款,和《水浒传》中晁盖当年任东溪村保正一样。

这是1630**儿。
可是李自成还背有一身沉重的债务。他累死驿站的马匹,借了艾氏家的印子钱予以赔偿。借款到期了,艾家要求偿还,他拿不出来呀。
这艾家前面说过,是米脂的一家大户乡绅,朝中还有做官的,其中有个武将叫艾万年,很猛的。
因此艾家在地面上也有势力,又一贯对李自成看不顺眼,干脆就把他告到县衙了。
米脂县志记载,当时的县令叫宴子宾。县令派人拘捕了李自成,下到牢里。
有个看管犯人的狱卒叫高立功,平时和李自成处的不错,很同情他。有一天就给他送点吃喝。他打开牢门一看,吓了一跳,牢房里没人,竟然团卧着一条麟角巨龙……他以为走花了眼,这会李自成睡醒了,和他打招呼了,他才回过神来。高立功心中认定此人必非凡人。
当然这又是一个传说了!
艾家见李自成也真是个穷鬼,没办法,就唆使县令把他提出牢房,抽打了一顿,戴上伽板,拉到县城东街十字口示众,烈日中暴晒,再来个阳光浴,并安排了艾家狗腿子看着,不让他喝水吃饭。
围观的人莫不哀叹,观众中就有几个被裁掉的驿卒和没被裁掉的驿卒,惺惺相惜,忿忿不平,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们几个合计了一下,干脆干吧,于是一哄而上,砸了伽板,簇拥着李自成跑了。
跑哪儿去了?不清楚。反正好几年不见他了。
有人说,他跑到高立功的家里了,就是米脂西川的一个叫葫芦旦的村子里。
在高家养伤期间,有个很伟大的女性服侍着他。就是高立功的妹妹高桂英,后来是闯王的夫人。
高桂英不是特别漂亮,但很健美,也温柔吧。她当时已经许配人家,可未嫁时那人已死了,成了望门寡。高桂英受家庭的影响没裹脚,是个大脚板女人,忙前忙后,端茶递水伺候着李自成,让李自成很感动。
这大概是李自成第一次对异性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
高立功看在眼里,就有心撮合,于是他们俩结成了患难夫妻。
高立功有个弟弟,叫高一功,也是条好汉,绰号“独行狼”,后来成为李自成的得力助手。
传说李自成兵败后若干年,天下已定,年过八旬的高一功回到村里度晚年。
有几天,他家对面山上夜里每有独狼的嚎叫。当时高一功已经双目失明,可能老年白内障吧,他对家里说,拿弓来。然后走到院子里,对着狼叫的地方,拉满弓,射了一箭,狼声顿消。
第二天,果然发现他射死了一条白狼。
高一功对家人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了。
没过几天,高一功就寿终正寝了。
当然这又是一个颇具传奇的民间传说了。
随后,李自成就和一帮人投奔西川一带已经占山为王的**民军,实现了下岗后的再就业。
他的老板是张存孟,绰号不沾泥,大概是腿脚功夫不错,走路如飞,绰号不沾泥。
关于李自成起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离开驿站后,和李过一起去甘肃当兵。干了一段时间,甘肃的兵要火速调往京师勤王,因为满洲人入关,兵锋直逼北京。李自成还是一个小头目,相当于班长或排长,走到金县(今兰州榆县),士兵哗变,杀了上司监军王国,参加起义了。
到底是李自成逃离米脂后就奔西川民军,还是金县哗变后回到米脂才去入伙了盘踞西川的民军,有待争议。
不管哪一种情况,李自成确是实现了再就业,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并一步步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5:06:1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神木论坛很好,发帖快捷。爱好文学的朋友也多,水平很高,比如沙柳的诗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08:51:2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十四)陕北大地 干柴遍野
如果把时针倒拨400多年,我们可以把李自成请到演播现场,鲁豫、小崔或者白岩松之流面对面主持这个访谈:
……
主持人:在24岁之前,你的人生经历是不是已经很坎坷或者丰富了?
李自成:(沉思了一会儿)那是不言而喻了。从顺境中产生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从逆境中才会诞生有波澜的人生。
现场掌声哗然,这话太给力了。
主持人:你今天来到演播室,穿得依然是那件粗布箭衣,有人认为你可以穿着那件龙衮来到现场的吗?
李自成:其实穿什么衣服并不重要,衣服下包裹的还是我这七尺之躯。粗布华服,对我有什么意义呢?
主持人:哦,呵呵,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沉重,我们不谈也罢。你认为在你的一生中,那个年份最重要?
李自成:我想有两个年份吧!一个是1630年,这是我个人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另一个是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说,在这两个拐点上,历史选择了你,你又影响了历史。
李自成:随后人去评说吧。
主持人:你认为在1630年这个时段,你的思想应该怎样来表达?
李自成:这个问题不好说。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到外星球上,问外星人,地球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外星人回答,是和平的生活。
因此,大家不要把我捧为英雄,也不要谩骂我为贼寇,我确实伤不起,一切是社会现实各种因素的叠加。
   主持人:我们再绕过这个话题,谈谈你的个人情感。
   李自成:我感谢上天赐给了我一个很优秀的女人,她就是高桂英。在很多时候,她应该是我的精神支柱。她随我转战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吃了很多的苦。如果有来生,我们还会在一起。
   现场一片嘘声。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下面我们看一个短篇了解一下陕北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些情况。非常感谢李自成来到我们演播现场,下次再见。
   主持人很聪明。他没有问李自成为什么要选择的最终再就业项目?说好听一点事起义,不好听就是ZHAOFAN。
   不过,ZHAOFAN这个词语,后来有个后缀——有理!说明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对现有社会秩序投不赞成票,是用暴力的方式投票。
   那么理由是什么?就是要吃饭,要维持人最低的生存需要,而不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陕北,中国内陆的一片黄土高原,气候状况在明代和现在也差不多,生态环境很脆弱,生产方式当然也落后。土地瘠薄,产出本来就少,再加上天年不继,自古以来就是苦焦之地。
   崇祯皇帝看来是天也不眷顾他了。
   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北大旱;崇祯三年,陕北特旱。
  青黄不接,接着青黄不接。
  崇祯二年,有个原籍陕西的官员马懋才上疏,向皇帝汇报陕西饥荒的灾情。原文这里就不应用了。
  明代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文采很好,他描述了一副惨不忍睹的人间饥荒图。
  穷苦百姓先是吃山间蓬草,接着剥食树皮,后来就掘食青叶石。
  ?这是什么东西?就是一种白色的风化粘土,有的地方也叫观音土,好咽下去,但人吃下去不几天就会下坠而死。
  后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人**,不光吃别人,最后是易子而食,再后来就流着眼泪煮自己的儿子。
  有灾情是实情,但马大人肯定是夸张了,他不会深入灾区去作调查研究的,他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也加了进去,目的是引起皇帝的注意。
  北方的广大地区确实是有灾情,陕北是重灾区。
  崇祯皇帝说知道了,可他现在还顾及不了,他当下之急是要解决辽东的军事问题,想办法把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集团给解决了。还有朝廷内部的一些棘手的遗留问题丞待处理。
  灾情继续蔓延,最穷的人饿死了;一般农户还勉强支撑着,可他们却要面临人祸。
  虽然遇着年馑,但皇粮国税还是要如数征收,而且明朝自张居正改革税制后,实行“一条鞭法“,一律用银子交税。
  国家不是有战争吗,对满洲人作战,军费开支大,国库已经空虚了。怎么办?只好向老百姓搜刮,崇祯下旨,征收“辽饷”,就是在每亩土地原来的赋税基础上加派,不是减负,是加重。
  明朝的吏治已经严重败坏了,可吏法依然很严酷的,完不成国家税收任务,官员是交不了差的。
  官员们当然也很乐意去“严为催科”,如数征收皇粮国税的,很卖力。
  这个道理,大家一想都会明白,既可以突出政绩,又可以增加灰色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天灾,人祸,两条大棒赶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者走向一条死路。
  但中国人坚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当时社会上有一句流行语:“与其坐而饥死,何不盗而死?”与其饿死,不如做个强盗,被法办后死了算了。
“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孔子早就说过这句话。
  民情汹汹,天下汹汹。
  在重灾区的陕北,就是干柴遍野,碰溅出一点点火星,就会引发燎原之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08:53:0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十五)崭露头角
天之遥矣,莫乎陕北。
地之僻矣,莫乎陕北。
陕北地处北方一隅,按理说远离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可偏偏历史的目光却撇向这里。
400多年前的这场政治风暴就是从这里卷起,实为陕人的不幸。
而300年后,陕北再次成为“红飘带”(西方人把红军的长征比作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终点,继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以全新的理论信念,以小米加步枪的简略装备,从胜利走向胜利,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实现了几千年来的伟大解放。
这次蜕变孕育在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历史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山重水复,迂回曲折中,踉踉跄跄地向前迈步,迎来柳暗花明。      
谁曾知道,苦难的地下却积累着巨大的财富,成为中国能源之都,中国现代化的引擎。
陕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书写着民生、幸福、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但我们不能忘记400多年前的那场动荡与腥风血雨。
点起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第一把火的是一个叫王二的农民。
1627年,陕西白水县人王二领着一群饥民,冲进县衙,杀死知县张斗耀后,劫了官仓,随后向北逃往黄龙山里。这个知县张斗耀是一个以催逼钱粮为能事的地方官员,本来饥荒不断,而他却追逼不停,惹起众怒。
这本来是一起群体暴力事件,但它犹如在干柴遍野是陕北大地放了一把火,火星迸溅,顷刻间便烈焰顿起,于是很快就接着出现烽火连天的局面。
这样的事件就接二连三地被MODEL了。
府谷县农民王嘉胤率众起事。王嘉胤本来是一个逃兵,先是抢劫富家粮食,官府捕捉,就开始武装反抗。
高迎祥原来是个马贩子,也在安塞起事了。
王左挂,(也有称王之顺的说法)起事于洛川。
王自用(也叫王和尚)等起事于延川。
张献忠起事与定边。
苗美起事与绥德。
崇祯皇帝即位短短几年间,陕北大地起义的风潮已经势如燎原。
公元1630年,李自成终于也加入到了起义民军的行列。
据说他率领七八十人的队伍投奔活动在米脂西川的不沾泥张存孟部。
这是李自成起义的最早家底,其中有父子兵,如他和李过的关系;有哥兄弟,如高一功兄弟和高桂英他们;有旧相识,有老同事等。
李自成在不沾泥手下待了几个月,看到他是一个成不了大事的人,既无谋略,又不能容人,时而投降,时而反复,有点貌似白衣秀士王伦之徒,就带着自己的一队人马投奔了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最初的老闯王高迎祥。
李自成的人马被编为第八战斗序列,他本人被称为“八队闯将。”
从此以后,李自成跟随高迎祥攻城拔寨,开始与明朝政府武装对抗,走上戎马生涯,并逐渐崭露头角。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5:43:0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20 15:44 编辑

             (十六)ZHAO FAN 不等于革命
李自成最终选择的职业是起义,明朝政府和后来的一贯卫道夫们定性为ZHAO FAN,还用文字打上“寇”的烙印。
其实二者的本质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社会最底层群体对明政府投反对票。
反对并不是要推翻现有政权,是要求重新分配社会公共资源,改变生存状况。说白了,就是要吃饭,要穿衣,要盖房子,要置办田亩,要买耕牛,要娶老婆,要生孩子;再高一点目标就是要出人头地,一官半职,或者称王一方。
当然在起义的队伍里,有更高一点想法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李自成,他的想法可能最深远,因此也特别敬业,有韧性,能吃苦。
他最终脱颖而出,取得的业绩就最大。
梁山泊的老大宋江扯起的就是忠义大旗,口号是“替天行道”。他不反对混账的宋徽宗皇帝,只反对高俅、蔡京、童贯等当时忽悠皇帝的“四大权臣”鸟人。
在那个时代,虽然有风水轮流转,皇帝轮流做的说法,可真正没有几个人敢于觊觎至高神圣的皇位。
有许多人认为ZHAO FAN就是革命,完全是一知半解。
革命是什么?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不能协调时的剧烈变革。孙文的革命党后,中国才出现了真正的革命。
明朝的饥民要革谁的命?是崇祯皇帝的命吗?好像是,但实际上不是。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不是,是大清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如果说是革命,那是准革命,是漫长的革命斗争的前夜。
姚雪垠老先生坐了几十年冷板凳,潜心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洋洋洒洒300万字。
他塑造的是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错了!
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李自成,首先要接受这个理:ZHAO FAN不等于革命。
虽然400年前的陕北有天灾,有人祸,但最早HOLD不住的是那些赤贫家庭的老幼病残,向李自成这样的年轻力壮,又有勇力者还不至于“坐而饥死”。
下岗就下岗嘛,从头再来,可以走出陕北去闯世界嘛,去下海捞金,到经济发达的特区去发展;也完全可以去从军,反正那时候信息闭塞,也没有互联网,他的不良记录也不会被发现,说不定还能以军功擢升,成为朝廷的股竑之臣。
但是,但是他选择了另外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很危险,可以说是把脑袋维系在裤腰带上走刀尖了。
难道他天生喜欢冒险吗?
这其中原因,一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同样适用于李自成。他代表的是反对派,可朝廷不和他对话,那时候也没有以美国人为首的联合国的斡旋,不能坐下来谈,只有武力对抗。不像现在的叙利亚形势,打打谈谈。
二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对李自成不自觉的影响。一个封建社会的农民,当他所从事的所有的路径被堵死后,他选择了一条最极端的前进路径,也是最有力、最漫长的路径。他要用自己的业绩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可他并没有急于下达总攻令,而是匪夷所思地给崇祯皇帝交了一份成绩单,说了,怎么样?你现在封我做个西北王如何?
崇祯皇帝死到临头了,也不愿意签字。
这是后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掌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5:46:0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十七)流动作战
位于米脂县城盘龙山的李自成行宫,即李自成纪念馆,每天迎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走进朱红色的巍峨大门,山脚下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李自成跃马挥剑的铜像雕塑。
雕塑的基座上镌刻有一段话,最后一句是: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注意:“这个运动”不是革命运动,只是一个运动。
另外,最后一句,“实为陕人的光荣”,也实为陕人的不幸,实为陕北的大不幸。“光荣”与“不幸”并存。
陕北成为这个运动的策源地,是因为天灾加人祸,经受的苦痛最深刻,最不幸。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那个群体是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目的是要活下去。
说到底是一个民生问题。
李自成很坚决,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民意代表的职责。
纵览他起义后的行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投降”两个字。
明末农民起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带头者大多都有一个绰号,或者叫诨号。
自崇祯元年起,活动在陕西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不下一二百股,小股几百上千人,大股上万人,甚至数万。他们的首领多被称为掌盘子的,没人都起个绰号。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王左挂,原名,王左顺,可能是个左撇子而得名。
高迎祥,字如岳,自称“闯王”。
张献忠,子捷轩,在家里排行老八,称“八大王。”
李自成的部队属于第八队,原称“八队闯将”,后来高迎祥去世后,收编了他的大部人马,继称“闯王。”
还有,早期的一个部众多的头领王自用,称“紫金梁”,不知是当过和尚,还是头发少,也被人称王和尚。
曹操,延安人,原名罗汝才,因为此人狡诈,善用兵,得此称号。
还有前面提到的不沾泥张存孟(猛)。
黑煞神,是李茂春。大概面黑如铁,样子很凶狠。
一座城是谁?已无从可考。
活动在陕北一带的神一魁,原名不知道了,后来降了政府,降而复叛,被正法了。
闯塌天,是刘国龙,李自成的发小伙伴。
老回回是马守应,回民。
蝎子块是陕北清涧人,叫拓养坤,可能块头大,身材魁梧,做事狠毒而得名。
满天星是高如砺,过天星是张天琳,大概是追星族吧。
乱世王是郭应聘,整齐王是张胖子(没有官名)。
上天猴叫刘九思,人很机灵、敏捷;独行狼是苗明阳,喜欢夜里出动;点灯子是赵胜,又名赵四儿……
真是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凡是有点能耐的,都给自己起个诨号,成为一种时尚了。
这是明末农民起义一个特点,首领们不用真名,而用诨号,起初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翻船,还可以回家当普通人,不至于被政府分辨出来挂号。另外,这种做法也有显示自己勇武超群的意思,增强号召力和威慑力。
这种诨号在早期很盛行,但到了后期,不少起义民军首领都开始使用实名,如李自成队伍里的刘宗敏、田见秀、谷可成等一大批将领就没有诨号,说明他们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力量不断壮大,自信心增强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些人会热衷于起诨号?
这就与元末明初出版的那部《水浒传》有关。这部小说反映的就是农民不满北宋王朝的贪腐政治,不少人被逼上梁山。
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再加上民间艺人的传唱,梁山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正面宣扬ZHAO FAN 有理的作品,崇尚侠义,不丑化暴力,不畏权贵,敢于和政府叫板。书中表达的文化思想也被社会底层人们所接受,成为最初起事的那些人的惶恐心态下的精神支柱。
因此,当同样的境遇出现在他们的现实之中时,这些人就潜意识地去模仿,铤而走险,连起绰号也模仿。
当然,随着起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与明政府镇压与招抚都曾使用过的措施中,有人死去,有人妥协投降,有人被内部火并,有人销声匿迹,有人碌碌无为,犹如大浪淘沙,各有殊途。
与宋江一伙人不同的是,宋江他们还有一座山寨,外围是一片水泊,这就是根据地啊,虽然王伦无德无才,但好汉们应该念他的好;可明朝的这帮好汉从一开始就没有根据地,他们是流动作战,也就是游击战。
他们平时是打劫当地的富室和官家捞点钱财粮物,随时补给。遇着政府军了,觉得实力大于政府军,就干一架;不行,就溜之大吉。“流寇”就是这样得来的。
1631年,李自成开始是在不沾泥帐下干事,任第八支队大队长,号闯将,活动在延安以南地区。3月间,率所部人马,大概也就是二三百人,有洛川进驻白水马家渡,进攻县城。城中的守军不多,有个当地武举人王文昌纠合丁壮拦路阻击,被民军打败,武举人也被活捉后剁了。
这次行动震惊了陕西地方军政,陕西巡抚张福瑧,相当于省政府主席兼军分区司令员调集三千兵马;三边总督洪承畴,相当于明边防军军区司令也厉兵秣马,两面夹击民军。
结果是政府军获胜,不沾泥投降。
李自成投奔延安的高迎祥。
这回,他找的老板还不错。
高迎祥打的是“闯”字大旗,有谋略,性格豪爽,和李自成很对脾气。
可能是高桂英为了搞好李自成和高迎祥的关系,因为同姓高,高桂英认高迎祥为舅舅。这样,他们之间就是战友加亲戚的关系。
姚雪垠就是当真的,认为不是干亲,是有血缘关系的。
分析一下,高迎祥是延安安塞人,高桂英是米脂西川葫芦旦村的(今属榆林子洲县),相距500里,又都是小户人家,接亲的可能性不大。
高迎祥是早期民军中比较优秀的一个领袖,他早年以贩马为生,生意人。起事后,拉起了队伍,自称闯王。
他的部众虽然人数不算特别多,但很有战斗力,装备也是最好的,以马队为主,机动性强。
他的部队有一个传统,就是有随军家属,叫“老营”。这个传统后来李自成一直保留着,其他首领也跟着模仿建制。
李自成跟随高迎祥,受他的影响也较大,也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信心更坚定了。
于是,他们就流动在陕北大地上。
英雄不是在铁砧上锻打成的,是在流动中炼成的。
在残酷的环境中历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坚忍不拔,李自成逐渐不断成熟起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