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神木县尔林兔镇贾家梁村第四村民小组,按照“依法、自愿、就亲、就近”的原则,将全组640亩共630块“绺绺田”整合为12大块,由12户农民试点集中经营,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此举旨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本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被誉为农村土地承包的“二次革命”。 春节前后,神木县尔林兔镇贾家梁村第四村民小组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将全组640亩共630块承包地整合为12大块,由12户农民试点集中经营。4月24日上午,在杨福宝家宽敞整洁的院子里,聚集了很多村民和村镇干部——尔林兔镇土地集中经营试点仪式正在隆重举行。 “这一举措,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次土地革命。”镇党委**韩万胜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 土地零散 弃耕严重 与内蒙古接壤的尔林兔镇,地广人稀,下辖14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3306户12586人,居住较分散。全镇有耕地面积5万亩,人均3.97亩,其中水浇地42300亩。“尔林兔”为蒙语音译名字,意为“水草丰茂的地方”。全镇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占80%以上,主要是种植和养殖业。 据贾家梁村党支部**高登荣介绍,村里当初土地承包分配时,为保障农户利益,人为将土地划整为零,搞地差搭配和远近搭配,每家的承包地起码有10多块,全村最大的一块地是3亩,最小的只有0.2亩,零零星星,地界交错,根本无法使用机械,种地费时、费力、成本高、收益低,而且村民常因地界、浇水、用电等问题发生纠纷。 因土地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仅第四村民小组就有将近1/4约150亩良田被弃耕,地界及道路等占地就超过了50亩,土地资源浪费极为严重。 “过去,我家18亩承包地分散为13块,最远的离家1公里多,最近的也有几百米远。不要说种地,就是把自家地块走一遍也得小半天,自己种地极不划算,往出租又由于太零散租不出去。”第四组村民高占占说,“无奈之下,我贷款买了一辆带挂大货车,常年在外跑运输养家,土地让妻子务作,她能收多少就算多少。” 重新分配 集中经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尔林兔更是如此。镇干部反复思考,不断尝试。镇**主席闫晓庆说:“将土地依法、合理、有效流转,发挥其规模效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 在镇党委、镇**引导下,贾家梁村第四村民小组38户村民,按照“原地数不变、居住地就近、套户联户、**补贴损失”等思路,将全组640亩共630块 “绺绺田”整合为12大块,由12户农民集中经营。除了将每户土地重新划分集中连片外,还尽量将父子、兄弟等的土地也集中连片。如此,即使有人外出打工,土地也不会撂荒。为了鼓励土地流转集中,镇**不仅加大力度改善水利设施,对相对较差的地块无偿给予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补贴,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韩万胜特别强调,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是在坚持农户原承包地人口数不变、承包经营权不变、承包面积和承包期限不变、国家对农户补偿利益不变的原则下,由村民自愿整合,自主集中经营,自己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 活力激发 效益提升 “现在好啦,种地大有赚头了。”高占占激动地说,过去的“绺绺田”被整合在一起,并且就在家门口,所以他把大货车也卖了,准备在**农机补贴优惠下,购置一台24马力的大拖拉机,一方面从事农机服务,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上大干一场。 高登荣说,将土地集中起来,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之路,不仅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本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还可转移全村一半青壮年劳力进入二三产业。 已是古稀之年的杨拴拴,拉着记者的手说,原先 他们老俩口有10亩地,由于年老体弱,只能让儿子耕种。两家的地共计有25块,跑来跑去种地实在不划算,最后就弃耕了。现在,两家耕地集中成一块共30亩,从耕到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前后只用了两三天时间,效率提高了10多倍。 正在农田里驾驶拖拉机为村民耕地的李增祥,跳下拖拉机,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花了6700元购置了国家补贴的拖拉机,但各家地块零碎分散,拖拉机很难进地作业,为此他为买拖拉机后悔了很长时间。“现在好了,一户几十亩地连成一片,从耕到种到收都可机械化作业,一人一天就能干过去十几户人家的农活。”李增祥说,今春他光为村民耕地一项就收入8000元左右。他还投资1.2万元添置了耕、播、粉碎等国家补贴机械6台(件),采用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村民,让乡亲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