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原创内容]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文学”种植者

阅读数:2296  |   回复数:0
samba站长 发表于 2010-5-14 14:43:1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10年4月10日,清明节过后的第五天,风吹在身上依然带着寒意,城市周围的山峦在阳光下艰难地泛着若有若无的绿色,沿着延安大学学生食堂后面蜿蜒的山路向上爬,大约十分钟之后就能达到山顶,这里就是路遥的墓。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从初中开始看,至少看了四五遍”,1984年出生的马慧聪对记者说,站在路遥的墓前,马慧聪默默而熟练地点燃了三根香烟,轻轻地放在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大师墓碑前——对于像他这样的陕北文学青年来说,路遥依然是一个耀眼的路标,给了他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每次只要有机会来到延安,马慧聪总要抽出时间到延大的后山来,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祭奠路遥。

“辍学”的陕北流浪诗人

  马慧聪1984年出生于榆林市神木县,黑黑瘦瘦的身形、朴素甚至显得有些木讷的谈吐,让人无法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年轻人与文**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今年只有26岁的他已经是一本省级文学刊物《草原·绿色文学》及《神木青年报》的主编,同时还身兼神木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社长一职。

  马慧聪个人真正的文学之路,是从上高中开始的,2000年,16岁的马慧聪进入神木四中读书。刚入校不久,他就找到几个爱好文学的伙伴舞文弄墨,同时也开始了文学社团的组建活动,最初的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就是此时组建起来的,这是马慧聪为自己的诗歌,为自己的梦想建立起的一个“理想国”。在这个国度里,他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写诗歌、编杂志、办讲座,使得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不断成长壮大,下设好几个分社,有社员2000多名,在校园里面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彼时,他还仅仅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高中生而已,马慧聪的传奇经历从2002年才开始。这一年,为了实现写诗的梦想马慧聪决定辍学,尽管当时包括家人、老师、朋友都不理解他的行为和举动,可是这个倔犟的青年为了自己的梦想,还是坚持退了学。在当时也成为神木县城的一件轰动新闻。辍学以后马慧聪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在西安的时候,古都浓郁的文化气息激励着他,他寻访了所有知名杂志社,勇敢地表达着对黄土地和绿色诗歌的见解。希望凭着***和吃苦耐劳在西安谋得容身之地。可是流浪不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他终于沦落到在饭店打工来维持温饱。几天后,得知这一消息的父亲匆匆赶来,愤慨而心怀怜惜地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家了。回家不久,桀骜不驯的他又带着自己的诗去北京寻访自己的文学前途,在这个陌生而庞大的都市,马慧聪感受到了希望、孤独、失落等等诸多人生滋味,期间他写了很多关于城市和落魄流浪的诗歌。

文学幸运儿的“十年计划”

  2003年,马慧聪的100多首诗结集成诗集《渴望》,他的第一份诗稿幸运地得到了《延河》杂志社副主编的赏识,为他推荐了出版社,并引荐时任省作协副主席的晓雷为之作序,《渴望》诗集顺利出版,随后马慧聪也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当年陕西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这本诗集,给这个年轻但饱尝艰辛的诗人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并使他的生活轨迹出现了一些转向,他先后在西北大学、青海大学等学院开展诗歌讲座,他一直宣称自己的“第三种语言写作”,诗歌既不能晦涩,也不能浮于表面。

  2004年,马慧聪开始在神木的学校中宣传和扩大自己的文学社,2005年他创办了神木县《绿色文学》杂志,那时,办公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只有他一个,经费则靠他四处筹集,这里二百、那里五百募集而来,家人、亲戚、朋友都认为这样的举动是荒唐可笑的,只有他一个人在默默坚持。2006年他组织举办了神木校园文化史上的盛会——“兴神杯”校园文学大赛,并在9月主编出版了《“兴神杯”校园文学作品集》。也是这一年,神木县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被共青团神木县委评为“优秀青年社团”,对马慧聪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因为他的事

业得到肯定,也让很多人看到文学社存在的特殊意义。2007年,马慧聪开始在县文联就职,2008年成为神木县文联签约作家。《榆林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报道了他的事迹。

  2009年,马慧聪的想法更加成熟和大胆。在神木这个县级行政区域办一份省级纯文学刊物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无论与哪家单位联系,大家听到一个偏远的县城想承办正式的文学期刊,就一个劲地摇头……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尽艰难后,他终于联系到内蒙古文联的省级刊物《草原》,也许主编被这个青年的真诚所打动,同意由马慧聪在神木县城承办一份《草原》的下半月刊。

黄土高原的“绿色文学梦”

  为了将这份刊物办好,他又开始四处奔走联系,聘请编辑,请教各种设计和排版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幸运的是《草原》下半月得到了神木县**的支持,从第一期开始他就把这份下半月刊物定义为《草原·绿色文学》版,还是十年前的那个梦想,文学的梦想,绿色环保的梦想。第一期的《草原·绿色文学》的创刊号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和支持,省作协党组**雷涛,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副主席阎安、冯积岐,还有作协和其他行业的前辈们都在支持着这份刊物,著名诗人雷抒雁在延安看到《草原·绿色文学》后赞叹“一个县城竟然可以办出这么大气纯净的纯文学刊物”。

  在《草原·绿色文学》的刊首寄语里面马慧聪这样写道:“这颗小种子,在努力地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它孕育了那么久,走过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苦难和坎坷,现在,雨水和阳光,在向这里靠拢。”这个走过十年艰辛路途的文学青年,现在也拥有自己窗明几净的办公文学社,拥有《草原·绿色文学》编辑部,拥有今年创办的《神木青年报》办公室,他的环保公司、广告公司也在筹备挂牌中,还有,从2003年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拖到现在的第二部诗集《守候》也已经在印刷厂开始印制了。

  2010年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推出了第一套“绿色文丛”,这一套五本诗集从头至尾,都是他在策划和运作。本辑为陕西五诗人诗选,包括梦野的《在北京醒来》、马慧聪的《守候》、青柳的《城市暗语》、郭强的《安放幸福的日子》、慕颜潇潇的《篱笆外的行人》。他还计划着,以后每一年为扶植全国的优秀青年作家,都会出版一套“绿色文丛”的书籍,自己负责所有的经费,这样的梦想和规划,无疑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却笑着说:只要是真正优秀的写作者,我一定尽力去帮助他们,我只是在坚持自己的梦想,我十年前就没有惧怕和后退过,经过了十年,我也不会惧怕任何困难,也不会退缩半步。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