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小孵32 发表于 2017-6-10 15:50:3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身在人资丰富的一二线城市,有人可用好像不费吹灰之力。榆林,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城市,周围的企业和人,似乎有着更多的困惑。企业无人可用,人无处遁寻。一个有责任的面试官,坐在面试的位置上,会比求职者更隐忧,更渴望,更小心,而身处三四五线城市的我们,求贤和求职,更多了一份地方特色的思考和看待,在职业道德和商业成熟度不够的环境下,就要多一些宽容,多给自己和别人一些时间。     
    企业永远找不到合适的人,人永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在我看来,这个矛盾并不难解。如果彼此都怀揣着理想找对象,恐怕一万年也难以成亲,理想是要有的,但理想是培育出来的,不是现成的。如果企业能降低一些期望,以培养的心态,以让他变得更好的心态面对求职者,很多人在现阶段是能够进入到企业的视眼的;求职者不要用终极理想的眼光去看待企业,去抱着任何事情都可以为我所学,为我所用的态度,接受企企业的不完美,很多企业也是可以进入你的心里接受范围的。彼此退让,然后在过程中相互成长,这才是共赢,也会省去很多心里落差产生的痛苦。

      不要招这样的人,也不要招那样的人,到底要招哪样的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给自己设立的原则,在我看来,原则这个东西,大多是从痛苦的体验中来的,因为痛苦过,所以设立了一个禁区,在行为上就产生了原则。比如不招应届生,稳定性太差,比如不招低学历的,理解力太差,比如不招形象不好的,审美感太差。每次在一些人身上吃了亏,就有如手握实践的真理,用一小部分人对你的伤害去伤害所有的人,最后到底要招哪样的人,反而无所适从。更有甚者,以为自己是火眼金睛,知人识心,面试时三言两语就断定此人成与不成,而这种断定反而让你堕入“自信”的泥沼,越发偏执,我认为这些都不可取。我也犯过这样狭隘的错误,到后来愈发的困惑,反思之后我在想,我真的有一双慧眼,可以预见一个人的未来吗?经验可以让你少犯错误,但不是不犯错误,有些时候我们看对了,有些时候看错了,一切错误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发现,武断是用人的大忌,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曾经我们在面试环节刷掉了80%的人,现在我们少刷一些,经验帮助你筛选30%—40%的人,然后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试用环节。人的能力不是看出来的,是干出来的,那些其貌不扬的人,也许在做事时超出了你的预期。所以,面试不是招人关键的环节,真正的招聘功夫在试用环节,宽进严出,通过事实来判断,胜过用眼睛和感觉。


(三)曾经听大师的管理课,大师说技术人才要招,管理人才要自己培养。当然大师是成功者,当然我们也不傻,当时真心觉得的说的对,也依葫芦画瓢照做。现在我对一切管理课都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不论是多大的腕,多少的身家。因为当你听课听到一定量级,你会发现,所有站到台上的人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话,但是如何去量体裁衣运用这个正确,就有很大的分别。我现在的感悟是,任何人都是要培养的。用一帮忠诚的亲戚可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吗?高薪聘用技术人才可以解决稳定的问题吗?人怎么样好用,怎么样能发挥他的价值,关键在培养,而且只有经历培养的过程,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他才能将技能融入自己的血液,这才是真正的可用之人。如果想绕过这个过程,势必会走更大的弯路。所以,什么叫企业的平台?什么叫企业的胸怀?就是他不是你的亲戚,他是陌生人,但你选择他,就信任他,培养他,即使很多人会辜负你的培养,今天满脸堆笑明天就拍屁股走人,但付出会有回报,如果善报没有出现,那还是坚持的量级不够,做你要做的正确的事,肩负你要肩负的责任,把竹篮打水当成试错,也许你就会成为水的源头。
   
      最后,我要说,在榆林,在中国绝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民营企业的地位是很低的,临时工、不稳定的名声固然是社会的偏见,但确实也是民营企业自身出现了问题。我们的企业家,抱着有利用价值就用,不出绩效就让他走的心态在做管理,这是一种权谋式的管理手段,是端着利益的天平衡量一切的心态,是一种懒惰和无能的表现,这样糟糕的表现,让民营企业背负了很多骂名。不出绩效单单是个人的问题吗?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不能找出问题的种种原因,然后和你的员工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来解决问题。一旦不行就换人,推卸自己的责任,不给别人第二次机会,长久下来,别人还会给你机会吗?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你要做的就是发现他的价值,并把他放在能够发挥他价值的岗位上,让他闪光。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