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引入千家万户,民生情怀实实在在。5月25日,投资约3.9亿元的神木县城供水工程经过五年奋战最终克服了隧洞超长、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各种困难后,实现顺利通水,日供水量达3万吨左右,彻底解决了县城20万居民的吃水难,同时也将为神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神木县城供水工程是神木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由输水隧洞和压力管道组成。输水隧洞西起瑶镇水库,东至麻家塔乡阿鸡漫村,全长22.368公里。输水隧洞沿线布设21个施工竖井,最深竖井178米,平均井深107米,隧洞横断面为城门洞型,宽1.8米,高2.4米。压力管道全长17.329公里。供水工程通过建设输水隧洞,铺设压力管道,利用地势高差,实现自流引水,设计日均供水量1.9万吨,最大日供水量3万吨,压力管道复线工程完工后,最大日供水量可达8万吨,可基本满足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近年来由于神木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人口逐年增多,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源短缺,县城用水十分紧,为了彻底解决县城吃水难题,神木县委、**将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县上委托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规划设计了六套引水方案,在反复调研,多次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最终选择了一次性投入大、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县城居民家家受益的隧洞引水工程,将瑶镇水库水利用自流的方式引入县城。工程于2005年11月正式开工,在施工期间,神木县又先后邀请全国知名的地质、水文、煤炭、隧道、水利等方面专家教授,对原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论证,并多次邀请他们到现场给予技术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复杂的水文地质结构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输水隧洞穿越古河床,岩层结构变化大,出现了600米流沙段和1240米薄岩层段,岩石易风化,安全风险难控制;隧洞覆盖沙层厚,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竖井开挖中遇到了国内十分罕见的井下涌水和井下流沙两大技术难题。尤其竖井在利用钢护筒、帷幕灌浆等传统技术手段施工后,未能成功建井,一度曾被迫陆续停工,最终采用国际先进的竖井冻结法成功确题。在竖井实施冻结法施工,具备开挖条件又恰逢数九寒天,井口地面温度在零下25度左右,井壁冻结温度也在零下10度至15度。由于井筒小,井圈实施冻结后,井芯全部被冻实,井圈周边布设冻结管,不能实施爆破作业,竖井开挖全部由工人一镐一镐地凿,一点一点地掘,一斗一斗往外运弃渣,异常艰辛。每开挖一米就要衬砌一米,在外界环境恶劣、井内冻结低温的双重负温条件下,浇筑混凝土,实施竖井衬砌,控制工程质量。竖井衬砌质量不过关,在解冻后很可能塌陷,井毁人亡,财产受损,工程再度停滞。为了保证竖井衬砌质量,施工企业搭设帐篷,架设火炉,对砂子、石子和水等原材料进行保温加温,用加温到60至80度的水,拌合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添加了哈尔滨生产的防冻剂,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利用碘钨灯、电暖气给井筒加温,延长混凝土的有效凝固。井下工作,要一边抽水,一边施工,一台抽水水泵的平均使用寿命一般是700个小时,遇到隧洞涌水量大含沙量大,水泵使用不到200小时就需要换新泵。水泵体积大,换一次泵,上下一次井就得4个多小时,在施工中换泵就达100多台。 由于井内、井外温差大,工人一出井衣服马上被冻的硬梆梆的,不少工人经常感冒。加之劳动强度大,有不少工人干上两、三个月,因吃不消马上借口离开。再招一批又要从头开始培训,工人流动频繁,给企业管理和工程进度带来了很大影响。就在这种情况下,神木县供水工程管理处和各参建单位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管理,严格施工,加快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并顺利通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