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王兆相故居及纪念馆等十三处文物遗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神政发〔2013〕7号 来源: 时间:2013-02-01 16:00:00 作者: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境内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经详细考察核实和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确定王兆相故居及纪念馆等十三处文物遗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将十三处文物点及其简介予以正式公布。 附:十三处文物遗迹简介 神木县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8日 王兆相故居及纪念馆简介 王兆相(1909年10月16日-2009年6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陕西神木人,1928年加入中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26军特务队队长、陕北红军独立团团长、神府独立师师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6团团长、鲁中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8师师长、东北野战军49军第162师师长等职。建国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组织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司令部顾问,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在北京去世。 王兆相故居位于神木县沙峁镇王家坬村,现存土窑洞2孔,建筑面积50余平方米,占地约150平方米。2007年9月王家坬村委会在故居以东1000米处修建了王兆相纪念馆,2009年12月竣工。该纪念馆背倚青山,周围松柏环绕,占地13000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塔、王兆相将军汉白玉像、碑刻等,展厅、纪念馆共14间。 王兆相故居及纪念馆保护区: A区:建筑范围内;B区:在A区外延100米。 王雪樵故居简介 王雪樵故居位于神木县旧城育才路(北十字西街)第三中学对面,占地约300㎡,为硬山顶式民居,也是我县县城为数不多且有文化内涵的四合院之一。 王雪樵(1894-1939年),名光荫,字雪樵,号一苇居士、右军之裔、雪山樵山、寒鸦、慕陶馆主等,陕西神木县人,民国著名书法家,与同时代的于右任、李棠被并称为“陕西书坛三杰”。 1914年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1915年经李根源、裴宜丞推荐,在北京政法大学任职。之后曾任陕西省省长李根源秘书、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因与当局政见不合,1923年归隐。 王雪樵故居保护区: A区:建筑范围内;B区:在A区外延50米。 永灵寺简介 永灵寺位于神木县大保当镇永丰村,是我县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兴建于宋末元初。现存的古碑及数量众多的陶佛像显示着该寺昔日的繁华。时至今日,永灵寺仍香火鼎盛,信众芸芸。 永灵寺整修、修建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三圣殿、药师殿、地藏殿、钟鼓楼、斋堂、流通处、寮房、功德碑廊、佛教文化长廊、三面观音。该寺错落有致、庄严雄伟,晨钟暮鼓,冥阳两利,是我县寺庙景区又一处布局严谨、内置庄严、清净灵逸、慈恩普济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 2012年,高兰才先生与十方信众自发组织起“永灵寺复修筹建”领导小组,修成圆通宝殿、念佛堂、南北寮房,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耗资近2500万元,铸造佛像500尊,神像庄严,壁画辉煌,工艺超群,恢宏壮观。 永灵寺保护区: A区:建筑范围内;B区:在A区外延50米。 裴家大院简介 裴家大院,位于大保当镇裴家梁村南300米处的山腰,大院坐南向北,是民国时期由裴宜承及家人所建,现存正房一孔、南房两孔、东房两孔两间、西房四孔。 裴宜承,又名裴廷藩,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曾先后担任民国初年国会议员,任陕北安抚使及河套垦屯副司令等职,裴思想民主,关心民生,诗文书法均有相当造诣,有《退思堂诗稿》存世。 裴家大院保护区: A区:建筑遗址内;B区:在A区外延100米。 柏林堡及关帝庙简介 柏林堡故城位于解家堡乡柏林村西北约500米处的山峁顶部,北距水门沟约20米。 据县志记载,明成化初巡抚卢祥先置土城于山塬,周围202步,东西2门,楼铺8座。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外包砖墙。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三十五年(1786年)两次重修,堡内东西街1道,今被掩埋,已成断壁残垣。 故城轮廓平面呈长方形,地表现为耕地及荒地,土路从城东南侧经过,城址轮廓清晰,现存城墙大多为土墙,周长约1050米,占地面积约68000平方米;现存东门及南门敌楼,城中央建有钟楼,西门已毁,北墙上建有水门,城内外砖块遍布。东南1.5公里处发现明万历十七年玄帝行宫石碑一通。 柏林堡故城是神木县境内新发现的一处明代城址,对研究神木县境内明代人口分布状况、社会生产力水平、城市变迁与发展、城市规模、作用及大边防御体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帝庙位于柏林堡古城约3公里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现存有五孔窑洞、戏台及明台台阶,残碑两通,四周环绕有20余棵千年古柏树,庙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 柏林堡及关帝庙保护区: A区:古城及庙群范围;B区:A区四面外延100米。 沙沟观音殿、龙王庙简介 观音殿,位于乔岔滩乡沙沟村南0.5公里处,庙群建筑占地约3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遭毁,八十年代后期,当地群众自愿集资投劳在原址上修复。现遗存有嘉庆十年石碑一通,咸丰七年石碑一通,嘉庆十一年铁磬一口,庙内壁画保存较好。观音殿西北约100米处有石窟一处。 龙王庙距观音殿约0.5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遭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地群众自愿集资投劳在原址上修复。现遗存有康熙四十六年铁钟一口,康熙四十七年铁磬一口。 观音庙保护区: A区:庙群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龙王庙保护区: A区:庙群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刘家沟遗址及山坡寺简介 刘家沟遗址位于神木县沙峁镇刘家沟村西南约500米的和尚寨子峁山上,东临窟野河。遗址所在的和尚寨子峁山,山体呈东西走向,三面临沟,山体较为独立,地势西高东低,山顶地势平缓,四周基岩裸露坡度落差较大,黄土覆盖较薄,遗址主要分布在东侧山坡上,东西长200米,南北长约150米,遗址分布范围约30000平方米。采集陶片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及少量夹砂黑陶,纹饰有篮纹、绳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压印纹,少部有钻孔,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 石窟处于窟野河西岸的和尚寨子峁山东侧石崖岩壁上,四周悬崖峭壁,岩石裸露,地势险要,双窟,砂石质,坐西向东。石窟为人工开凿,1、2号窟由南向北排列。 山坡寺庙始建年代不详,文革期间被毁,九十年代后群众自筹资金进行原址新建,现遗存有清道光残碑一通,佛像两尊。 刘家沟遗址保护区: A区:遗址范围内;B区:A区四周外延50米。 山坡寺保护区: A区:庙宇建筑群以内;B区:A区四周外延50米。 清凉寺简介 清凉寺位于神木县花石崖镇,该寺背靠龙山,清溪环绕,身置悬崖,总占地500平方米。该建筑群始建于南宋,在明清时期香火旺盛。大清同治十一年,举人、知县谢鸿训经领新修山门、重修庙殿,光绪六年监生郄玉顺经领维修。文革期间遭到毁灭性破坏,香火熄灭。近几年,花石崖清凉寺筹委会四方筹款重修庙群,使该寺重放光芒。 寺庙现存石窟三处,其中一处藻井保存完好,有四幅摩崖题刻,由于常年外露,字迹剥蚀严重,亟需保护。另有嘉庆十一年铁钟一口,残碑两块。 清凉寺保护区: A区:石窟范围内;B区:A区外延100米。 五龙寺简介 五龙寺位于大保当镇高海畔村,占地约1000多亩,与小保当千亩大草湾(湿地)相连。该寺始建于明末清初,“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建会房两间,1986年建成五龙寺一间,供奉主神黄龙大王。庙内正墙彩画黄龙大王等八部龙神诸神,两边山墙彩画八部龙神行雨出宫、入宫时情景。经过六、七年努力,庙宇周围已被林海覆盖,松柏苍翠,景色秀美,成为大保当境内一颗耀眼的明珠。 寺内遗存清道光七年重修的石碑一通及铁钟、法器等。 五龙寺保护区: A区:庙群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白龙寺及摩崖题刻简介 白龙寺位于神木县城南三公里处,占地约1000平方米。相传明永乐年间,单氏兄弟俩从河南逃荒来此,见杏花遍野,小溪清澈无染,人迹罕至,遂落脚生息。之后垦务田园,延续子孙,定名单家滩(因村多杏花,又称杏花滩),建造白龙寺。 白龙寺为神木城郊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为开光纪念日,届时香火旺盛,商贾云集。现存有石窑洞6孔,铁钟两口(一口小钟已残),残存石碑两块,字迹剥蚀严重,无法辨认。 摩崖题刻位于白龙寺旁的石崖上,现存有8处摩崖题刻,总面积约60平方米,其中两处损毁较为严重。 白龙寺及摩崖题刻保护区: A区:寺院内及石崖壁;B区:A区外延100米。 玉帝庙简介 玉帝庙,位于现神木中学院内。明成化年间余子俊创修,隆庆年间张守忠重修。庙内供奉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该遗址是中国**神木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现存有二级台地,在一级台地上保留着清末时期建筑,二级台地上有两排砖窑洞,其占地面积大约1800平方米。 玉帝庙保护区: A区:遗址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张氏四合院“能忍堂”简介 张氏“能忍堂”座落在神木县城西五道巷15号,是神木革命烈士张友清祖居,张氏在明末清初迁居神木,至今已传16代,“能忍堂”是张氏秉承“百忍传家”家风,以能忍者安所取的堂名。据张氏能忍堂《脉脉相承》中记载,张氏早期以行伍出身,出过2个武信骑尉(武官正七品,道光版《神木县志》记载1人),1个九品寿官,4个修武佐校尉(从九品)。清中后期张氏以读书人居多,有乡饮介宾、国子监太学生、生员等十数人,其余以经商为业,到近现代被《榆林人物志》编入的张氏有7人。 张宅历经400多年,是神木县城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合院院落之一,是张氏先祖严格按照当时的规制所建的四合五天井院,坐北朝南,东西、南北各长21米。遗存物品有:咸丰丁已(1857年)匾额一块,宫灯、纱灯、斗灯、竖柜及账本、往来书信等。 张氏四合院保护区: A区:院落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窑坬四合院(古院落)简介 窑坬四合院位于栏杆堡乡窑坬村中李余家,地处窟野河支流牛栏河流域,东距牛栏河2公里,与村中土路等高。周边均为民居,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长31米,总面积约961平方米。由正房、东、西厢房、连墙大门构成一闭合的三合院。正房、东厢房为石砌窑洞,通面阔5间24米,通进深11米,青水抱厦,带木结构前廊,正房9檐柱、东厢房11檐柱,廊进深4米。西厢房为砖窑,连牲口棚,牲口棚从西部始延伸至大门。大门为砖木结构,五架梁,硬山灰瓦顶,木构件彩绘,门扇铁质铺首、泡钉,外侧门额匾额书“光前裕后”,内侧匾额书“耕与读”,木质照壁,彩绘图案已模糊不清。 该院落是神木县境内新发现的清代民宅,附近仍保留有其家族墓地,有关墓碑内容记载,李余曾在清代任天津都尉官职,后因天津教案退职归乡修建了这些住宅。村子附近其墓地有三四通古碑,对研究其家族延迭极有价值,其为研究该时期神木地区的建筑工艺、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窑坬四合院(古院落)保护区: A区:院落范围内;B区:A区外延50米。 神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月28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