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北部的吴起县近日突然声名鹊起。早在2007年,总人口12万的吴起就率先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今春,当地**又开始为学前教育和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45岁以下农民“埋单”。这样的政策,在很多家长为小孩入托难、上幼儿园贵叫苦不迭的城市,和一些贫困家庭孩子因贫辍学的地方看来,的确让人眼热。 吴起县的这一惠民举措,当然得益于其不错的经济实力。由于石油资源丰富,原为贫困县的吴起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GDP突破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但不错的经济实力只是民生投资大手笔的基础条件之一,两者之间并不能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一年财政收入16亿元不足为奇,但别人未能做到的,吴起县率先做到了,除了财力以外,主要还是缘于地方官员的执政理念。吴起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想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是根本的方法,这样的投入值得。 此言似曾相识。同样是在陕西,因全民免费医疗而闻名的神木县委**曾经算了一笔账,“花了1.5个亿,把老百姓看病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爆发出来生产的热情,这种生产的积极性,这种巨大的社会合力推动了神木的发展”,他说要算经济账的话,**实际赚了一大笔钱,“民生建设,如果搞得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行和推进,也是一个高回报的投资。” 两位基层官员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民生投入有较高的回报,对**来说是件划算的事情。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凭什么认为民生投入的回报率较高?这种回报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我们看来,民生投入的高回报率主要体现于“溢出效应”。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即外部收益。就因为具备溢出效应,民生投入的高回报率完全可以预期。吴起县让贫困孩子也上得起学,受益者无疑首先是这些贫困家庭,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当地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是外部收益。尤为重要的是,许多社会矛盾是**的民生投入不足引发的。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这种以弱势群体为首要受益对象的民生投入,势必起到消解城乡二元机制、缓解不同阶层和不同收入群体对立情绪的积极作用。 神木的免费医疗一度引发激烈争议,现在吴起的免费教育恐怕也不能免。争议的焦点无非在于地方财力能否长久支撑。但正如前面所分析,在这里,财力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而且就目前经济形势,各地加大民生投入的基础其实是越来越稳固了。刚刚传来的消息说,今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或超8万亿,有望紧随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哪怕是在财力稍稍吃紧的一些地区,是不是就会穷得无法在民生上投入,也有必要打上问号。如果这些地方行政支出一样吃紧,那倒无可厚非,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一方面是高昂的行政成本,一方面是民生投入捉襟见肘,这难道仅仅是财力不足的问题?解决民生投入不足,重要的是看**是否对民生投入的溢出效应有充分认识,是否下定了决心,如果这个决心下不了,还要有专门的制度逼使**在民生投入上不敢吝啬。 同处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神木和吴起在全国开了个好头。自然,一地有一地的实际,无法要求其他县域经济体都来效仿,但神木模式和吴起模式传递的价值却值得执政者思考。即使不能学神木和吴起在本地推行免费医疗或教育,对特困家庭提高转移支付的水平能否做到呢?很多时候,**的民生投入,就看你是“不能”还是“不为”。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