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雨杏花滩上游,林鹃笑我几声啾。 惜无紫陌花如锦,幸有青山树亦幽。 古寺香消空冷落,碑诗韵永更淹留。 摩崖巨字斜阳里,一望烽关万木秋。 出神木城南行五公里,有一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小村庄,名叫单家滩。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杏林遍野,小溪清澈无染。因村中多杏花,被称为“杏花滩”。每当杏雨时节,花红叶翠,望眼烂漫,演成神木八景之一——“杏滩濯雨”。康熙29年,神木同知陈昌国览胜杏花滩白龙寺,铸碑记述,有“游杏花滩”诗曰:“出城东看杏花开,花外盘桓酒数杯,转入桃溪春寺静,山光鸟语悦人来”。康熙33年春,榆林东路道张衡游览杏花滩,有“游杏花滩”三律,并建“浩然亭”,增秀于白龙寺旁。康熙36年,帝王进兵宁夏,闻道杏花滩美景,遂生戎马中偷闲之趣,策马专程走访,并赐“杏花禅院”额于山门。这里遍地生长着马兰、野麻,是上好的造纸原料,四季长流的溪水乃天然漂剂。于是杏花滩的村民农忙下田,农闲操纸,有的甚至弃农醉艺,一代接一代。康熙帝询问了纸农生计之艰辛,幽默地赞叹道:“此地皆为侯(公元114年,汉安帝封蔡伦为龙亭侯,他发明的纸,人称蔡伦纸),可惜乃穷侯”。“尔等早种晚收(指一天完成制作到销售的全过程),时刻生金也。”这位重视经济开发的帝王,依据亲眼所见,欣然赐纸坊门口一联:“水池中鱼龙变化,竹帘上时刻生金”。至今为神木人传诵不忘。嘉庆6年,神木知县王文奎,邀府谷知县狄燧、神木部使嵩英,神木同知苏尔登额等劝农至杏花滩,各有诗咏刻石留寺。道光年间,神木知县王致云等对杏花滩尤其表现兴致,多处吟留。民国14年,书法家王雪樵带领学生李文芳、温亮典等游杏花滩。其时白龙寺荒凉萧索,诗人心境相吊,留诗“游岫岩寺”:“问山寻水汗漫游,绝无人迹亦勾留。可怜冷落岫岩寺,只有斜阳满树头。”道光《神木县志》记载杏花滩“春日杏花灿烂,游履纷纭,邑中胜景,以此为最。” 杏花滩的春天,湖面上的水渐渐融化了,树木抽出嫩绿的叶子,枯萎的小草也变绿了,树上唧唧喳喳的小鸟吵个没完没了,就像在聊天;夏天,有的人在湖面上划船;有的在岸上钓鱼;还有的在这里到处闲逛。每到夏天就有许多的人钓鱼,但是只有有恒心的人才可以钓到。为仕么呢因为神木的杏花滩一到夏天蚊子特别多,到处闲逛的人都受不了,别说是钓鱼的人了;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火红火红的落叶在林间飞舞。翠绿的松柏站在门口,好像是在站岗.松柏显的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放眼望去,杏花滩白茫茫一片。但是这里对小朋友来说,却是游乐场:有的穿上溜冰鞋滑得飞快;有的在冰面上坐一块木板直接滑起来…… 不知为什么,一年四季的杏花滩我都喜欢。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