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榆阳区经济发展局得到一组数据:目前,榆林水泥制品厂资产总额是改制前的24倍;榆林制药厂改制后是原制药厂产能的10倍;榆林酒厂改制后资产总额达到3亿元…… 股份制、破产、重组……榆阳区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改革的风雨洗礼后,释放出新的活力,实现凤凰涅槃。 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榆林水泥制品厂、酒厂、制药厂、五一化工厂、水泥厂、药材公司,这些组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重点骨干企业,曾经为榆阳区市场供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做出过重大贡献。 改制前,五一化工厂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连年亏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被迫于1995年停产,工人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不能按时缴纳,生活费不能兑现,甚至连门房烧煤、用电的日常支出都不能列支。而很多国有企业和五一化工厂一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为使国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榆阳区大胆改革,制定依靠职工、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成熟一户、改制一户的总体思路,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开展工作。1994年在全市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对榆林水泥制品厂的股份制改造,组建起市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闯出新路。1999年、2001年圆满完成对酒厂、制药厂两户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2004年新一轮改革启动后又于2006年、2008年、2009年分别对五一化工厂、水泥厂、药材公司3户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企业“转身”展翅高飞 “凡具有一定生产能力,产品有市场,设备有利用价值,生产经营有利润的企业,就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经营,做到以先进的生产关系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以存量换增量,以改革谋发展。”榆阳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朱继福说。 1994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启动对水泥制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实行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由职工认购股份的改制形式,组成国有股占49%、职工个人股占51%的股份制企业。新公司的组建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目前该公司资产总额已达到5000万元,是改制前210万元的24倍,成为榆阳区乃至全市水泥制品行业龙头企业。 2001年,榆林制药厂以破产拍卖的形式引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医药企业。该厂被民营企业并购后,成立陕西德福来药业公司,新公司又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并于2002年一次性通过五种剂型的GMP认证,2008年又通过GMP五年再认证,年生产大容量注射剂8000万瓶,小容量注射剂20000万支、片剂20000成片,是原制药厂产能的10倍,提供500多人就业,产品畅销周边省市,供不应求,公司也被评为榆阳区“百强企业”。 维护职工权益,实现改革与稳定双赢 多年来,榆阳区一直在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上不断总结探索,妥善处理企业与职工、新职工与老职工的利益关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满足职工要求,实现职工利益最大化。 一是做好已退休职工的稳定工作。不论改制经费如何紧张,都要足额提取养老统筹费,解决好退休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稳定工作。榆阳区水泥1998年停产,在职职工全部下岗,区**每年主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了职工的低保救济、户口、经济适用房等问题。2008年,利用企业改制政策,区财政核拨366.2万元资金,对企业职工进行妥善安置,顺利完成了水泥厂的改制工作。同时,榆阳区对各企业下岗职工均实行“三条保障线”保险,为改制前退休职工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改制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改制后的人员绝大多数都能续交养老统筹金,实现老有所养、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