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更多农村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生活文明。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农资金的大量投入,农村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农村人也可以同时享受到城市文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党员活动室、计生站、警务室、农家书屋等相继建成,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一些农村利用率很低,并出现闲置现象。 让农村共享城市文明 如何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学习方式、活动场所、医疗条件、安全环境等都是被重点考虑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差距。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 2007年我省出台 《陕西省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质量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方案》中详细制定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4%;到 “十二五”末完成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再用5年时间,在巩固提高已建设村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任务。 前两个阶段预计投资近32亿元,考虑到各市财力的不同情况,西安、延安、榆林三市和杨凌示范区的建设资金按省、市6∶4的比例分担,其余各市按省、市8∶2的比例分担,县级主要落实已建成项目村管理人员的待遇和维护费用。同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规模,增配设备器材、图书等。 “党员活动室一成立,我们干工作就有了阵地,搞活动有了场所,再也不像以前,只是在村支书家炕头或者简陋的村支部了。”农民用最朴实的言语表达对党员活动室建设的欢迎。 同时,我省公安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农村警务室”,让人**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老百姓家中。到2008年底,全省组建了27000个农村警务室。 投资需要瞄准农民需求 在陕北某村的农家书屋里,记者看到不大的房间里,置于前排的思想政治类、文化教育类等书籍落满了灰尘,摆放得整整齐齐,而后排的指导大棚菜种植、鸡羊养殖技术等图书,因为借阅次数多而显得有些凌乱。 “我们村2006年在‘万村书库工程’中建起书屋后就再也没有图书更新,其中四分之三都是文学、政治类的书籍,而最受农民欢迎的实用技术类书籍太少了。”村支书兼书屋管理员辛力(化名)介绍说。 而这个村子因为距离县城比较近,坐公交车只有15分钟的路程,很多村民的就医、计生等需求都在他们认为“环境技术更好”的县城解决,村中的警务室、计生室等经常是一把“锁将军”把门,村卫生室也大多只是出售治疗头疼脑热的简单药物。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说:“农村公共设施在建设初期,没有形成对农民需求的瞄准机制,相关部门缺乏对农民的需求和农村实际情况的细致调查,导致建设投 |
资和农民的需求不完全一致。” “农民没有参与到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如果投资建设的设施对农民来说不需要或者需要少,就会出现接收上的断层。一切外来的资源和知识,只有和农村的乡土资源和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在农村发展进程中切实发挥作用。”王建康说。 专家同时认为,在农村公共设施建成之后需重视管理,通过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求得设施应有的实效。对取得良好效果的可以继续加大投资、给予奖励,而闲置率较高的地区可以在实际调查后,或合并、或搬迁,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面临新情况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加快,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经历着由离土不离乡、到临时性外出、再到离土离乡举家外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居住人口急剧下降,孤弱老病留守,有的地方基层建设严重 “缺血”,甚至连种地也有“断层”现象。 如果一个村有50%以上的农民外出打工,党员活动室怎样“活动”?计生站为谁“计生”?警务室谁来当“辅警”?在这些逐渐失去“发展活力”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闲置似乎很容易理解。 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最初农民居住是不固定、流动式的;后来人们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之后人们出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开始进入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享受型城市居住,此时农村逐渐荒落;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城市资源流向条件较好的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他认为,我国正处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阶段。 “从历史趋势上看,农村正在走向衰落,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公共设施等建设都不适合‘一刀切’地全面铺开。可以选择条件好、人口密集、有潜力的中心村发展公共设施,以其高密度的人口覆盖提高利用率,而偏远落后的村落,可以通过搬迁转移的方式,聚集在城镇周围共享文明成果。”白永秀说。 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闲置问题中,人是关键因素。王建康认为,我国正处在高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需要清楚认识到我国正处于人口机构变化、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变化的活跃期,这些直接关系到农村建设的布点设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要放在城乡统筹发展大的格局背景下看待,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预见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