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每日话题] 南方都市报:影评人究竟代表了谁

阅读数:1057  |   回复数:0
shenmu999 发表于 2010-7-20 11:30:2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冯小刚导演   一向敢做敢说的冯小刚最近在回应《唐山大地震》可能在媒体和影评人那里受到的争议时,又给出了一番比较不一样的言论,甚至举了拿着刀捅幼儿园孩子的例子,当然他没有把影评人和媒体直接比作行凶犯罪的人,但也确实让很多人产生联想。这其实是内地电影环境中,电影生产者,影评人媒体和普通消费观众之间关系尴尬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中国,做消费者需要相当的智慧,因为法律和行业自律的缺失,我们每消费一件物品都要成为专家,备上多多的专业知识,才能战战兢兢地掏出口袋里的钱。饶是这样,还要准备好和将来的客户服务斗志斗勇。在美国,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可以随意地退货,甚至你觉得东西买贵了都可以退货,商家也不会问你理由,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其实也是对消费的刺激,因为有退货制度的保障,消费者掏钱时犹豫就少了很多。不过就算是在美国,电影也是没有退票制度的,你可以朝大银幕上扔鸡蛋和爆米花,但是你也不能退票,也因此催生了美国完善的影评人体系,知名影评人打出的星星的多少,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影的票房。   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迅速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影评人的传统,现在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影评人,很多是从当年的“碟友”转变而来,看得多了,总知道眼前跑过的猪是肥是瘦,提笔写一写,大多是吐露心中直观感觉。另外一部分的影评人则是各家媒体的一线记者,其实这并不符合国际规则,因为在成熟媒体环境下,记者负责搜集撰写故事,评论员则是独立的另一体系,这很好理解,如果记者一面和采访对象套近乎,聊家常,转过头去,又要义正词严地评论影片得失,做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混乱。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中国的影评人很难做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前两年,观众们的心理很有意思,你说这片子烂,我就要看看到底烂在哪里,看过之后大家一起来骂。最近几年,“阴谋论”大盛行,影评人说好,观众们又要说,你们肯定被收买,是炒作。如此几番下来,本来就不稳定的影评人队伍,更加犹豫,这影评还要不要写下去,影评人究竟代表了谁?电影制作方认为你不代表观众,观众也不会参照你的影评选择电影。   两三年前,一部国产大片可以霸占一个月的档期,确实也并不需要影评人,因为观众没有第二选择,但是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部新片上映,电影早早就从电影艺术变成大众普通消费品,影评人的作用比以前更加明显,影评也从以前的艺术评论,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的评测或者试用报告,简单地说,就是告诉观众,口袋里的钞票要掏给谁。观众当然可以选择不相信一切影评人,那样的话,您也许就要如同开头提到的一样,您也要看上几千几百部的电影,成为电影专家。   现在的影评人们,也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毕竟主流观众们不是看过成千上万部电影,他们中的大部分也不熟悉欧洲大师,他们走进影院,只是出了钱购买一定时间的娱乐消费,本质上,和进卡拉OK唱歌的消费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他们其中有一部分将来也会成为涉猎广泛的影迷,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坚持自己的口味,也要了解观众的欣赏习惯,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影评人。   与此同时,电影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要给评论者空间,现在的电影产业环境,各个环节缺乏信任,但是并不代表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下去,影评人、观众和电影生产者早晚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链条,那时候才是中国的电影产业雏形已具的时候。   □南都娱乐评论员 戴乐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