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一家论坛上宣称,2015年重庆将成为中国的底特律,立即引发舆论热议。 其实,在中国想做“底特律”的何止一个重庆市?更不是自今日始!早年就不去说它了。中国入世以后,汽车市场连发几个“井喷”,年销量突破500万辆,一些人便觉得不可一世了,开始“张狂”起来,掰着指头数自家有多少“世界第一”。长春、广州、上海、武汉、重庆市,都曾扬言要做“中国的底特律”,一家媒体更凑热闹做了系列报道:《寻找中国的底特律》。 这场闹剧,2005年1月6日,笔者在自己的署名专栏《有话就说》中撰文:《哪里寻找中国“底特律”?》,文章调侃道:“中国的‘底特律’,记者在8年前就找到了:十堰市街边的一家小餐馆,门面上赫然写着3个大字:底―特―律”。 喜欢攀比,喜欢“傍大款”,是中国人性中的一大特色,凡是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想去“山寨”,像中国的“米兰”、中国的“华尔街”、中国的“苹果”、中国的“比尔.盖茨”等等,不胜枚举。喜欢借别人的名声提升自己,如同鲁迅所说的,是“拿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反映的是缺少自信心。 什么是“底特律”?底特律集中了美国全部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说起“底特律”就等于说美国汽车业,美国汽车就是底特律。它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全世界只有一个底特律,在美国密西根州,此外没有哪个国家还有“底特律”,因为都不具有“底特律”的特点:集中、专一,别无分店。 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直至今日也是汽车业最发达的国家,它的汽车业呈散布状,有斯图加特,有慕尼黑,有狼堡,还有中国人不熟悉的吕瑟尔斯海姆等,唯独没有“底特律”。汽车业另一个“祖师爷”意大利,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这些高档小型跑车公司不算,菲亚特一股独大,在米兰,意大利人不会去“寻找”“底特律”。汽车后起之秀日本,有大小汽车公司13家,被戏称为“乡下人”的丰田在爱知县,日产在神奈川,马自达在广岛,只有本田和三菱在东京,所以也没有“底特律。 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1000多个汽车厂,经过上百年的兼并,最后剩下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总部全部设在底特律。大凡到了底特律,出机场的路上最显眼的标志,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轮胎,上面显示着每日的汽车产量。底特律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标志,美国汽车工业的符号。 所有发达国家汽车业都走着自己的路,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韩国模式,包括汽车业发达的俄罗斯、巴西、泰国、印度等,也没有一个声言要打造自己的“底特律”。这些国家做汽车是企业的事情,企业想得是如何把自己做大、做强,才不管这个城市要不要成为“底特律”。 而中国不同,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底特律”情结,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少于10个城市公开宣称要做“中国的底特律”。因为各地政府都要发展经济,汽车业最讲规模,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因此最受地方政府青睐,看看那些大一点的汽车公司老总,哪个不是“两会”代表、委员? 争相要成为“中国的底特律”,反映出这些地方的浮躁,也说明他们对底特律、对汽车业的了解还限于一知半解。 底特律的“独特性”在于集中、专一,或者说单一,底特律集中了美国的全部汽车产业,同时,它的经济支柱也只有单一的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十中,美国汽车业、底特律确实享受了这种单一、集中的好处:人才集聚、信息发达,配套方便,物流成本低。但是最近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底特律经济结构的软肋:抗风险能力差,危机到来,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昔日170多万人口的城市萎缩到70多万,到处是“鬼楼”。底特律人自己都在反思这种畸形经济结构,可中国却有那么多地方还飞蛾扑火般,争做“中国的底特律”,真是匪夷所思。其实,中国人早就懂得“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正因为底特律经济单一,所以一个底特律就能装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能够装下全部美国汽车工业。而中国的城市无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现在从“一线城市”京沪上广,到县乡小镇,无不人满为患,道路堵塞。如今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达到2000万辆规模,已经形成的产能更在3000万辆左右,在建或准备要建的产能不会少于4000万辆,依照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说法,中国汽车规模将达6000万辆。如果仿效底特律的做法,哪个城市能做得了如此盛宴? 中国的汽车企业被当地政府视作“心肝宝贝”,都在“本土”城市扎了根,即使“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兼并重组,尚且难于上青天,长安就曾因在重庆以外投资,惹得黄市长勃然大怒,遑论外迁集中? 再说,时代不同了,当初企业集中形成产业群,有它的道理,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交通、物流,如此发达,地球都变成了“村子”,将所有汽车企业集中起来,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中国没有产生底特律的土壤,无论从合理性还是可能性讲,中国都不可能出现底特律,也不应该产生底特律,想做“中国底特律”的人,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本文为V讯网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本文系V讯网独家稿件,版权为V讯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V讯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程远有话就说:哪里寻找中国“底特律”? 2005年01月06日 也许是中国人太喜欢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算不上好士兵。”中国但凡汽车工业有点模样的地方,就都胆敢称自己是中国未来的“底特律”。最近一家媒体一口气便开出了6个候选名单:上海、广州、长春、武汉、北京、重庆,宣称他们要“寻找中国底特律”。 其实中国的底特律,记者早在8年前就找到了,那是湖北十堰市街边上的一家小餐馆,门面上赫然写着3个大字:底―特―律。当然这是对底特律的亵渎,足可以见在国人眼里,“底特律”其实是算不上什么玩意儿的。 底特律是什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汽车城,无论是汽车发源地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还是汽车新秀日本、韩国,都没有能和底特律相提并论的汽车城。记者曾多次到这些国家采访汽车工业,也从来没有听到人家把自己和底特律相比,尽管他们毫不讳言在和美国汽车竞争。 德国的奔驰、宝马和大众,都该算是世界顶尖级的汽车公司吧?总部分别位于斯图加特、慕尼黑和狼堡,也都是汽车城,但没有谁想要争夺第一把交椅的意思。法国干脆没有明显的汽车城,最早诞生的汽车公司PSA标致雪铁龙,最大的工厂建在法国、德国和瑞士交界的一个小镇索绍,包括周边地区的“大索绍”,总共也不过20万人口,这里还是标致公司的发祥地。意大利只有一家汽车公司菲亚特,总部设在都灵,百年庆典,连总理都亲往祝贺,意大利人为有都灵而深感自豪。在英国,记者根本找不到有标志意义的汽车城,曼彻斯特?一点都不像。日本11家汽车公司分布在全国,日产总部在东京,他们戏称总部在爱知县的丰田是“乡下人”,尽管丰田也在东京设立了分总部。东京**了日本大多数汽车公司的总部,从1980年到1993年,有14年时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了美国,但日本丝毫没有把东京册封为“日本底特律”的意思。韩国现代汽车的总部在汉城,它在釜山还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厂,过去汉城还有大宇汽车,也没听说过他们把那里称作“韩国底特律”。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上称不了雄,却有众多的“准”底特律,这是不是有点像中国足球,虽然始终冲不出亚洲,却有无数个球星,显露了我们的浮躁与肤浅。 底特律就是底特律,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想去拷贝它,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拷贝得了它。 底特律位于美国北部五大湖区的密执安州,在由机场通往市区的公路旁,每个进入底特律的人,都会看到一座巨大无比的汽车轮胎雕塑,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计数器,不停地按分、按时、按天地显示出美国造出来的汽车数目。到了这里,你会感到只有汽车没有别的,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城。每次看到它们,我心中都会有种宗教徒般的震颤。 底特律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年这里是美国水运最发达的地区,资源丰富,有发达的机械制造和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云集了一大批制造自行车和马车的行家。1893年杜里埃弟兄在这里造出了第一辆汽车后,1899年美国就兴起了30多家汽车厂,1908年全美汽车厂达到515家,但到年底仅剩下258家,年破产率高达50%。因为美国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社会,美国汽车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人们说,美国汽车工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公司的兼并扩张史,也是一部小公司的破产史。 底特律成为底特律,首先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亨利?福特,一个是威廉?杜兰特。密执安州的农民亨利?福特发明了用流水线生产T型车,把造1辆汽车的时间由12小时28分钟,缩短到9分钟,价格由850美元降低到260美元,最高年产达到187万辆,占当时全美汽车产量的53%。杜兰特走的则是另一条路线,他在1909年创立了通用汽车公司以后,就迅速兼并了别克、凯迪拉克、奥兹莫比尔、旁蒂克及其他5家汽车公司和十几家零部件厂,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一个用流水线实现了大批量生产,一个用兼并改组扩张了能力。加之由通用分出去的华尔达?克莱斯勒收编了道奇和普利茅斯,三大公司包揽了美国汽车产量的85%,在世界上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中国汽车工业则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中央政府的管理部门按照自己设定的蓝图,规定了让谁上汽车不让谁上汽车,而地方政府则有自己的一套对策,或者托人说情,或者先斩后奏,布下了“三大集团,四大基地,八大金刚,十三太保”的棋局,汽车厂全国遍地开花,尽管产量不多,却有20多个省区市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手心手背都是肉,让谁垮了不都是国家的损失? 对外开放,更是争先恐后搞合资,一家外国公司可以找两个中国合作伙伴,而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和无数个外国公司合资,现在合资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外国公司再也找不到有资质的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合资,而中国汽车企业也再找不到还没有中国伙伴的外国汽车公司,无论哪个地区,都已经是外国公司品牌的大杂烩。看看底特律生产的汽车,哪个不是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连自我都找不到了,还奢谈什么中国的“底特律”,岂不是真真在这里搞笑?就算未来广州做到1000万辆,退一万步说,那也是半个日本底特律,半个中国底特律。 其实,底特律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惟一”,而不是“第一”。经过这几年的竞争兼并,中国的确形成了一些较具实力的所谓汽车集群,但是,大局已定,不仅所有地方政府都要坚守阵地,决不退缩,而且有那么多外国公司和它们手牵着手,错综复杂。你是能把一汽搬到上海,还是能把长安挪到武汉?再说中国有没有必要把所有汽车厂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管理?如果诚如所言,在未来10至20年,中国有6个“准底特律”,有16个产业集群,即使每家企业都能做得和通用、福特一样大,它们也成不了底特律,而且中国就更加找不到“底特律”了。因为底特律是“惟一”,而不是“第一”。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