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政府亏空传言的轻信,是否意味着地方财政的不透明?官员的调动又为何引起人们对政策变化的担忧?背后是否意味着地方发展仍建立在官员的个人意志之上? 近日,陕西神木县大批民众**围堵县政府,当地表示这是因网络散布谣言引发的群众**事件。目前,已有4名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虚拟世界里的谣言,却演变成民众的实际围堵行动,事件本身虽然已经平息,但背后凸显出的地方发展路径,尤其是一味以经济成就取信于民的思路,无疑值得检讨和反思。 事件起因于“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废止”的谣言,虽然神木官方否认“政府亏空900亿”,还公布了财政收入数据,证明神木发展良性运行。但是需要追问的是:老百姓为何如此轻信网络谣言?人们对政府亏空传言的轻信,是否意味着地方财政的不透明?官员的调动又为何引起人们对政策变化的担忧?背后是否意味着地方发展仍建立在官员的个人意志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把主要心思放在经济发展上,走的乃是以经济成绩增强执政基础、以改善百姓生活取信于民的路子。这本没有错,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必然意味着对政府信任的提高,相反,如果缺乏对公民权利的充分尊重,缺乏对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足够关照,缺乏对权益保障的制度性预期,那么经济发达也可能伴随着官民信任的下滑。 以陕西神木县为例,作为全国百强县,神木在得天独厚的资源开采下,获得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惠及于民。按道理,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百姓小康,本该大大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赖与支持。但如果这种发展模式不是建立在可持续、可预期的基础上,人们便会对教育医疗上的待遇始终存有失去的心理担忧;如果发展过程中没有公民对政治的开放化参与,那么人们也就很难形成对政府的信任。 假如神木百姓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了若指掌,对公共财政的收支情况一清二楚,人们还会这般轻信政府亏空的网络传言吗?相反,正是在法治化环境欠缺的背景下,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多发,公共政策预期性不强,才导致人们对一度备受赞誉的免费医疗等能否可持续产生怀疑。 因此,神木事件提醒我们,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官民信任的重构。而构筑信任的前提,乃是将“利为民所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尊重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参与的法治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制度有了预期,发展政策才能平稳,人心才不会随着谣言而晃荡不定。 |
发展政策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民生政策的关键是让生活有盼头 在当地政府的及时回应下,陕西神木**事件正在趋于平静。神木县相关负责人对此前网上传言一一澄清,证明所谓的县财政亏空、向省里借款发工资均是空穴来风,并特别向媒体证实了免费医疗、免费教育运行正常,给当地群众吃了颗“定心丸”。 坐拥丰富煤炭资源的神木县,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以及全民免费医疗,“神木模式”一时为全国津津乐道,也成为神木人引以为豪的民生工程。然而,几天前,几句聊斋志异般的传言,一个领导调动的猜测,竟引发数百群众担心地方财政亏空、“免费”政策有所调整,进而**到县政府传递“信任危机”。看似难以理解的背后,其实暗含一种对未来的简单焦虑:经济环境变化,能源经济走低,地方政府有无能力稳住公共财政对民生政策的有力支撑?惠民政策能不能延续保证?主政领导的变化又会不会因此动了自己的奶酪? 近些年,在不少地方,因为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主政官员变动而产生的“集体情感焦虑”,也屡有发生。和神木风波一样,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民生焦虑、政策焦虑,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新考验,也是确保一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必须承认,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资源的调整,群众利益的日趋多元,会令许多政策遭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挑战。民生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尤其需要在充满挑战变数的环境下维护好政策权威与政令稳定。那种“新官不理旧政”的思维,那种动辄“翻烧饼”、“朝令夕改”的做法,那种“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领导一句话”的现象,不仅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还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发展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让百姓有盼头。以往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果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就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句话,干部想把信任留下,须得强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的意识,也得锤炼运作可持续性政策的能力。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应该具备自我执行的惯性;一个好的政策设计机制,也应该具备自我调适的功能,并不会因人事变化产生巨变。如果执政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依法行政,那些“翻烧饼”的政策必会少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是民生善政,如果缺乏现代理念和先进制度的配套,也会影响善政本身的执行效果,也会让民生产生“政策随人走”的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消解群众自主创造财富和活跃市场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投资失败找组织不找合伙人、经济不振问领导不问市场的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精密仪器,越走向完善,越需要一个科学、全面、严谨的政策设计机制。无论是今天的“堵书记”,还是昨天的“留市长”,都在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焦虑,推进规范地方政令的机制建设时不我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掌控经济必须尊重市场、尊重科学,应该认真纠一纠已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为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有稳定性,工作有连续性,一茬接着一茬干。 2013年07月18日 10:54 来源:人民日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