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马铃薯标准化作业示范园区和靖边县马铃薯全种机械化示范基地的海则滩乡海则滩村3000亩标准化马铃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今年上半年,榆林完成GDP1365.66亿元,同比增长8.6%,全省排名第9位……”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191元,增长11.1%,农民人均收入4743元,增加508元,增长12%”就显得难能可贵。榆林发改委的官员告诉记者,“在现有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进步实属不易。” “榆林将进入经济平衡发展的转型期” 过去十年,榆林以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能源之都。煤炭和石油改变了榆林的风貌,“榆林速度”富有传奇的色彩。从今年以来,受全国煤炭市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影响,榆林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在许多民营煤矿,煤炭价格已经跌破了成本价。 “未来几年,榆林或将进入一个经济平衡发展的转型期。”榆林市统计局副局长杨明说,“上半年榆林完成GDP1365.66亿元,排在全省10市中的第9位。全市687户规模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40.70亿元,同比增长3.4%,但增速同比下降18.7%。 经济增长乏力影响到了榆林的财政收支。榆林市上半年财政总收入352.84亿元,同比下降2.9%,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而2012年,榆林上半年财政总收入363.5亿元,增长34%。 财政收入减少会不会影响财政支出计划?榆林市发改委综合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并没有出现太大影响,目前,涉及到民生的投资,包括医疗保障、教育没办法缩减,也不可能缩减,受到影响的,主要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外,今年以来,榆林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在三公消费领域也减少了大量支出。这部分资金也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财政的负担。“ 能源经济遇挑战 一位神木的煤矿老板告诉记者,“煤矿已经停产了半年多,目前正在整合技改。年初的时候,煤矿生产还能有一点利润,当时其实大部分民营煤矿就已经停产了。”现在形势每况愈下,煤价不仅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反而一路下行看不到底,“现在煤价也就200多块,在加上开工的成本,这已经跌破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价。除了获得煤矿成本较低的国有企业还在运行,绝大部分民营煤矿都已经停产。” 正如该老板所说,与大型国有企业的“不差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民营企业确实冰火两重天。《榆林市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中央属、省属企业产值分别增长8.3%、18.1%,而地方属企业产值则下降6.0%。 截止六月底,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126户,其中煤矿76户、洗煤厂1户、炼焦厂7户。榆林规模以上直报工业企业1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合成氨、玻璃、发电量等工业产品都出现了负增长。 《榆林市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说,“榆林工业占全市GDP的70%以上,是榆林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看,全市工业经济遇到了比2009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困难。” ![]() 煤炭不景气蔓延消费增速回落 现在,能源市场的不景气,还蔓延到了各个行业。据《榆林市201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持续低迷, 增速大幅回落,榆林市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汽车、住房、烟酒等领域消费能力明显下降。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79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同比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上半年物价继续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除交通下降1.5%外,食品、衣着、居住等居民消费价格均有小幅度上升,其中居住类上涨幅度最大,为6.6%,其次是食品类,上涨5.2%。 能源经济遇挑战,榆林将进入经济平衡发展的转型期。 “经济下行是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在榆林市发改委主任郭培才看来,上半年经济下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这是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应该冷静审视本轮经济下行。 《榆林市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称,经济下行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榆林市原料或初级产品输出比重高达70%以上,依托资源输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在页岩气开发等新能源革命加快推进和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政策效应叠加下,榆林以煤为主单纯依靠产品产量提高和价格提升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报告》中还说,榆林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正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在原有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支撑趋弱,高端能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支撑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周期性增长率下降的“阵痛”再所难免。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在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令人欣喜的是,榆林市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740亿元,同比增长2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85亿元,增长28.0%,其中,项目投资643.17亿元,增长30.2%,房地产投资31.68亿元,增长1.04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仍达到71.6%,占比同比提高3.4%,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成亮点 资源工业的缺口其他产业来补。“上半年虽然遭受了春旱和禽流感的影响,但农村经济平稳向好。” 预计全市粮播面积765万亩,较上年增加8.3%,总产预计145万吨以上。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53亿元,畜牧业生产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已经形成广泛共识。 通过推广“神木尔林兔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等土地流转典型模式,促进了土地有效流转。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省级26个、市级31个、县级43个),省级园区总数居全省市区第一,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另外,榆林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创新了金融支农体系模式,同时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我省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 科技含量高成为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累计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获得各项农业科技成果30余项;引进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瓜菜新品种120多个,初选出优良品种43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上半年,榆林部分特色现代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产销两旺,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20%,羊绒初加工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占全省市场份额的80%,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7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27%。同时,我市把打造品牌农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现已形成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促进了产业升级晋档。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