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文化]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出炉,征求网友意见

阅读数:960  |   回复数:0
神木小强 发表于 2013-12-6 09:30:1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为了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今年4月,榆林市启动了《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编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于8月26日通过专家评审会,9月12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查,11月15日,市委常委会议又对本规划进行了审查。为使规划更趋完善,现再次征求各界人士、广大市民的意见,欢迎大家建言献策。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简介



意见反馈处:榆林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乡规划科

联系电话:0912—3367850

电子信箱:YL3367850@163.COM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一、规划背景(一)四大背景:


1.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榆林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在三个国家级层面的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都对榆林发展有很高的定位。

2.陕西重要一极——陕西迈入“双轮驱动”时代依托资源优势,榆林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形成陕西“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3.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4.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邻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一产业发展居邻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然而,相较其他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立足多样的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二)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1.自然条件多样。2.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3.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2.经济基础雄厚。3.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4.农林牧资源独特。5.地域文化多样。

(四)自身审视五大制约:

1.“能源独大”,产业升级转型压力大。2.地区发展差距大。3.“小马拉大车”,以城带乡任务重。4.水资源紧张,用地受限,制约城乡发展。5.“保护与发展博弈”,生态保护压力大。


二、战略目标


(一)发展方向与思路

市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优高端能化主导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化工新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聚集和人口城镇化,支持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周边区域,辐射大西北,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多元文化城市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战略


贯彻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以“四化同步”为动力,着力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和机制创新;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切入点,针对榆林城镇化发展实际,以“中心引领、三区协同、南聚北优、双人联动”作为城乡发展总体战略, 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县级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合理布局一般镇和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城乡居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中心引领随着近年来榆林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推进,横山、米脂、佳县,毗邻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已经形成。

横山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榆横工业区,已经形成区县一体发展的趋势。此外,榆神、榆米、榆佳之间均已建设起一批工业园区,但这些工业园区仅立足于各县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基础上,园区之间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协同发展局面。

在这一发展条件下,借助中心城区及周边经济强县带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横山、米脂、佳县纳入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协同发展,构建一市四区的大榆林,不但能够做强榆林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有效带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同时对三县的城镇化及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三区协同以“大榆林”中心城市为统领,整合北、西、南三个发展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三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神府、靖定、南部三个经济区,明确发展思路与区域职能,协同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

3.南聚北优结合榆林市域资源分布、发展条件及国家国土开发计划,榆林南部地区受地形及发展基础所限,以县城为中心,集聚发展;北部地区依托现状较好的城镇发展基础,优化结构,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总体实现“南聚北优”的发展思路。

4.双人联动受资源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域城镇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和无定河川道,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以及榆阳、米脂、绥德和清涧,形成了“正人字型”的空间形态,榆林中心城区处于人字型的中心。

同时,黄河沿岸和307国道沿线也形成了系列城镇群,如府谷、佳县、吴堡、清涧以及绥德、子洲,形成了“倒人字型”的空间形态。

双人字型发展轴线一直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重要集聚导向,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带。


(三)战略目标


1.发展目标以升级转型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榆林建设成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共同进步;城乡空间层级分明,分类指导;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共享;城乡设施统筹建设,高效衔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2030常住人口375 393 450城镇化率(%) 60 65 75城镇人口(万人) 225 256 338农村人口(万人) 150 137 112 2.推进步骤近期(2013—2017):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

中期(2018—2020):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提升,建设中国经济强市。

远期(2021—2030):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力迈进现代化发达城市。


三、空间布局(一)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三区三副四轴”的“1334”城乡空间总格局。

一主:即以榆林中心城市作为市域发展主核心,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区:即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神府、靖定和南部三个经济发展区。重点通过产业差异化发展,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各具特色、协同互促的城镇发展片区。

三副:即以神木、靖边和绥德作为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撤县设市,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四轴:即在无定河谷和长城沿线,形成主要的“正人字型”发展主轴。在太中银铁路和青银高速沿线以及黄河沿线,形成“倒人字型”发展副轴。


(二)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结构,形成市域“1351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13513”体系——1个中心城市:1市4区大榆林;3个副中心城市:3个县级市;5个县域中心城镇:5个县城;100个建制镇:30个重点镇、70个一般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三)中心城市——构建大榆林中心城市


1.打造功能新区,建设“双百”城市在中心城区内建设高新区、西南新区、空港生态区、东沙新区、芹河新区五个城市功能新区,形成“一城五区”的中心城区新格局,壮大中心城区,打造“双百”城市。

2.产城一体发展,协调中心城区外围工业组团发展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榆神工业区、榆佳工业区、麻黄梁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鱼河工业园等产业组团,引导中心城区产业职能外迁,加强各产业园间的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环线,形成中心城区外围半环形经济发展圈。

各产业园区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围绕中心城区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物流服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榆林中心城市产城一体发展的城镇新格局。

3.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横山、米脂、佳县之间的一体化建设,统筹产业园、城镇建设,引导城镇化向一体化发展带集聚。明确各自职能定位及发展思路,强化中心城区吸引作用,形成“中心城区+5个产业园区+3个卫星城+45个镇(街办)”的中心城区圈层式发展格局。带动“三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

4.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加大生态林带建设及沙漠治理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榆林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宜居城市。

加大对王圪堵水库、红石峡森林公园、榆林沙漠森林公园等中心城市各类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提升中心城市环境吸引力。

依托榆溪河及其支流兴建十三处水系公园,重铸“塞上榆林十八滩,水清草绿似江南”的景观意境,重现水丰草美、林木茂盛的塞上江南风光。

5.强化城区路网建设在中心城区构建“环+纵+横”的骨干路网格局,具体布局为“三环一线双十三”。


三环:内环(迎宾大道+长城路+文化路+沙河路),总长15km,围合面积9.6km;中环(环城北路+榆林大道+明珠大道+朝阳路+金沙大道),总长30km,围合面积44km;外环(环城北路+怀远十三街+榆马大道+ G210过境线),总长58km,围合面积184km。一线:即绕城环线(北环线+西环线+怀远二十一街+榆马大道+G210过境线),总长90km,围合面积440km。双十三:即榆林市中心城区“十三纵横”主干路网,总长度360km。

6.县级城市强化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引领县域城镇化。经过行政区划调整,2030年全市除市本级以外将辖3市5县。其中,神木、靖边、绥德未来的3个县级市,为市域副中心城市、片区发展中心;府谷县城、定边县城、吴堡县城、清涧县城、子洲县城5县,为县域发展中心。

7.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①城市建设——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统筹发展。

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在做强做大自身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并增强对周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上相衔接与协调。

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通过项目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等策略,壮大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提升现状产业,推动产业“循环联动、多元拓展”,实现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打造产城一体的城乡发展格局。

③设施配置——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建立完善的区域设施配置体系。

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坚持设施配套建设与产业项目、新型社区建设同步实施,建立起与城乡居民点相对应的完善的区域公共设施分级配置体系。

8.五县做强做优强化县城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推进县域城镇化。

加强自身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县城服务功能;推动“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完善县城、重点镇和园区各项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品质。

9.打造特色重点镇建设30个重点镇,示范引领市域小城镇建设。10.做大集镇拓展城镇规模,引导周边人口集聚,助力县域城镇化。11.社区建设通过村庄撤并,在2030年规划期末,全市形成100个建制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2000个村的村镇体系。


四、支撑保障


通过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发展布局、设施统筹完善和一系列的项目策划与政策措施,作为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




结语:从区域发展来看,榆林有机遇、有条件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带动区域全面崛起。

从陕西发展来看,需要榆林成为重要一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

从“默默无闻”的西北边陲,到“声名鹊起”的能源城市,再到“享誉世界”的能源之都,榆林应以“四化同步”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深挖潜力,发挥特色,通过调整战略思路,重构发展框架,实现在区域竞争中的崛起,实现再次腾飞!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